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金球製和銀球製
作者:宛若戲子      更新:2022-05-27 13:29      字數:4540
  根據國際足聯的規矩,加時賽之前球員們有十分鍾的休息時間,期間可以自由活動,但不能離開場地,也不能回到更衣室。

  巴西隊和意大利的隊員們趁著這十分鍾的時間,全都在場邊接受隊醫或者隊友們的按摩,經過90分鍾的激戰,小球員們早已經筋疲力盡了,而接下來還有30分鍾的鏖戰,場邊休息的每一秒鍾對他們都是非常寶貴的。

  笛卡爾同樣坐在場邊,由於他在球隊中的地位以及身體的原因,由球隊的隊醫親自幫他按摩,其他的隊員們隻能找隊友互相幫忙了。

  趁著這十分鍾的空隙,羅卡先生來到了上場隊員們的中間,做著最後的鼓勵:“幹的很好孩子們,不過你們還不能鬆懈,比賽還有30分鍾,我要你們在這30分鍾裏更加專注的防守,千萬不要丟球。”

  他的話一說出口,意大利的隊員們就明白了加時賽的基調:防守。

  這是意大利人在國際足壇上賴以生存的法寶,所以小球員們沒有表示任何意義,就連笛卡爾也沒有提出意見。雖然他很想繼續進攻,但他也明白,無論是意大利還是巴西,都不可能有更多的體力在這30分鍾裏繼續奔跑了,也許雙方都保守一些,等到最後再來賭輪盤,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也許有些人會感到奇怪,加時賽不是實行金球製嗎,為什麽非要踢滿30分鍾?

  其實早在2002年4月,國際足聯就已經取消加時賽中的金球製和銀球製,恢複傳統的賽製了。

  且不說傳統賽製中的加時賽留下了多少傳世的經典,我們先來看看金球製和銀球製兩種賽製。

  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上,阿根廷人拋棄了他們進攻的傳統,采用“反進攻”的指導思想一連在淘汰賽階段幹掉了極具觀賞性的巴西和南斯拉夫,並兩次利用點球決勝一路殺進了決賽,最終他們創造了一個令人尷尬的記錄——他們7場比賽隻進5球,卻成為了那屆世界杯的亞軍。

  從這時候開始,國際足聯就已經在考慮用更多的辦法鼓勵進攻,增加比賽的觀賞性,特別是在加時賽中,兩支保守的球隊肯定會讓比賽變得乏然無味。

  而到了1992瑞典歐洲杯,丹麥人更是把這種“反進攻”的思想發揮到了極致,也許人們印象中丹麥擁有大小勞德魯普這樣的進攻好手,他們的比賽應該會很好看,可是世界上丹麥卻采用了極端的防守反擊策略,他們的核心是曼聯偉大的門將蘇梅切爾。

  結果丹麥人一路用防守和點球幹掉了英格蘭、法國、荷蘭、德國,最終創造了那個舉世震驚的“丹麥童話”。

  而正是在這屆比賽之後,歐足聯和國際足聯同時下定決心,要改變加時賽中的某些東西,讓踢得更主動、更積極的球隊能夠得到更多的機會。

  於是1993年U20以下世青賽中,“金球製”橫空出世。

  在東道主澳大利亞和烏拉圭的1/4決賽中,澳大利亞人打進了世界足壇的第一粒“金球”,從而讓加時賽變得更加精彩和激烈。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屆世青賽上,國際足聯還允許了用腳踢界外球,不過效果非常不好,賽後就被廢止了。

  但是金球製卻保留了下來,並且在1996年歐洲杯上大放光彩。

  也許很多人都記得,那個96年的夏天,捷克“黃金一代”們意氣風發,勢不可擋。內德維德、羅西基、巴羅什、波博斯基、內梅切克、斯米切爾……那一屆的捷克隊天才雲集,才華橫溢,他們為球迷們帶來了極具觀賞性的賽事,讓熬夜看球的中國球迷們大呼過癮。

  可是人們也記得,正是這樣一支朝氣蓬勃、前途無量的捷克隊,卻在決賽中被老辣的德國人辣手摧花,一刀斃命!

  那一屆的德國隊,可以稱得上是青黃不接,暮氣沉沉,科普克、科勒爾、紹爾、哈斯勒、克林斯曼,比埃爾霍夫,德國隊的主力陣容平均年齡竟然已經在30歲之上!

  但正是這樣一支日暮西山的德國隊,正是時年已經29歲的比埃爾霍夫,用加時賽第4分鍾的一個“金球”將捷克隊送進了深淵。

  從那以後,捷克隊再也沒有向世人展示過他們有爬出低穀的能力,那支曾經才華橫溢的歐洲勁旅,也就此泯滅在世人眼中。

  這粒“金球”可以說是留給世人印象最深的一次“突然死亡”了。

  然後就是02年世界杯東道主韓國對意大利隊那場1/4比賽,且不說韓國人在那屆世界杯上都做了些什麽,但是安貞煥壓著馬爾蒂尼打進了那粒致勝的“金球”,卻同樣也意大利人心中刻下了一道永恒的傷疤。

  這場比賽之後,意大利舉國哀鴻,一邊痛罵韓國人的黑幕,一邊對“突然死亡法”大加鞭笞。

  由於“突然死亡法”實在太過殘忍,所以在2002年,歐洲足球協會又引進了“銀球製”。

  銀球製規定在加時賽中,比賽雙方在15分鍾時間裏以進球多的一方獲勝,如果15分鍾內雙方依然打平,那就再踢15分鍾,還是以進球多的一方獲勝,但是如果仍然踢平,那就隻能生死各安天命了。

  這種賽製看起來更人性化一些,起碼還給了你一個完整的15或者30分鍾來救贖自己,可是它的推出卻受到更多人的抵製。

  2004年歐洲杯上,歐足聯采用了“銀球製”。

  在巨龍球場進行的半決賽中,捷克上半時加時賽最後一分鍾失球,被希臘隊1:0絕殺!

  捷克,又是捷克。

  8年前捷克人死於歐洲杯曆史上首粒“金球”,8年後他們又死於歐洲杯曆史上首粒“銀球”,算上28年前捷克人在第一次實行點球決勝的歐洲杯上,以10:9幹掉了德國人,捷克很幸運的成為了這三種賽製都“享受”過的第一支隊伍。

  可是賽後這種賽製卻並沒有得到大家的認同,於是歐足聯最終決定廢除它,同時也廢除“金球製”,恢複了傳統的賽製。

  金球製和銀球製都是國際足聯和歐足聯為了鼓勵進攻,增加比賽觀賞性而進行的努力,可是它們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最終還是沒能保留下來,不得不說這也是世界足壇的一大遺憾。

  所以在2005年的世少賽上,其實已經沒有“金球”或者“銀球”這種說法了,本屆世少賽實行的是傳統賽製,無論比分如何,必須踢滿30分鍾。

  這樣的賽製看起來固然溫情脈脈,但其實也是很容易讓比賽雙方變得保守的罪魁禍首。

  特別是這場比賽,巴西人和意大利人竟然有同樣的想法,於是整個加時賽看起來都顯得死氣沉沉,連場邊的球迷們也有些昏昏欲睡的感覺。

  巴西人其實更希望和意大利互罰點球。

  在世界足壇,巴西隊享有“點球之王”的美譽,除了1993年美洲杯3:5不敵烏拉圭之外,他們已經有20年沒有在世界大賽的點球中輸過球了。

  當然,你也可以說這是因為他們沒有遇到鋼鐵神經的德國人,不過德國隊在2005年前後正處於一個新老代謝的陣痛期,他們雖然在克林斯曼和勒夫的帶領下掀起了讓世人讚歎的“青春風暴”,但其實我個人認為,日耳曼的鐵血精神正在逐漸從德國人身上流失,華麗取代了曾經的堅毅,這到底是好還是不好,自有後文評說。

  總之巴西隊是肯定不會懼怕和意大利這個“點球弱旅”互轉輪盤的。

  所以意大利守,巴西隊也守,守了整整30分鍾,雙方最後還是默契的站到了點球點上。

  罰點球從來不是意大利人的強項,德國人、法國人、阿根廷人、甚至連曾被稱為“軟妹隊”的西班牙人都有過點球欺淩意大利人的記錄,或許唯一能讓意大利隊保持優越感的,就隻有罰點球已經罰出心理病的荷蘭人了。

  這支意大利國少隊雖然還沒有經曆過點球決出生死的痛,但是他們已經感受到了這種巨大的壓力。

  小球員們一起圍在羅卡先生的身邊,靜靜的聽他安排罰球隊員的順序,根據羅卡先生的安排,意大利隊最終的出場名單是福蒂,曼多裏尼,帕勒莫,比維奧,笛卡爾,如果五輪未分勝負,接下來將是格雷科,安格魯齊,克雷莫內西,至於心理素質一向不好的西爾維斯特裏,甚至被排到了守門佩林的後麵。

  把笛卡爾安排在第五位罰球,由此可以看出羅卡先生對他的看重。可是事實上笛卡爾現在和他的隊友們一樣,同樣臉色蒼白,緊張得額頭都冒出了白汗。

  經過擲硬幣之後,意大利隊幸運的獲得了先罰球的權利,在小球員們看來,這是一種好事的征兆,因為壓力將會轉移到巴西隊那邊,所以他們的神情稍微輕鬆了一點,僅僅的圍在一起,默默為第一個出場的福蒂祝福。

  福蒂站在點球點上,認真的把附近的草坪清理了一遍,作為已經在意乙賽場上有過出場紀錄的球員,他對罰點球並不陌生,對細節也很注重,有多少人滑倒在點球點上,又有多少人因為草地不平射了高射炮,他心裏非常清楚。

  而清理草坪這個動作,其實也是在給對方守門員一種無形的壓力。

  人在緊張時最怕的是什麽?是等待。當你在麵對一支黑洞洞的槍口指向自己卻又始終不發射時,你的心裏其實是最難熬的,有時候你甚至恨不得對方直接一槍把自己幹掉算了,起碼不用接受這種等待的煎熬。

  而意大利隊的門將費利佩現在就是這樣的心情。

  福蒂在對麵慢條斯理的整理草坪,費利佩隻覺得自己一顆心快要跳出胸腔了,幾秒鍾之後他就覺得似乎已經等了一個世紀那麽長,於是對裁判提出了申訴:“先生,他已經浪費了很多時間了!”

  裁判員示意他稍安勿躁,然後走到福蒂身邊說了幾句,福蒂這才結束了清理草坪的工作,退到了皮球的幾步之外。

  這是要利用助跑大力轟門的征兆。

  費利佩忐忑的壓低了身子,像一尊石像一般蹲在了門線上,對付這樣的射門,除了賭運氣,幾乎沒有太好的辦法,沒有任何守門員能夠在這樣的大力射門之下依靠反應後發先至。

  福蒂的射門果然像一發炮彈一樣射了出來,不過費利佩這個小夥子今天的運氣似乎不太好,他撲錯了方向,於是皮球毫無懸念的飛進了球網。

  1:0,壓力已經成功的轉移給了巴西人。

  福蒂回到中場和隊友們拍掌相慶,同時把嬉笑的聲音傳到了巴西人耳中。

  在點球大戰中,心理戰無處不在,意大利人的嬉笑同樣會給巴西人帶來極大的壓力。

  巴西隊第一個出場的是他們的前鋒伊戈爾,這名前鋒雖然進球不多,但是心理素質極佳,比起安德森的毛躁,他的沉穩更讓主帥尼爾森.羅德裏格斯先生放心。

  伊戈爾的出場果然不負眾望,他頂著巨大的壓力同樣罰進了這粒點球,幫助巴西隊和意大利重新回到了同一起跑線。

  意大利出場的第二位球員是曼多裏尼。這位小球員在本屆世少賽上一舉從之前的替補席坐穩了主力的位置,因此他的信心得到很大的提升,這粒點球也沒有失手,穩穩的踢進了巴西隊的左下角。

  巴西人必須又一次麵對落後的局麵奮起反擊。

  這次走出來的是安德森,看來他雖然貴為巴西隊的頭號射手,但是急躁的性格並不得主教練的歡心,將他放在第二位,也是對他心理壓力最小的一個位置。

  安德森深深吸了一口氣,在走向點球點之前看了一眼笛卡爾,他的眼光裏帶著挑釁,這場比賽他沒有任何斬獲,笛卡爾卻為意大利打進了一粒寶貴的進球,他自認為在前120分鍾的比賽中,他暫時落後笛卡爾,所以他必須在點球上給予對方回應。

  安德森把球放在點球位置之後,後退了很長一截,給意大利隊守門員佩林一種他即將大力轟門的錯覺。實際上,他已經打好主意了,等對方的守門員撲出去之後,他會用一腳輕巧的“勺子”射門戲耍對方,這樣不但可以顯示自己的腳法,還可以在賽後成為眾多媒體的談資。

  瞧,這就是用“勺子點球”戲耍意大利人的安德森!

  安德森的嘴角帶著一絲笑意,美美地開始了助跑。而與此同時,對麵的佩林麵色嚴肅的看著他的腳踝,這是佩林撲點球時的秘訣,通過觀察對方的腳踝來確定足球射出的方向。

  當然,這樣的秘訣並不一定經常管用,但是這已經成為了佩林的習慣,所以他總會下意識的這樣去做。

  安德森的助跑忽然在即將接觸皮球那一刻放緩了,而這時候,佩林的瞳孔也眯成了一條線,腳踝往外張了!這是要用腳弓射門的先兆!

  佩林往自己的右路撲了過去,然後他看到了安德森臉上戲謔的笑容,腳背微沉,皮球被輕巧的吊向了空中。

  上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