第14章坐而論道心意足
作者:炳哥198      更新:2020-04-12 19:41      字數:2652
  當王浩見到在驛站門口等候的中年人時就知道,此人就是王守仁。

  行至附近,拱手行禮道:“本官王浩,奉陛下令,巡視天下,今日路過此地感應道友的存在,上門拜訪!”

  “龍場驛丞王守仁拜見欽差大人,大人裏麵請。”王守仁拜見道,又對駱椿說道:“這位小友也請。”

  王浩當仁不讓,率先走進驛站後院。王守仁讓驛卒上茶,並安排駱椿下去休息。

  王浩坐於首位,王守陪坐。

  王守仁先開口說道:“自下官來到龍場任職,僥幸悟道,還是首次見到同道。幸甚、幸甚!卻不知大人修行的是哪家的法?”

  王浩說道:“本官修行的與天下武功皆不相同,自突破先天後,遊曆天下,蒙陛下旨意,巡視民情”

  王守仁:“噢?請問有何不同之處?”

  王浩哈哈一笑:“我所修功法,不修內力,隻修氣血,隻是突破先天宗師之境後,殊途同歸。”

  王守仁:“下官本不該多嘴,隻是似乎聞到血腥味,看來大人手上人命不少啊。”

  王浩說道:“那都是以前的事了,不提也罷。”

  王守仁見他不願多說,也不勉強,遂講起了修煉之法,可見到了這一步的修行者,都希望能與同道互相交流。

  聽完王守仁的修煉經驗,王浩佩服不已,不悔是數百年難出一個的王陽明。能以儒家浩然正氣之法突破先天宗師境,果然不是自己這掛B所能比擬的。

  當下也不遲疑,把自己的修煉功法和心得也講了出來。

  而後又將忽悠朱厚照的話又忽悠了王陽明一遍。

  王陽明聞言後反應卻是和朱厚照不同,不愧是心學宗師。

  前世他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認為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本體便是理,心外無理;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心外無物。

  簡而言之:從他的角度,從來無心外之物。

  心之所在,從來無外物。對他來說,小千世界也好、大千世界也罷,都動搖不了他的心。

  王浩甚至想著:若不是世界限製,陽明先生出生在大千世界,之前悟道可能已成仙了!

  兩人相談甚歡,從天時、地理、文化、經濟說到政治、軍事、農業。就連修行功法、經驗,也和對方一起探討,絲毫沒有這個時代人的撇帚自珍。

  連續相談了三天,得虧是王浩突破先天後記憶得到加強,前世所見所聞皆有記起。

  要不然便是搜腸刮肚,肚子裏那點墨水作陽明先生的徒弟都不夠格。

  就算如此,說是論道,到了後期,也是王浩聽的更多,講的少。

  此次講道,兩人各有收獲。

  陽明先生從王浩這學到了許多書本外的知識,也知道了突破先天境,就能渡劫破碎虛空,進入高等世界。

  王浩論道後,心境有了稍稍提升。

  兩人各自整理著自己的收獲。

  又在龍場驛呆了兩天,王浩與王守仁告別。

  臨行前,本想帶王守仁一起回京,卻不想,陽明先生說,本來就被貶於此,卻是萬萬不能擅離職守。

  就算拿出禦賜令牌也無可奈何,必須得見到吏部公文才行。

  王浩無法,隻得帶著駱椿回京。

  帶著駱椿,從貴州往西,經四川、陝西、過山西曆經數月才至京師。

  一路上名義上巡視邊疆,實際上遊山玩水、體驗風土人情。

  到達京師後,已是正德四年春末。

  回京後,先是去見了皇帝,給他說說這一路上的見聞。

  可憐的孩子,作為皇帝,活動範圍也就是京師範圍,難怪以後喜歡跑出去玩。

  當聽到王浩說與一驛站驛丞坐而論道時,正德完全就驚呆了有木有。

  想不到,自己手下居然還有如此隱士高人,卻甘願屈居於一小小驛丞。

  當王浩說出名字時,正德愣了片刻,想了起來。

  原來是前禮部左侍郎王華之子,原兵部主事王守仁。

  當即把這個名字記在心裏,隻是不知此人是文官一派還是忠於皇室。

  若以後有機會,試探一二,若忠心皇室,再行提拔。

  …………………………………………

  自收到王浩的信,林家一大家子人就搬往京師。

  林平之也來了京師,林震南則是正好在京師開了一個福威鏢局京師分局。

  此前假聖旨之事被皇帝知曉後,龍顏大怒,參與此案的官員一律罷官免職。

  麵對文官體係的試探,正德縱是大怒也無可奈何!駱安也因此功勞,被調到京師任指揮使同知,比前世早了十二年。

  錦衣衛指揮使石文義被罷職問罪,接任者張永。

  自這次回來,王浩就窩在家裏,哪都不去。

  每日裏,練練功,教教徒弟,隻是徒弟已經不隻一個兩個了。

  除了林平之外,駱椿也被收為弟子。外加上不知從哪聽來的風聲,一些朝中勳貴送來的子侄。

  本來王浩不想教這麽多徒弟,然而與正德密談了一次,就收下了。

  自數十年前,土木堡之役,朝中勳貴勢力被消耗慘重。

  文官勢力抬頭,氣勢正盛,這也使得後世皇帝不得不抬太監出來與文官打擂台。

  同時,這也是史上正德討厭文官,重用太監的原因之一。

  現在雖然才正德四年,此事卻已經有了些許苗頭。

  王浩考慮良久,終於答應下來。

  同時,皇帝拜入王浩門下,作為首席大弟子,而林平之屈居老二。

  王浩在考慮教什麽、怎麽教。

  說實話,教授他們武功,王浩自認勝任有餘。

  然而,這樣教出來的不過是一群武夫,又怎能鬥得過朝堂上那群人精!

  豈不是又要重演明末曆史,東林黨賣國求榮,國破之際,水太涼?

  再者,大內侍衛、錦衣衛高手如雲,多幾個武夫於事無補?

  思慮再三,終於是決定了。

  除正德外,其餘人上午習文,下午習武,晚上自學。

  文有:愛國洗腦教育、世界地理、世界曆史等

  武有:武功、戰略、兵法、練兵等等

  至於人皇,則是另外教導,他的課程與其他人不同。

  他的主要課程有:肖版毛選、文化戰爭、政治鬥爭、施政、輿論戰等。

  兩者分開,教授勳貴等弟子在王府,也算是增加些人氣。

  教授皇帝在豹房。

  隔日進行授課。一邊上課一天休息一天,或自學。

  雖然王浩沒做過老師教過學生,但是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

  嗯,也可以拿這批人做實驗嘛。

  實在不行,總結經驗,再教下一批。

  壽命還長,等得起。

  自此,小葵花課堂開課了!

  不對,是王老師課堂開課了!

  單日,林平之、勳貴子弟上課。

  雙日,給皇帝講課,為了引起他的興趣,把一些偉人事跡魔改當成故事講給正德聽。

  同時,為了激發他的學習熱情。

  王浩決定:每次課後作業,如果能讓王浩滿意,就獎勵給正德一項小發明。

  於是,在隨後的近一年時間裏。

  大明先後出現了玻璃、改進版白紙、大明日報等等。

  以禦用監為首的十二監,全力運轉。

  將玻璃製成高檔玩物,遠銷海內外。

  北至韃靼、瓦剌,南至緬甸、暹羅,西出古絲綢之路,東到朝鮮、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