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網絡安全市場空白
作者:空騎      更新:2022-05-10 17:22      字數:2143
  第364章網絡安全市場空白

  應該說周曉龍所說的網絡安全公司的說法,在目前來說還算是比較新鮮的。

  從計算機技術出現之後,病毒和黑客一直是計算機世界的兩個最大的威脅。前者是從程序方麵來定義的,而後者則是來自於計算機的使用者。

  就如同現實世界之中的善與惡一樣,計算機世界同樣存在著善意與惡意的分界。

  電腦病毒的概念其實源起相當早,在第一部商用電腦出現之前好幾年時,電腦的先驅者馮?諾伊曼在他的一篇論文《複雜自動裝置的理論及組識的進行》裏,已經勾勒出病毒程序的藍圖。

  不過在當時,絕大部分的電腦專家都無法想像會有這種能自我繁殖的程序。馮?諾伊曼的研究還是屬於比較另類的“臆想”。

  1975年,阿國科普作家約翰?布魯勒爾寫了一本名為《震蕩波騎士》的書,該書第一次描寫了在信息社會中,計算機作為正義和邪惡雙方鬥爭的工具的故事,成為當年最佳暢銷書之一。

  1977年夏天,托馬斯?傑瑞安的科幻小說《P—1的春天成為阿國的暢銷書,在這本書中描寫了一種可以在計算機中互相傳染的病毒,病毒最後控製了7000台計算機,造成了一場災難。

  而虛擬科幻小說世界中的東西,在幾年後終於逐漸開始成為電腦使用者的噩夢。

  差不多在同一時間,阿國著名的貝爾實驗室中,三個年輕人在工作之餘,很無聊的玩起一種遊戲——彼此撰寫出能夠吃掉別人程序的程序來互相作戰。

  這個叫做“磁芯大戰”的遊戲,進一步將電腦病毒感染性的概念體現出來。

  1983年11月3日,一位南加州大學的學生弗雷德?科恩在UNIX係統下,寫了一個會引起係統死機的程序,但是這個程序並未引起一些教授的注意與認同。

  科恩為了證明其理論而將這些程序以論文發表,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震撼。科恩的程序,讓電腦病毒具備破壞性的概念具體成形。

  不過,這種具備感染與破壞性的程序被真正稱之為病毒,則是在兩年後的一本《科學阿美利加》的月刊中。

  一位叫作杜特尼的專欄作家在討論磁芯大戰與蘋果二型電腦時,開始把這種程序稱之為“病毒”。計算機病毒這個定義第一次出現了。

  到了1987年,第一個電腦病毒C—BRAIN終於誕生了這是被業界公認的真正具備完整特征的電腦病毒始祖。

  這個病毒程序是由一對巴基斯坦兄弟所編寫的,他們編寫這個病毒的目的在如今看來頗具嘲諷意義——防盜版!

  他們兄弟倆在當地經營一家販賣個人電腦的商店,當時盜版軟件的風氣非常盛行,因此他們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防止他們的軟件被任意盜版。

  隻要有人盜版他們的軟件,C—BRAIN就會發作,將盜版者的硬盤剩餘空間給吃掉。

  這個病毒在當時並沒有太大的殺傷力,但這款以防盜版為目的的軟件模塊卻在後來被一些有心人士借用了……他們以C—BRAIN為藍圖,製作出了一些變形的病毒。

  “正義之劍”落到了邪惡的使用者手中之後,立刻變成了殺人的武器。隨之而來的各種新的病毒也紛紛出籠,這之中不僅有個人的“創作”,甚至還出現不少的製造病毒的集團,如NuKE,Phalcon/Skism,VDV等。

  與此同時,各類掃毒、防毒與殺毒軟件以及專業公司也紛紛出現。一時間,各種病毒創作與反病毒程序,不斷推陳出新,如同百家爭鳴。

  計算機病毒的產生並廣泛傳染至全世界的根本原因在於那些對於計算機語言及操作係統有深入了解的一些惡作劇者。不過,正像病毒的種類多種多樣一樣,計算機病毒的產生原因也並非一種。

  從大量的統計分析來看,病毒作者主要情況和目的是:一些天才的程序員為了表現自己和證明自己的能力,出於對上司的不滿,為了好奇,為了報複,為了祝賀和求愛,為了得到控製口令,為了軟件拿不到報酬預留的陷阱等。當然也有因政治,軍事,宗教,民族.專利等方麵的需求而專門編寫的,其中也包括一些病毒研究機構和黑客的測試病毒。

  在單機時代,計算機的主要威脅就是病毒,但當進入了互聯網時代之後,從病毒製造者升級為黑客的這些以非法目的為手段的計算機高手開始大行其道。

  與之相對的,傳統意義上的計算機殺毒軟件企業也開始升級為網絡安全公司了。

  相對於國外的互聯網發展來說,華夏的計算機產業本來就起步比較晚了。進入互聯網時代自然也比國外晚一些。

  在1990年代初期較為流行的防病毒手段是銳星公司早期的產品——防病毒卡。這是一塊ISA界麵的硬件產品,通過截取DOS係統中斷來保護計算機磁盤數據。當時銳星公司的防病毒卡係列產品占據了華夏防病毒卡市場的一半以上。

  但防病毒卡致命的缺陷是不能清除病毒,在安裝和升級方麵有諸多不便。

  90年代初期,華夏剛剛進入改革開放時期沒多久,很多地方還存在著計劃經濟的影子。華夏國產殺毒軟件的誕生就和商業化的產業發展道路有所不同。1989年由警務部病毒研究小組推出的殺毒軟件KILL曾作為公益軟件的一種,由警務部免費提供給需要的廠商,不過也正是由於未進行商業化,因此在研發投入上無法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病毒的查殺能力也僅限製在10種以內。

  隨著虹民、銳星、鑫山、名泰等國內殺毒軟件廠商的出現,國產商業殺毒軟件才開始占據大部分市場。

  如今的華夏對於計算機安全的威脅依然還延續著單機時代的防殺病毒的概念,但通過這次兩國黑客大戰,對黑客網絡入侵這種屬於互聯網時代安全威脅的重視勢必會越來越強烈。

  互聯網網絡安全這個市場,正是大有作為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