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宗師之路
作者:手太陰肺經      更新:2020-04-01 10:13      字數:3623
  第二天,陳安提前了一陣來到經閣三樓,錯開了與姬宏裴銘相遇的時間,把紫雲仙功完全記了下來。

  到了第三天確定了老道士不會回來,他更是肆無忌憚,不等天黑,瞅個空就摸上了三層,觀看幾本藏書典籍。三層的典籍皆是秘藏,除了得到幾本外道武學外,他還有一些奇聞秘錄的收獲。

  後麵幾天,老道士還是杳無音訊,陳安再傻也知道這貨是有意放水了,至於原因,他根本不去關注,反正自己有便宜占就行了。

  而且為了避免尷尬,或怕這種和諧的環境一去不複返,陳安還巧施引導,把姬宏和裴銘隔離開,讓他們誰發現不了誰,如此兩個小家夥在什麽也不知道的情況下,詭異的在經閣三層共處了下來。

  又是一晚,看著兩個小家夥悄悄摸上三樓,陳安則回到自己的臥房,盤膝坐在床上。

  經過這幾天粗略的閱覽,經閣他已經看了個七七八八。除了幾部根本看不上眼的淺顯功夫外,最大的收獲就是紫雲仙功。其實這部武功也不是多麽高明,但它開拓了陳安的視野,讓他看見了另外一條不一樣的道路。一條仙武的道路,隻是這條道路並不適合陳安,甚或於它更適合元靈武者。

  所謂元靈,指的便是元氣通靈,可操縱周身天地元氣輔助修煉,或與人爭鬥,相當於小一號的天象,在持有玄器的情況下,甚至能與天象武者爭鋒。

  可是別說是元靈了,就算是天象也不是武道正途。

  天象外景不過是武者到了某一階段的驗證,並非武道的根本。

  武道的根本是對法理的理解,對世界的認知。

  真正的忠於武道者,有幾個是靠天象壓人的。就像在長史府中,鳶傑三人半點天象不露依然有能力至自己於死地一般。同時陳安也明白了為什麽這麽多天象武者,進階外景的卻是寥寥,外景乃是法理認知幹涉現實具象化而得,而天象則是境界修為到一定程度,震蕩元氣大海引動的外界變換,終究是外物,沉迷於天象外物,如何能夠於法理認知上更進一步。

  這些時日陳安在經閣三樓飽覽群書,除了武功典籍外,其餘便是一些大乾的常識性秘聞。

  說是常識性的,是因為那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道理;說是秘聞,則是因為不到一定地位,根本接觸不到,其中就有武道的隱性劃分。

  用隱性這個說法,則因為沒有人專門去為這些東西做注釋義。但卻讓身處其中的人,看到了幾條不同的道路,旁征博引豐富自身。

  陳安根據典籍記載的武道入門不同,將之歸納為仙武,法武,真武三者,當然這都是陳安自己的理解,不入典籍之中。

  練武其實也是強大自身,進化自身的過程,本質上與修仙練道沒有什麽不同。而他壯大自身的辦法與仙門中其他煉內丹,煉外丹的方法都不同,與妖魔鬼怪汲取血脈之力的做法也不相通。

  練武,是一個內壯精氣神的過程,精氣神乃人體根本,三位一體成就循環,才能支持生命的存在,精氣神變得強大,就能生命本質得到升華,從而進化成更強大的生命個體。

  而想要壯大精氣神,便要從其中一點切入,推動這個循環,使之壯大。

  古之煉氣士有雲:煉精凝氣,煉氣化神,煉神返虛,煉虛合道。這便是一個循環,內壯精氣神的過程。

  而仙武,真武,法武的修煉切入點各有不同。真武就是如古代煉氣士一般,以精為切入點,先從煉精凝氣開始,積累自身,一步一個腳印向著大道前行;仙武則是吞吐天地元氣,以氣為切入點,內壯己身;而法武卻又是不同,他的切入點是精氣神中神,先要感悟天地法理,於己身得以印證,由外而內,由虛入實地改變自身,契合大道。

  江泰的心學便是如此,先做學問,一套係統理論,建立了對世界的認知,再身體力行,一步步印證,使得自身壯大貼近大道。

  不過這三種武道並沒有明顯界限,有人甚或能兼修一二。比如陳安立誌走的真武積累自身的道路,可他內外兼修同時還吞吐著天地元氣,是以可以看作是仙武真武同修。而江泰做學問的同時兼且養氣,也算是法武仙武同修。

  不過三者的修煉畢竟有側重點,所以這三種武道修者,所展露出的實力,與人爭鬥的手法也各自不同。真武自然如陳安一般走的是技近乎於道的路子,而仙武卻能更好的利用天象闡述法理,法武則直接禦動天心地意,以境界壓人。

  明白這些,陳安再回頭看去,又有了別樣意味,也許當時在長史府江泰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麽強大,若自己與他對麵,又占先手的情況下,結局雖不會徹底顛倒過來,但也絕不會如此差距明顯。

  不過現在明白也不算晚,起碼讓陳安明確了自己的道路,真武之路雖然進展緩慢,但在沒有佛經道典供自己參悟,沒有名師指點迷津的情況下,卻是最適合自己的,一步步積累,一點點改進,緩慢而堅定不移的前行。

  思忖過往完畢,自然就要展望未來,下一步就是對外景的修煉,外景是一個武者武道意誌的具現。就像江泰,他的武道無善無惡,返本歸元,是不爭的武道,是守中的武道,那種武道意誌至今都讓陳安記憶猶新。

  對比自己,陳安反觀自己的武道,不是征戰殺伐,不是潛伏刺殺,也不是淩厲鋒銳。他的武道以暗司的格殺術入門,善於利用身體的每一個部位化作兵器殺人,這是一種技擊之術,在古時名為關節技。人體關節皆可為不同兵刃,甚或有不同用途,可在不同情境下使用。如果真的要尋一物指代他的武道,那便是變化的兵器。隨之放大,每一種兵器在使用過程中又代表了不同的意境,如帝王之劍,霸王之槍,將軍之刀,匹夫之椎……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意誌,是萬化之刃,是百變之兵。

  陳安盤膝而坐,運轉功力,周身竅穴洞開。

  他伸出右手虛握,自身周的元氣大海中抽出庚金之氣,於掌中凝聚出一把劍影。他持劍攢刺,無數劍花綻放,待到力盡,又凝實為一點,這一點發出光華,璀璨了一室。

  刺完這一劍,陳安略略思索,又攤開手掌,掌中氣劍變換,或為刀形,或為槍影……

  隨著氣勁變化,意境移換,陳安麵上的表情也變的豐富起來,口中呢喃著道:“玄兵無形。”更多的明悟紛遝至來,他的內庭並不圓滿,還欠缺太多,有待完善。而完善的方法隻有去觀摩參悟更多的兵器意境,化入自身,達到玄兵無形,收發由心的地步,才能織就認知世界,圓滿內庭,映射外景。

  至於之後的宗師之路與天象外景一般也是一種驗證,是對自己一生武道的驗證。

  這需要開宗立派,傳下自己的武道絕學,來看看自己的武道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還是局限性頗大,隻能自己使用的偽武學。若是放之四海皆準,那便是大道,可得超脫;若是有局限性,不能得以印證,那便是偽武學,終將不可得道。

  這也就是為什麽那些妖魔鬼怪,乃至先天神靈受困血脈不得超脫的原因,他們的血脈力量確實強大,但局限性也同樣很大,因此其終非正途,亦非大道,道是要能證得的。

  所以傳下道統,開宗立派,驗證自身武道,從教授徒弟的過程中,溫故知新,以人為鏡,這才是宗師修煉的方法,不然如何才能被稱之為一代宗師。

  想到這裏,陳安略略抬頭,仿佛穿透樓板看到三樓那兩個小小的身影,琢磨著也許自己該幫幫他們,助人也是助己。

  當然現在還不是時候,這兩日陳安在偷書的同時也在觀察著外界的動靜。

  這大半個月的時間,外界百姓依舊在平淡有序的生活,可上層卻有著天翻地覆的變化。對元氣大海中數道法理崩潰的感知,時刻挑戰著陳安的神經,讓他不得不耐心蟄伏。而現在元氣大海漸趨平靜,陳安又得到鳶傑身受重傷在吟風閣養傷的訊息,麵對如此好的機會,他立時便坐不住了。

  無論是跟蹤打探,還是抽絲剝繭的推理論證,都不如直接把鳶傑給活捉了,來得幹脆利落,陳安自信有的是辦法讓他開口。

  不過要直接去吟風閣掠人,還需小心謹慎,因為吟風閣這個地方絕不像表麵這麽簡單,陳安曾經在那裏住過,知道其中機關暗道無數,以他的機關數術造詣,都沒有將之看透。

  而且更有悖邏輯的是所有人都知道吟風閣是鳶傑的產業,鳶傑平日大可以光明正大的住在那裏,但事實卻不是這樣,他很少在吟風閣住,更多的是在失意或受傷的情況下才會到那裏。這就讓陳安有了更多的猜想,也許吟風閣從來就不是鳶傑的所有物,而是他背後依靠的勢力。

  不過陳安也不怕,現在的上洛城亂的人腦子都能打出狗腦子來,在摸不清自己的路數時,對方就算有高手坐鎮也不敢輕舉妄動,自己目標是鳶傑,這一點,在上次長史府的時候並沒有暴露,對方根本不會想到自己的目的,也就沒有辦法有效針對,上次歪打正著的事,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不然自己也就太背了。

  有了這些判斷,讓陳安從始至終都沒有關心上洛城的其他,而是盯死了吟風閣。先是對安平坊來祭拜的百姓多加關注,再是每日喬裝改扮抽時間去吟風閣蹲點,甚或引著還在吟風閣中做雜役的小六來靈樞觀中祈願,順手解了當初自己在他小腸經上做的手腳,治好了他一緊張就放屁的頑疾,讓他真以為有神明庇佑,一次次地來還願。這一係列事情,使得陳安對吟風閣的事情了若指掌。

  情報詳實,以及難得的機會,讓陳安躊躇滿誌。凡事宜早不宜遲,若是去晚了,讓鳶傑這小子跑了,自己可就又要費一番功夫了。

  不再計較更多,陳安推門而出,外麵月光早就不見了蹤影,輕風帶著一絲涼意,在整個經閣中遊蕩。

  山雨欲來風滿樓,正是月黑殺人夜,風高放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