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救命
作者:海船果心      更新:2022-09-09 14:16      字數:7319
  第51章 救命

    以RE原液為主要原料的新藥被命名為蕤複康, 是一種淡棕色的液體,微甜有清香,但因為氧化速度極快, 需要在特殊玻璃瓶裏密封保存,並且及時服用。

    實驗室研究發現, RE原液氧化變性以後失去了對腫瘤細胞的抑製和殺滅作用,對表皮細胞的修複作用卻明顯加強, 口服或者注射進入人體, 也可以快速清除炎症和修複血管損傷, 對心腦血管疾病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年輕的王醫生剛開始對醫藥公司送過來的藥物說明,壓根不相信。

    洋洋灑灑一大段,寫得簡直就跟街頭賣藥小廣告一樣,包治百病, 無所不能。

    要是哪家企業真出了這麽一種藥, 她覺得這個世界都能直接翻天了。

    所以當初, 就連找願意合作的醫院, 慕清都是用了自己的人脈關係才艱難搞定的, 人家還是不甘不願, 感覺冒了很大風險。

    因為采取的是雙盲測試,不止病人,連醫生都不清楚自己給出的究竟是新藥還是安慰劑, 但依然要定時上報服藥以及病情的變化情況,還有醫藥公司,以及藥管局相關人員不定時的抽查和記錄:監測病程發展, 尋找未知的副作用, 當然, 更重要的是和對照組比較, 判斷新藥是否產生了積極的治療效果,有沒有繼續下去的價值。

    新藥的臨床實驗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尤其對還沒有經過市場檢驗的小藥廠來說,成本高昂是一方麵,風險控製,更是合作醫院最擔心的一件事,雖然主管醫生也會有一定的補貼,但是在工作量加大以及可能麵對的風險麵前,那點補貼簡直不值一提。

    其他老資格的醫生,對這種申請測試的新藥都是不屑一顧的,根本不願意讓自己手裏的病人實驗這種新藥——國內沒聽過名字的小藥廠,風險太大,手續還麻煩,要是萬一病人吃出點問題來,還不是首先找醫生的麻煩。

    最開始王醫生也是類似的想法。

    要不是主任施壓,加上李杏芳的病情已經到了晚期,基本就是拖延時間了,王醫生也不可能給她推薦這種新藥。

    即便如此,她也還是提心吊膽,生怕新藥出現一些讓病人根本無法接受的副作用。

    王醫生參加工作沒幾年,就已經深刻感受到了醫生的無奈,這幾年在她手裏離世的病人,沒有上百,也有大幾十個了,可除了盡人事聽天命以外,就算是目前最先進的醫療手段,在很多絕症麵前,也依然無能為力。

    王醫生本來想著,最好的情況也就是利用臨床試驗的機會,用那點杯水車薪的補貼,幫幫這慢慢走向絕望的一家人。

    當然,要是還有哪怕零星半點的效果,就更好了。

    但是,出乎她意料,也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這種新藥的效果,明顯到了她已經完全無法忽視的程度。

    用新藥的第一個月,李杏芳的精神就有所好轉——這也可以解釋為安慰劑的效果,畢竟人類的大腦經常展示奇跡。

    當時,科室裏還有另一個也在關注新藥的老醫生,看了看李杏芳最近的檢查報告:“不要高興得太早,我以前也有個類似的病人,服用安慰劑效果不錯,但是起效的時間很短,沒多久以後病情反而加速惡化,很快就離世了。”

    聽到這話,王醫生的心忍不住一沉,越發悲觀起來。

    “王醫生,俺覺得這個藥吃著人特別舒服,精神頭好了,咳嗽的時候都沒有以前難受了。”

    雖然病人是這麽說,王醫生也並沒有太放在心上,不過還是認真的記錄了下來。

    畢竟麵對絕症,哪怕隻是稍微緩解痛苦,也有它的價值。

    可是到了第二個月,當王醫生拿到最新化驗結果以後,就徹底坐不住了。

    安慰劑的功效……應該沒有這麽明顯吧?

    李杏芳的病情,竟然有了明顯改善!

    這可是一個癌症晚期的病人!惡性腫瘤細胞已經從她的肺部轉移到了頸部淋巴結和肝髒,錯過了手術根治的最佳時機,而且因為對化療反應過重,以及經濟條件的限製,她隻做過兩次化療,之後就隻能選擇保守的藥物治療——效果還相當有限。

    這是一個典型的晚期病人,除了靠化放療稍微延緩病程進度以外,現代醫學已經幾乎做不了什麽了。

    而且,這個病人的病情惡化速度非常快,她是兩個月前入院的,入院前,在當地接受過一次化療,來到這邊後又做了一次,病人的身體就明顯承受不住了,王醫生勸過患者家屬,她這個情況倒不如回家接受保守治療,或許反而能活得稍微久一點。

    誰能想到,在施用新藥一個月後,她的各項癌症指標都得到明顯改善,其中甲胎蛋白濃度降低最明顯,癌胚抗原和糖抗原125也比上個月有所降低。

    李杏芳的丈夫,那個沉默的高大漢子,膽戰心驚打量著醫生的臉色:“王醫生,是不是結果不太好?你跟俺說,俺撐得住。”

    王醫生的神色變換幾次,有一種想呐喊尖叫的衝動,又強製自己壓了下來,很保守的對病人家屬說:“現在還不確定,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

    這些血項指標隻能作為輔助診斷,真正判斷病情好轉與否,還需要拍片,甚至進一步的穿刺檢查。

    但是等病人家屬離開以後,她終於按耐不住自己的情緒,一個箭步衝到自己曾經的代教老師跟前:“張老師,您幫我看看這個病人的指標,這變化也太大了吧!”

    張醫生是科室裏的老資格,性子慢悠悠的,先是叫小王穩著點,不要冒冒失失的,反而容易叫病人緊張,然後才拿起最新的血檢結果開始看起來。

    “這個數據還可以嘛,哪裏不對勁了?”他奇怪的問。

    王醫生這才想起什麽,趕快把前幾個月的血檢結果一起翻給老師看。

    張醫生也是一愣,首先確認了名字,又反反複複看了幾遍,然後忽然想起來:“你這個病人,是參加新藥臨床實驗的那個?”

    王醫生點點頭:“對,就是她,上個月才開始用藥,沒想到見效會這麽快。”

    邊上一個醫生聽到兩人的對話,也好奇的伸過頭:“那個新藥怎麽啦?是不是出什麽問題了?我就說嘛,小藥廠還是不靠譜,萬一出點問題,那可就是大事了。”

    誰知另兩人卻並沒有附和他的話。

    張醫生敲了敲病曆資料,對小王說:“這事兒我也拿不準,你還是趕緊跟主任匯報一下,看是不是還要多開幾個檢查。”

    王醫生點點頭,趕緊往主任辦公室去了。

    那個醫生聽的迷迷糊糊的:“怎麽啦?到底是不是出事兒了?”

    張醫生抓抓腦袋:“我看著像好事……要萬一呢……”

    他說得含糊,手下卻突然快速忙起來,開始篩選自己手裏的病人病例。

    二期臨床實驗並不是同時大批次展開的,尤其像抗癌藥,風險大,涉及的醫學倫理問題又比較敏感,隻有找到條件合適的病人,經過醫院批準,病人,病人家屬,主治醫生以及科室主任的同意,才能申請到新藥,納入實驗人群。

    據他所知,蕤複康這次的實驗名額還沒有報滿——一方麵是藥廠名氣小,醫生和病人都有顧慮,另一方麵是因為對方的要求也很細致,不是隨隨便便一個腫瘤患者就能加入實驗的。

    剛開始還有想用良性腫瘤患者蹭補助的醫生,笑話那個藥廠小氣,說照他們這麽篩選下去,可能一輩子都湊不到要求的實驗人數。

    誰想到,效果竟然這麽明顯呢?

    像京城這種大醫院,哪個腫瘤醫生手底下沒有幾個絕望的晚期患者,在靜靜等死呢。

    人老成精的張醫生還在研究病例的時候,科室主任帶著王醫生走了進來,拍拍手對科室裏的醫生說:“你們都整理一下手頭上的病例,看看跟蕤複康的要求對不對得上,要是對得上的盡快報到我這裏來,動作慢了可別怪我沒提前通知。”

    然後科室主任又跟著王醫生,去病房看那個參與實驗的病人了。

    旁邊那個醫生從科室主任嘴裏聽出一點別樣的味道,伸過頭悄悄問張醫生:“到底怎麽了?你先給我一句準話,等下請你吃飯。”

    李醫生也用很輕的聲音對他說:“那個藥效果好像很好——前所未有的好。”

    “什麽?”那醫生一蹦就起來了,“那藥還真的有用?早知道我當初也幫病人申請參加實驗了!”

    他這話一起,所有醫生的目光,都被他的聲音吸引著轉了過來。

    李醫生額頭上的青筋跳了一跳。

    這家夥可真存不住話,一頓飯可不夠,至少也得請自己吃一個禮拜才行!

    “就是那個抗癌新藥?檢查結果很不錯?”

    “究竟有多不錯?跟我們說說看,我手裏也有幾個晚期病人呢。”

    “這個藥對中早期效果怎麽樣?反應大不大?對肝腎功能的損傷情況怎麽樣?”

    李醫生壓根沒有回答他們的話,隻是埋頭開始翻病例,半天才回了一句:“先往主任那裏報吧,搶不搶得到實驗名額還要兩說呢。”

    他這話讓不少人如夢初醒,有人手忙腳亂開始翻手裏的病例,也有些直接把電話打了出去。

    現如今癌症發病率這麽高,像他們這種腫瘤科醫生,誰還沒有幾個來問情況的親戚朋友呢?這種和臨床試驗新藥有關的消息傳出去,那也是個很大的人情了。

    其實新藥的臨床實驗,在某些病人群體裏一直是一件很受歡迎的事情——尤其是現有治療方式效果不好的時候,還沒有上市獲批的新藥,幾乎成了他們唯一的救命稻草。

    而之所以蕤複康遇冷,主要還是研發這種藥物的藥廠太沒名氣——但凡是哪種在國外已經獲批的藥,為了通過審批而在國內再次開展臨床實驗,那名額早就被搶瘋了,哪裏能剩到年輕醫生手上。

    或者但凡稍微有點名氣的大藥廠,就算是從未上市過的新藥,也不至於之前那個冰冷的待遇。

    但是,救命藥救命藥,隻要它真有效果,就算前期遇冷,也能傾刻間在病人和醫生群體中,成為流傳最快最爆炸的新聞。

    一種或許對癌症晚期有效果的新藥!現在正在招募臨床試驗病人!

    不單單隻有王醫生注意到了這種新藥的效果,事實上,隻要是運氣好沒有抽到安慰劑的病人,各項指標都有了非常明顯的好轉。

    第一批用藥的病人,正好就是這幾天集中開始做檢查的,於是,悄無聲息中,關於某種神奇新藥的傳說,已經在病人圈子裏流傳起來。

    “對,就是這種新藥,”一個大媽對一個頭發全掉光的年輕女孩說,“好像還在做什麽什麽實驗,買是買不到的,但是可以申請成為實驗對象啊,我親戚就是,一旦不用花錢,人家還倒給錢呢,聽說才用了一個多月的藥,他的腫瘤範圍就小了很多,醫生都嚇到了呢。”

    女孩的父母眼中露出期盼:“那現在咱們還能不能參與那個實驗?都不用人家給錢,要是真有這麽好的藥,多少錢咱們都願意買呀!”

    於是,就連雙盲實驗都進行不下去了,所有中晚期的癌症病人都在強烈要求使用這種新藥——這種救命的藥。

    慕清隻能無奈的笑:“以後雙盲實驗盡量選擇早期病人吧……按照這個進度,應該很快就能進入第三期實驗?”

    按照常規的藥品審批速度,當然不可能這麽快——事實上,第二期臨床實驗能在一年內做完,都算是非常快的了。

    但問題是,現在別說他們實驗室,就連藥管局都快承受不住壓力了,這幾天也不知道有多少個領導親切過問過新藥的事,都在問更大規模的臨床實驗什麽時候開展。

    第二期原本隻計劃招募300個實驗病人,而當第一批實驗病人病情出現好轉的消息剛一傳出去,原本招募病人不足的第二期臨床實驗,頃刻間名額就被報滿了。

    甚至還有人不要補助,寧願掏錢來參加這次實驗的——都是些在絕望中終於看到一絲希望曙光的可憐人。

    藥管局的負責人終於承受不住壓力,跑到慕清實驗室來商量,是不是可以酌情放開一點名額——要是覺得經濟負擔太重,他們甚至可以幫著去跟上麵要經費。

    “這可是利國利民,能夠挽救無數家庭的大事情!”那個負責人慷慨激昂的說,“放心,隻要你們藥廠願意多開放實驗名額,跑資金還有申請政策的事都交給我們來辦,審批速度也可以稍微提快一點嘛!”

    隻可惜,慕清隻能露出虛弱的微笑婉拒:“真不是我們不願意擴大——而是原料藥的產量有限,我們現在的產能都跟不上需求了。”

    如果按照原來的計劃,第二期臨床實驗進行2~3年時間,慕清就有充足的時間解決從實驗室生產向工廠標準化生產過渡的問題。

    問題是,現在才過去一個多月呢,藥管局就拍著桌子喊要她們擴大臨床實驗的範圍了。

    就算把慕清拆了她也做不到啊!

    “要政策還是要技術支持,我都可以幫你搞定!”那個負責人難得沒有打官腔,直接拍著胸脯保證,“這個藥隻要通過第三期臨床,我向你保證,至少在醫藥這一塊,國內所有的優惠政策都將向你們傾斜,你的實驗室將成為今年醫學界最出名的實驗室——近十年來,沒有一款新藥的價值能和你們這款藥相比!”

    慕清當然也知道這個藥的價值。

    “我們爭取先解決大規模生產問題——至於實驗病人的名額,目前頂多再放300個出去,這已經是我們目前人手能承受的極限了。”慕清說。

    “你們有沒有在近期擴大規模的想法?如果有的話,我可以幫你聯係一些大型製藥廠把生產車間轉讓給你們,再支援一批技術工人過來,放心,不要你出一分錢,唯一的要求就是,盡快,盡快,把你們的生產能力搞上去!”

    慕清有點傻,這……算不算是被追著喂飯了?

    不管人家是真心實意想支援她們,看是看準機會想參一股,慕清對條件好的製藥車間,確實是有需求。

    之前她本來想著自己建,大不了多花點錢,花點時間而已,可現在看起來,市場壓根就等不及了。

    無論是醫生,病人,還是相關管理機構,都迫不及待盼望著這款新藥的問世——哪怕為此大開綠燈也在所不惜。

    也怪不得這些人這麽急,畢竟,這可是一款晚期癌症的特效藥啊!

    自從現代醫學界出現“癌症”這個名詞開始,這種恐怖的疾病始終就像環繞在人類頭頂的巨大陰影,一刻不得消解。

    尤其是晚期癌症,惡性腫瘤開始在人體內大肆擴張,即便是化療和放療這些看起來有效的手段,對癌細胞,反而不如對人體健康細胞的破壞力大。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甚至反而促使患者提前死亡,都是這種治療方案的弊病所在。

    而現在,人們似乎看到了新的希望。

    一種全新的,對惡性腫瘤細胞有殺滅作用的藥物——而且看起來它的副作用還並不很大!

    哪怕副作用就是大一些呢,這種新藥但凡一出世,就將成為醫藥界絕對的明星!

    連帶著國內醫藥界,都能在世界麵前好好風光一把。

    王醫生所在的科室,很幸運的又多爭取到了四個實驗名額,加上之前的李杏芳,他們科室的實驗病人高達五人。

    “這幾個病人以後就是科室的重點觀察對象了,一定要二十四小時詳細記錄所有數據,一點都不能放過,”科室主任飛快的給底下的醫生護士下達任務,“今年明年咱們科室的論文,就靠這一回了!”

    這也是醫院和醫生願意參加新藥臨床實驗的重要原因:這些病人的數據,他們是能拿來直接寫論文的。

    藥廠也很樂意這些醫生幫他們宣傳自己的新藥,事實上,有越多有價值的重磅論文出現,也就意味著這種新藥得到審批的速度越快。

    國內還稍微好一點,像是一些新藥審批已經規模化的國家,無論是尋找合適的實驗病人,還是攻關著名醫院的醫生給新藥寫論文,都能交給專門的代理公司辦,製藥公司省心省事不說,還能把髒活累活全丟出去,自己清清白白,少了很多擦屁股的煩惱。

    隻有病人成了最大的犧牲品。

    不過這一回,腫瘤科的主任可不是為了公關費才寫的論文——麵對這麽一款即將成為重磅炸彈的新藥,不好好抓住機會,發一篇甚至幾篇高質量論文,那才是傻子。

    他甚至已經把目標直接定位到了《柳葉刀》或者《美國醫學會雜誌》這種世界頂級的醫療期刊上,稍微再次一點的期刊,那都叫浪費!

    不說大學裏,其實醫院一樣有發表論文的要求,而且越是大醫院,要求越高。

    但是不管怎麽樣,一篇《柳葉刀》或者《美國醫學會雜誌》這種水平的論文,放在哪個科室都能當好幾年的定海神針了。

    慕清也忽然就成為了各大醫院院長的座上客。

    不少之前對她避之唯恐不及的院領導,這時候都腆著臉湊過來,又是恭維她年輕有為,又是誇她眼光好能力強。

    就連慕清以前的研究所領導都歎,可惜當初沒聽她的,開展癌症相關研究,要不然,他們研究所該多風光。

    對此,慕清也隻能含蓄的微笑。

    另一邊,之前那個拍了胸脯的領導也說到做到,還真幫慕清聯係了幾家國內的大藥廠。

    不過對國內能自主研發這麽神的藥,人家多少還抱著些懷疑態度,合作的態度也不是太積極,隻有一家常年虧損的藥廠,對賣出自己的製藥車間倒是頗有些興趣,價格含得也不高,唯一的要求就是買房要接收一部分他們原來的工人。

    那領導聯係了一圈,隻得到這麽一個結果,臉上還有些過不去,慕清倒是更喜歡直接收購。

    畢竟她不缺錢,而且對跟國有企業打交道搞合作,興趣也不大。

    慕清去看過那個想賣的製藥廠了,廠子裏的設備都是前幾年剛從國外進口的,生產線都沒開動過幾回,要照現在這個價格來買,她反而是占了大便宜。

    唯一麻煩一點的就是要接收工人——但要是能叫她們選合適的工人過來,倒也不是不可以。

    又過了幾天,湖東製藥三廠就開始傳,總廠準備把他們賣給一個私人企業了,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新公司,也不知道是走了哪位領導的關係,估計就是衝著他們廠的地皮來的。

    這幾年,房地產市場漸漸紅火起來,原來壓根不值錢的地皮,現如今也成了緊俏貨,不知道多少人把主意打到這上麵來,就想著把整個廠子鯨吞下來,再把沒用的資產剝離,隻剩下地皮,再高價賣出去。

    一進一出就是幾百上千萬,唯一倒黴的,就是被視作沒用資產的原工人們了。

    但要說不賣吧,廠裏員工都知道,湖東製藥三廠也實在是撐不下去了。

    這個廠子是幾年前,總廠為了迎合市裏對外資引進的政策,斥巨資建起來的合作廠,可惜後來廠子建好了合作卻沒談成,這個廠子的存在一下子就尷尬起來,後來調過來的廠長又說要大力發展自己的拳頭產品,隻可惜折騰了幾年,拳頭沒打出去,自己倒是更虛了,隻能靠總廠的輸血勉強維持。

    湖東製藥三廠位置確實不錯,占了一塊不少人都眼紅的地段,總廠那邊其實之前不少人動過心思,可惜這個廠子有不少刺頭,去市裏省裏都鬧過好幾回,一來二去的,這個廠子就變成一塊徹底的燙手山芋,這兩年,總廠的效益也越來越不行了,對這種不能自負盈虧還喜歡惹事的分廠,自然恨不得趕快把包袱甩掉了事。

    這不正好碰上領導牽線搭橋嘛,總廠對合作沒興趣,對甩包袱倒是興趣十足。

    慕清也是,不想合作,隻想直接買個廠,兩邊倒是一拍即合,很快就談妥了。

    “安置一部分工人沒問題,但是必須考核,隻有通過考核的工人才能繼續留用。”在這一點上,慕清沒有絲毫商量的餘地,不過相對的,她也願意在出價上稍微讓一步。

    對她來說隻是讓了一點點,對於製藥總廠,卻是幾百萬的區別。

    為了這麽多錢,接受這個條件……好像也不是不可以……

    他們甚至很殷勤的答應幫慕清解決廠子裏絕大多數刺頭——所以說了,之前喊著管不了,主要還是錢沒到位。

    不過一周時間,湖東製藥三廠就來了一次大換血,有本事有關係的都調到總廠去了,格外麻煩的刺頭也都被收拾過了,要麽調走要麽被狠狠壓下去,廠子裏隻剩下一群老實又沒關係的,忐忑不安的等待著即將到來的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