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作者:紀煬      更新:2022-12-19 18:56      字數:6367
  第51章

    涼西州五家家主, 聚在酒樓裏商議。

    這破酒樓,做飯一般, 房間也差勁, 如果這不是唯一一家酒樓,他們根本不會住。

    不過沒關係,等他們站穩腳跟, 開個兩三家,生意肯定都是他們的。

    至於這家酒樓,還有隔壁正在修建的酒樓, 那都不足為懼。

    但這會討論的,自然是另一個問題。

    扶江縣的刁民們竟然把土地集體漲價!

    說什麽三兩銀子一畝地太虧, 必須要五兩銀子!

    “要說五兩銀子也行, 運河開了, 沒個七八兩下不來。”

    “這些人真是見錢眼開, 之前死活不賣土地, 還以為他們真舍不得,原來是坐地起價。”

    “他們兩個村的裏長也有意思, 之前勸著不賣, 現在竟然幫忙牽線, 還說他幫忙牽線, 隻要跟他交易就行。”

    “估計他從中能掙不少錢。”

    這四人討論得興致勃勃,領頭的劉家家主卻道:“會不會有詐?他們轉變的也太快了。”

    眾人沉默,要不然再查查?

    可怎麽查也沒查不到什麽, 先不說這不是他們的地盤,此地百姓都不願意跟他們說話。

    就算是非編戶也守口如瓶, 這些非編戶大多從涼西州逃難過來, 看到他們厭惡都來不及, 又怎麽會多說。

    最後在上集村裏長兒子那得知,原來是大家覺得,反正他們縣化肥買賣便宜,耕牛農具也有,不如賣了土地,然後集體開荒。

    好像是有威望的人這麽說的,可他們必須提價,必須五兩銀子一畝地!

    查來查去,好像都這麽回事。

    原本涼西州這六家,還想拉灌江府那十家人一起,可他們有幾家竟然想離開扶江縣,見到涼西州的人也是十分厭惡。

    紀煬自然知道這些事,更知道灌江府的人想走,估計覺得此處要被涼西州的人禍害,所以覺得不是好地方。

    其中灌江府韓家也是其中之一,或者說以他們為首。

    坑那邊的人,還要安撫這邊,玉縣丞跟淩縣尉都要覺得自己腦子不夠用。

    紀煬卻不慌不忙,好像扶江縣一點亂子都沒有,笑著擬了份聘書。

    聘請韓家讀書人來官學當夫子。

    他們劉夫子已經夠辛苦的了,一個人帶著一百多個學生,嗓子都要冒煙,全天候教學,誰受得了。

    而且官學也漸漸走上正軌。

    哪些學生隻用習字算數,哪些可以準備繼續讀書科舉,全都劃分好。

    現在一個夫子肯定不夠的。

    紀煬一邊著手請夫子,一邊向潞州學政那邊給劉夫子請官,讓劉夫子當扶江縣的教瑜,主管整個縣城,負責教誨所屬生員。

    這裏要說一下承平國的官學歸屬。

    一般來說,地方大致分文武官,再設監察一到兩人。

    而遊離在這些製度之外的,還有教職,他們可以不聽命當地長官,直屬中央的禮部所管。

    所以他們的升職任免跟當地的憲司沒什麽關聯。

    沒有做官的舉人秀才都可以去當地官學求職,求不上的也能掛個名,等有空缺了喊你們。

    潞州城的官學自然規模不小,想去求職掛名的人也多。

    劉夫子跟當初另一個夫子都是在掛名候補等位置。

    沒想到被分到此處,那另一個夫子並不想過來,原因也簡單。

    如果他們留在潞州城,候補進了當地官學,那升遷機會便多,留在窮鄉僻壤,什麽時候才能從夫子升遷做官?

    以當時的扶江縣來看,這裏的官學大約五年十年才能發展起來。

    如果官學不發展起來,連請官的資格都沒有。

    之前不請官,是因為官學隻有劉夫子一人,不能一人兼任教瑜又兼任夫子。

    甚至有兩個夫子的時候,這官都是不好請的,所以當初跟劉夫子一起來的同僚不想在這,等扶江縣官學有三名夫子,那等到猴年馬月?

    還不如在潞州城官學熬資曆快些。

    不能請官,就說明他們一直會是夫子,直到當地官學規模夠了,才有官可做。

    而且請的夫子,還要經過潞州學政那邊首肯,這才能當成。

    反正想要成為真正的官學,有長官,有下屬。

    需要學生足夠,還需要夫子足夠,還要學政批準。

    之前不願意來的夫子,就是覺得等這些條件都滿足了,他估計都要老死在這。

    就算當上了教瑜,那又怎麽樣,這裏的學生質量不如潞州城。

    他們升官也是要看學生“升學率”,放古代就是能不能考上童生,秀才,舉人,進士。

    扶江縣沒這個底蘊。

    劉夫子自然也明白這些,可他聽過紀煬的誌願,又見了此地百姓學習的熱情,那片拳拳之心促使他留下。

    這才有了現在的扶江縣官學,學生已經超過一百,肉眼可見,等到發非編戶們安穩,學生人數能直升兩百。

    學生的條件滿足,紀煬自然要攛掇夫子的事。

    隻要給灌江府韓家下的聘書成了,劉夫子也會正式成為劉教瑜,從此正式走上教職官員體係。

    如果他這邊做出的成績好,考出不少的秀才,舉人,甚至進士,那就是平步青雲之路。

    有一天去汴京禮部為官也有可能。

    而且這一路教下來,人脈不可估量。

    紀煬給他請的官,也便是為官的第一步。

    劉夫子聽說此事時,一時有些說不出話,他年初過來,也沒想過今年就有機會當上教瑜。

    可他們知縣大人的手腕,這似乎又不是什麽難題。

    劉夫子激動拱手作揖道:“謝謝知縣大人了。”

    說罷,忍不住補了句:“來扶江縣,還真來對了。”

    留在潞州等著候補當夫子,再等著被提拔,還不如到扶江縣做事更好。

    雖說扶江縣的學生確實沒有底子,但這裏的學習風氣卻極好。

    這也有知縣大人耐心引導的緣故。

    現在他們扶江縣不論男女老幼,都熱愛習字。

    最直觀的原因便是,隻要習字,那在縣城三個作坊做事,工錢都翻倍。

    在讀書人眼裏,這個原因俗了些,但也最有效。

    所以灌江府韓家對這種情況一時心情複雜。

    他們家世代耕讀,自然對愛讀書的地方心有好感,他們剛來扶江縣的時候,見幾乎家家都在習字,沒有紙張的,便取些沙子練習。

    聽當地人說,這還是知縣教的法子。

    不過漸漸發現,他們不僅對習字感興趣,對算術更是性質濃厚。

    惹得韓家專精算術的子弟韓鬆康很是高興,可他轉了一圈回來,隻說:“他們隻對最普通的加減感興趣,說是算賬方便。”

    之後發覺,不僅是算賬方便,習字也隻是對常用字有興趣,別說四書五經了,詩詞歌賦更是不想學。

    就連官學也有專門教導常用字跟算術的,跟他們這種正統文人世家一點關係也沒有。

    原本很喪的韓家更是沮喪。

    心裏說不出的感覺。

    但還是準備留在扶江縣,反正灌江府那邊回不去了,回去就被攛掇造反。

    現在的承平國也不錯,百姓大體安居樂意,搞什麽事。

    留在這幾天時間,韓家卻又想離開。

    因為年輕有為家主韓瀟發現,此地不能久待,那涼西州一群人正在密謀兼並土地,以後的扶江縣也不太平。

    這事說給家中族老聽,族老沉吟片刻,又觀察幾天,發現當地知縣並沒有什麽動作,歎口氣:“走吧,任由這些人胡作非為,此處知縣也太不小心了。”

    “看來他管民生不錯,但是這些彎彎繞繞不太行。”

    扶江縣好不好?

    自然是好的,各處欣欣向榮,當地百姓對外來人不排斥,甚至主動幫忙。

    還出過義勇之人,誰家有事他們都會幫忙。

    假以時日,必然越來越好。

    但涼西州那群人在,這裏必然會被破壞。

    也不怪當小知縣,他年歲輕,做到這種程度已經很好了。

    韓家卻經不起折騰,也不想管這件事。

    頂多在離開時跟紀知縣多說幾句,讓他有個防備。

    韓家家主韓瀟甚至道:“要不然咱們家找個荒山住下算了,哪哪都是事。”

    這家特性也有點意思,紀煬在知州信件裏看過了。

    他家好像有種獨特的喪氣質,什麽都抱著最壞的想法。

    前朝要亡之前,家主便帶著家眷辭官回灌江府,任憑怎麽勸說都不出世。

    承平國起來,他家還是怕被追究,不讓子弟去科考,到近幾年有了打算,又遇到兵禍,還有人攛掇他們一起造反。

    韓家哪會做這事,趕緊收拾細軟離開,就算兵禍平了也要走。

    他家是真的怕事,不過家風很好,平時樂善好施,喜歡幫窮人,所以名聲不錯。

    估計也因為好名聲,才被起兵禍的人盯上。

    現在能說出幹脆躲山裏這種話,好像也沒問題。

    就在他家繼續收拾細軟要走的時候,紀煬帶著手下官員,再帶著鄭重的聘書前來。

    紀煬當沒看到他們在收拾東西,笑著道:“灌江府韓家學識淵博,書香門第,本官特來拜訪。”

    現在的韓家被安置在簡易房屋裏,紀煬來的這間,便是韓家族老,韓家家主,還有幾個家中頂梁所住之地。

    家主韓瀟聽此,下意識上前:“紀知縣謬讚,不知您來,有失遠迎。”

    韓家不由得奇怪,之前涼西州那邊怎麽求見,紀知縣都不去,這會怎麽主動過來。

    還趕在他們要走的時候過來。

    等周圍人清退開,紀煬把來意說了明白,又給韓家家主韓瀟看了寫的聘書。

    誰料看一眼,韓瀟差點忍不住。

    這叫聘書?

    重點倒是清晰,可一點文采都沒有,看著幹巴巴的,當知縣的應該是科舉出身吧?

    這文筆,能考中做官?

    承平國的文化到這種地步了?

    紀煬輕咳,倒也沒解釋,如果他說自己是買官來的,隻怕韓家拔腿就跑。

    韓瀟此人的來曆紀煬也清楚,他今年不過二十四,當上家主的原因,也是他族長父親前幾年去世。

    家中多數人要麽潛心研究詩詞歌賦,要麽愛畫,要麽天天算數。

    隻有他能擔起重任。

    不過他確實很有些厲害,這次舉家搬離灌江府,是他的想法。

    當然,很有韓家的特性,喪而且躲麻煩。

    不過紀煬這個聘書,看得韓瀟心裏癢癢,恨不得動手幫他改。

    但韓瀟也知道,這並不合時宜,還是算了吧。

    紀煬看著他偷瞄聘書,又提起請韓家人教學的事。

    韓瀟這才正色:“承蒙紀知縣看得起,隻是我家不日便要離開,這次來扶江縣隻是稍稍歇腳。”

    總不能直接說你們扶江縣有難,我們不想有難同當?

    換做灌江府還成,這裏算了吧。

    “可是因為扶江縣將要被蛀蟲腐蝕,很快民不聊生嗎。”

    等會,他把心裏話說出來了?

    韓瀟震驚看向紀煬,旁邊一直沒說話的韓家族老也看向他。

    族老緩緩開口:“知縣大人這是何意?”

    紀煬懶得繞彎子,輕笑道:“三天時間,還請韓家再留三天。三天後的扶江縣,才是真的扶江縣。”

    紀煬透漏的並不多,可他直接說出扶江縣的問題,更點出韓家為什麽要走。

    更給了自己期限。

    看著像自說自話,但每一句都說在韓瀟跟韓家族老心坎上。

    “你真能解決?”

    “不對,你早知道有問題?”

    “是什麽計謀?”

    韓瀟連著發問,隻見比他年紀小的紀煬還是氣定神閑,甚至仔細琢磨了下他們端上來的茶。

    “茶葉一般,回頭我讓人送來一些好的。聽說韓家族老最喜歡虎丘白雲茶,韓家主獨愛宜興茶,我那恰好都有。”

    虎丘白雲茶,是一位禪師在虎丘山所種,其茶色如玉,味如蘭。

    可惜一年隻能得一兩壺。

    縱然韓家族老也沒嚐過幾次,紀知縣這有?

    那宜興茶雖不如白雲茶貴重,卻也是世間珍品。

    最重要的是,紀知縣對他們了如指掌。

    如此看來,他們擔心的事,好像不會發生?

    “既如此,那我們便再留三天。”韓瀟緩緩道,“茶就不必了。”

    紀煬笑:“好茶也要懂的人吃。”

    “如果三天後那些禍患都沒了,不知韓家可否願意入扶江縣官學,那裏一百二十多個孩子,隻有一位夫子。”

    “我們劉夫子好歹也是舉人,萬不能累倒在官學啊。”

    韓家自己其實有家學的,教書這事對他們來說並不難,而且韓家三四十口人,就連女眷學問都不錯,當夫子絕對沒問題。

    而且把韓家人的名頭報到潞州學政那,那邊肯定會承認。

    韓瀟拱手:“若真沒有禍患,我等便收下這聘書。”

    話是這樣講,韓瀟還是開口道:“您是哪年中的進士,當時主考是誰?”

    為什麽這種文筆都能過啊。

    韓瀟盡量說得委婉,紀煬已經快不好意思了,韓家避世太久,不知道他的官怎麽來的,這很正常。

    紀煬隻好故作高深道:“回頭,回頭就知道了。”

    他的主考?

    約莫是銀先生?

    從韓家落腳處離開,紀煬看看另外一邊涼西州落腳處,這裏都住著涼西州各家的家仆。

    稍微體麵點的,已經包了扶江縣的酒樓。

    是時候收網了。

    等收網之後,韓家留下,官學有夫子,給劉夫子請官的文書直接發出去。

    這件事才算了結。

    跟在紀煬身邊的眾人早已心服口服。

    兜兜轉轉,竟然能把一切都串聯起來。

    “回去,算算涼西州五家人買了多少土地,給了多少銀子。”

    一行人馬不停蹄,直接回到衙門。

    那五家的手,不僅伸到上集村,馬家灣,再南邊的三江村,甚至淩家湖玉家湖都有接觸。

    在紀煬的授意下,東邊兩個村子不要搭理,主要是西邊三個村賣地賣的暢快。

    全都有裏長牽頭,簽了契約之後,連契約到銀子都不過鄉親們的手,全都偷偷收到衙門。

    還是那句話,換做別的地方,百姓們肯定不會這麽配合。

    但他們知縣是誰?

    是紀煬!

    是帶著他們扶江縣走到今天的紀煬!

    雖說大家明白其中意思,但聽話就對了!

    偶爾有些埋怨的,裏長隻道:“不放心的可以不簽,都沒事的。”

    也就是,對知縣大人放心的,盡管簽契約,不放心的也沒事。

    可就算不簽,他們也會守口如瓶。

    畢竟知道外來人是要坑騙他們土地,哪個敢多說。

    而且他們也不知道說什麽啊。

    根本不清楚知縣大人要做什麽。

    他們隻明白,就算簽了契約,土地還是他們的,正常勞作就行,如果涼西州那幾家過來收地,直接趕出去就行。

    村裏人一起上,追著頭目打。

    如果這些人不服的話,可以高喊一句話:“不服?不服你報官啊!”

    “契約?銀子?又沒在我家手裏!”

    在紀煬送聘書到韓家的第二天,六月二十二。

    涼西州五家人漸漸發現不對勁。

    為什麽他們買了土地,那些百姓們還在種地?還在施肥?還在捉蟲?

    這幾日買了三個村子的地,過程雖然有些小波折,但總歸還算順利。

    手裏厚厚一遝契約,全都是銀子換來的。

    劉家主兒子,之前因為出言不遜下牢獄那個,直接道:“往後,肯定讓他們把這些銀子吐出來。”

    在他們的鼓動下,三個村子一共賣出五千多畝土地,花費他們兩萬五千兩銀子。

    兩萬五千兩!

    縱然是他們,也近乎掏空家底。

    但想到那些土地都是他們的,以後那些百姓也是他們家仆。

    用土地上的莊稼再來威脅當地知縣,這個知縣還敢不聽話?

    這個紀知縣就是用畝產增加,糧食增產揚名,如果這五千畝土地的莊稼毀於一旦,看他怎麽立足。

    聽說他今年過後,已經是最後一年任期。

    節骨眼上,他肯定會妥協。

    到時候,他們想住扶江縣西,就住西,想去運河附近,就去運河附近,還用聽個知縣的。

    這些把戲都是他們玩了不知多少遍的,自然輕車熟路。

    唯一不好的是,以前可以許個空頭支票,或者直接把人打服。

    這種地方,當地百姓竟然隻要現銀,打借條都不行,真是不見兔子不撒鷹。

    沒關係,弄服知縣,下一個就是他們。

    賺他們的錢?做夢!

    不過現在還回到之前的問題。

    當地百姓不是把土地賣了嗎,莊稼也賣了的,怎麽不去開耕荒地,還要伺候原本的莊稼。

    涼西州五家人過去一問,那些“賣”了的地的百姓隻回答一句:“怎麽?我家土地,我伺候怎麽了?”

    “有本事報官啊。”

    “什麽?契約?我沒有啊。”

    “你那假的吧。”

    “不行報官吧。”

    “要打架?我們村裏幾百人隔壁三江村上千人,要打嗎?”

    這種爭吵在扶江縣西邊三個村裏此起彼伏。

    那五家人全都是傻眼的狀態,他們總共四百多人,而這三個村加起來,已經兩千多了。

    真打?誰吃虧?

    圍著一家打?沒看他們十分團結!

    而且剛動手,這些人隻打家主少爺們

    劉家主的兒子氣急敗壞,推開前麵的人,惡狠狠道:“你們地已經賣給我家了!就是我們劉家的!你們走不走?不走我一把火燒了!”

    現在已經是六月下旬,各處的莊稼都格外好看,這人卻欣賞不動,動輒要燒田地?

    三江村一家人聽此,臉色一變立刻哭天搶地:“你們要毀我家莊稼?那俺不活了,活不起了!報官!我家要報官!”

    “報就報!誰怕你!”

    劉家家主總覺得有問題,見兒子說報官,心裏也是同意的。

    他們畢竟有契約在手,怕這些刁民做什麽。

    沒想到他會遇到黑吃黑?

    “走!拿上契約!找衙門!”

    在旁邊看熱鬧的灌江府韓家韓瀟,好像明白點情況,直接拉著表弟韓鬆康去衙門看熱鬧。

    他想知道那個文筆極差的小知縣,到底要做什麽。

    難道這一切都是他的計謀?

    真正想黑吃黑的,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