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一碗麵
作者:空騎      更新:2022-05-10 17:20      字數:2135
  第172章一碗麵

  事情的起因其實很簡單。由於OICQ的用戶數量發展很快,他們對於服務器的需求就比較大。恒訊公司也沒那麽多錢不斷地添置服務器。岑臨清隻能通過關係不斷的找地方“蹭”服務器。

  說“蹭”其實還是好聽的,說白了就是借著幫其他公司做網絡維護等業務的時候,將他們的服務器端程序偷偷地安裝在人家的服務器裏。這種如同小偷的手段自然是見不得光的,以前也不是沒發生過被人發現的事情。一般遇到這種事情,對方也最多就是不再和恒訊合作,把服務器清理一下就算了。

  可這回遇到的這個客戶,從前是混社會的,手下有一幫小混混跟著。發現了恒訊公司的手段之後,竟然帶人打上門來要賠錢。岑臨清他們自然是沒那麽多錢去賠的,對方倒也光棍,沒錢賠就打砸了一通出氣。

  現在辦公室被砸了,人也被打了。脾氣最差的張智桐因為和人頂了幾句,被打得最重。其他人也都是不同程度的掛著彩。

  站在病房裏,看著四個一起創業的夥伴,馬華恒心裏很不是滋味。他沉默著一直都沒什麽話好說。

  吊著一隻胳膊的徐逸臣有些忐忑地問道:“馬哥,你找到資金了嗎?”

  他這個問題一出口,所有人的目光都齊刷刷地看著馬華恒。

  馬華恒多想對他們說自己找到資金了,可事實卻是他這一趟一無所獲。

  他無奈地搖了搖頭……

  病房裏一片寂靜。隻聽張智桐躺在病床上歎了一口氣說道:“六百萬啊……”

  馬華恒聽到這話,再也忍不住了,他猛地衝了出去。

  六百萬!

  那是黎昭陽給他開的價格,張智桐雖然沒有明說,但他的意思卻很清楚。如果他們接受了那六百萬,也許現在就沒有這麽多事了。他們可以憑著這筆資金好好地大幹一番……

  馬華恒此時有種衝動,立刻打電話給黎昭陽。

  就在他拿出電話的那一刹那,電話響了!

  給他打來電話的是他那位海州的老同學:“華恒,我和楊總明天一起去鵬城。楊總對你那份策劃很感興趣……”

  老同學後麵的話,他都沒有聽清,整個人愣在原地,有種沙漠中看到月牙泉的感覺。

  這真是山窮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楊非在進入IDGVC之前曾擔任過嶺南省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上市發行部部長、嶺南聯合期貨交易所負責人、嶺南外經貿發展研究所谘詢部主任;畢業於惠嶺中山大學,碩士學位;同時還是國家重點課題“華夏地區發展戰略研究”的主要研究人員。

  作為一個學者型的官員,他在去阿國考察的時候,發現阿國與華夏在資金管理上的強烈差距,回國後他就萌生了離開政府自主創業的想法,希望能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進入剛剛萌芽的投資資金行業。1995年底,一個偶然的機會楊非認識了IDGVC另一合夥人鄒全,當時鄒全正在IDGVC在嶺南的太平洋投資基金找一個總經理。

  其實楊非離開政府進入IDGVC才僅僅兩年多的時間。作為一個風投行業的新人,這個四十多歲的中年人,有著一種和年輕人一樣的朝氣。

  “我們關注的是新技術,因為新技術總是能帶動新經濟。比如微處理器、PC、網絡技術以及互聯網,每一種新技術的推出,實際上對經濟增長都會起到相當大的促進作用。在新技術市場化的進程中,阿國往往都扮演著原創技術的角色,這種技術應用到發展中國家,一般都會有一個時間滯後問題。”

  在飛機上,楊非正在和自己的助理鄭桐解釋著自己為什麽會看中OICQ這個項目:“我們IDGVC過去一直在做的,就是根據阿國的模式,在華夏找到合適的夥伴,然後把這種模式移植到華夏的市場上來,這樣做成功的機會會比較大。這個OICQ就是模仿ICQ的。而ICQ不久前剛剛被AOL收購,你知道收購價是多少嗎?”

  AOL公司斥資2.87億美元,收購以色列的ICQ公司,這個故事如果在前幾年,肯定會被人認為是天方夜譚。因為ICQ公司從創立之初到被收購一直都是一家既沒有銷售收入根本談不上盈利的公司。

  但這樣的事情的的確確在現實世界發生了。

  ICQ軟件的研製過程並不複雜,三個以色列小夥隻花了不到三個月就開發出了第一代的1.0版本。這三個以色列人曾經的經曆基本上和馬華恒的恒訊五人組的遭遇是一樣的。軟件的推廣需要大筆的資金支持,他們隻好拿著已經軟件四處奔波,尋求可能的投資者。

  但由於沒有成熟的盈利方案,這種似乎有些超前的商業理念並未如願以償。沒有什麽投資者對他們的這種想法感興趣,有位企業家就對此嗤之以鼻:“這簡直是荒謬,你們根本就是一群不知道什麽叫做生意的孩子。”

  他們也同樣將ICQ軟件免費放在網上供用戶下載和使用,短短六個月之後,注冊用戶就達到了100萬。

  到1998年初,ICQ公司以每月100萬左右用戶的速度瘋狂遞增。最終,AOL公司以2.87億美元的價格讓這三個以色列小夥創造了一個奇跡。

  聽著楊非的這些話,鄭桐已經開始為老同學的好運感到由衷的讚歎了。也許他們會在華夏複製這個奇跡的。

  不過在多年以後,楊非卻對這次投資談判做了一個很耐人尋味的結論:“投資恒訊也許本身就是一個錯誤,但當我們決定退出恒訊的時候,那就注定了我們又在這個錯誤之上再犯了一個錯誤。”

  楊非一直都不看好那種一見鍾情式的投資。但對於OICQ的投資從一開始就突破了他這個信條。

  “鄭桐,我身上沒多少錢……要不我請你和楊總吃碗麵吧?”27歲的馬華恒在楊非的眼裏,雖然長得很斯文,但有股初生牛犢的味道,自信得很。

  第一次見到投資人,請吃飯就隻是一碗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