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六章 果斷支持
作者:華飛白      更新:2022-05-09 21:35      字數:3371
  西暖閣內, 朱厚照默默地與王守仁交換著眼色。今天正好是“書法練習”的日子, 師徒倆原本像往常那樣低聲討論著兵法, 不多時卻聽得外頭傳來了異常的動靜。這時候,何鼎忽然推開門給他們送了茶水點心,悄聲傳了皇後娘娘的口諭, 讓他們倆都聽聽外頭所商議之事。

  乾清宮中商議的必然是機密要事,朱厚照倒是覺得無妨, 王守仁卻一直恪守著非禮勿聽的規矩——畢竟隔三差五他的父親王華便會叮囑他一回, 就算他對此不甚在意,心裏也明白其中關竅。兩人平時隻顧著說兵法韜略, 對外頭發生的事也絲毫不感興趣。但如今皇後娘娘都這般說了,自然有她的道理。於是他們倆便立在西暖閣門前細細聽了起來。

  何鼎離開時留下了一條門縫, 是以師徒倆聽得清清楚楚。當張清皎的聲音傳來時, 兩人都不自禁地愣住了。但是,商談的內容很快便吸引得他們回過了神, 思索與心緒都不由自主地隨著起起伏伏。

  直到張清皎離開, 何鼎才悄悄地將門縫合上了。朱厚照一時間已經沒有心思學習兵法了,壓低聲音問:“小王先生,皇莊擴張真的能將隱田都括出來?真的能帶來那麽多好處?”他聽見娘說前三個好處的時候, 就覺得這件事怎麽都該答應了。沒想到爹還補充了一條關於調用軍糧的好處,他簡直都要熱血沸騰了。當然, 他也知道, 娘最後提到的繳納田賦才是殺手鐧, 不然徐首輔也不會趕緊答應下來。

  王守仁點了點頭:“種植之法、賑災以及平抑糧價、稅糧漕運都關乎國計民生, 這三條已經足夠戶部動搖了。但……內閣自然希望朝廷能落得更多好處,畢竟國庫空虛,這三條不足以充實國庫。”

  “可是,能夠減輕農人的負擔呀。”朱厚照眨了眨眼,“這還不夠麽?娘不是為了充實內庫才擴展皇莊的,反倒是處處為平民百姓考慮。而且反正占的都是隱田,和戶部也沒甚麽幹係啊。”

  在他看來,朝廷根本就不該占皇莊的便宜,因為皇莊開設也沒占朝廷的便宜。那群老臣真是太狡猾了,爹說完軍糧的事之後,娘不應該直接提起繳納田賦的。連他都知道,“談判”的時候不能立刻給出最後的條件,不然根本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唔,他和爹娘討價還價的時候都不會這麽幹。

  王守仁搖搖首:“隱田亦是田地,若由朝廷括隱,雖說局勢必會發生動蕩,但至少可填補國庫。隻要國庫充盈,許多事便能做成;若是國庫空虛,即使有再多的打算也做不成。正因如此,陛下與皇後娘娘也並不計較是否免除田賦。”

  “而且,皇莊繳納田賦對括隱亦有好處。那些藏匿田地的人見皇莊都須得繳納田賦了,自然更在意保住已有的免稅田,唯恐朝廷突然改變稅賦之策,將所有田畝都計入稅田。他們滿心顧著此事,對皇莊擴張自然便不會那般警惕,為了確保現有的利益應該也願意權衡放棄本不該屬於他們的田地。”

  朱厚照仔細想了想:“這也是‘暗度陳倉’?”

  “不錯,許多計策的道理都相通,平日裏也用得著。”王守仁道。此時此刻的他看似平靜,實則已經做出了抉擇。他一直思考甚麽時候才是最恰當的時機,沒想到如今便已經得到啟示。調用皇莊糧草——這可真是一條好消息,若能妥善利用,必定會有奇效——想到此,青年微微地勾起了唇角。

  “書法練習”結束後,朱厚照便回了坤寧宮。他本想仔細再問問皇莊的事,卻不料自家娘親聽完後,卻笑著給了他一個新任務:“你想知道皇莊納田賦是否能填平空虛的國庫?我怎麽會知道呢?畢竟我是深宮婦人,對前朝那些事不甚了解,也不知國庫已經空虛到何種程度了。不若你自個兒仔細查一查?好好算算?”

  朱厚照聽了,覺得娘說得有道理,便轉身去問自家爹了。朱祐樘聽罷,隻笑著說他忙,沒時間幫著他算,讓懷恩從去歲的折子裏拿出戶部在年底呈上的奏章:“你且瞧瞧這個,這是戶部收上來的整年田賦。若有甚麽不懂的,便去問你大舅舅。”

  是啊,大舅舅正好在戶部,本來就該問他呀。朱厚照恍然大悟,立即出宮去壽寧侯府等張鶴齡。張鶴齡下了衙,就見到了滿腹疑問的大外甥。舅甥倆坐在書房裏,一個問一個答,朱厚照多多少少對戶部有了些了解。

  接下來就是任務的重點了,張鶴齡給大外甥提煉了一遍,形成了一道類似算經中示例的算術題。朱厚照仔細一看,就見題目道:去歲各州府共納糧,米一千七百九十九萬石,麥八百八十萬石。若皇莊有兩萬萬畝之巨,每畝平均年產三石,田賦三十稅一,則皇莊共納田賦幾何,與去歲納糧相比如何?

  “……好長呀……”朱厚照提著筆勾勾畫畫起來。

  其實這已經是經過簡略之後的題目了,張鶴齡特意幫著大外甥四舍五入,把那些零頭與換算都給省略了。不然,以朱厚照如今對算學的理解,根本不可能看得懂這道題。幸好,因著張清皎給兒子啟蒙也沒有落下數學,小家夥對經濟庶務之事較為了解。他隻覺得這道題略有些複雜,倒是沒覺得明明這些字都認識,連起來卻不知道它們在說些甚麽。

  舅甥兩個的數學啟蒙都源於同一人,各種簡易的數學符號以及四則運算自然不在話下。朱厚照很快就列出了數學式,一邊說一邊算:“兩萬萬畝田,平均年產三石,則一年有六萬萬石糧。三十稅一,則是二千萬石糧。各州府納糧米一千七百九十九萬石,麥八百八十萬石,合計兩千六百七十九萬石……”

  算到此處,他瞪圓了眼睛,左看看右看看,喃喃道:“皇莊納糧隻比如今的稅糧少六百七十九萬石……怎麽會呢?大舅舅你不是說,眼下有四萬萬多畝稅田麽?為甚麽稅田這麽多,納的糧食卻與兩萬萬畝皇莊相差沒有多少?”

  “因為這些稅田不止栽種糧食,還會栽種棉花、草料等物,這些也都可作為田賦。也有些地方以絲絹或者錢帛代替田賦。”張鶴齡淡淡地道,“當然,最為關鍵的問題是,這些稅田的畝產絕大多數都難以達到每年三石。北直隸上等田可達三石,江南魚米之鄉上等田可達五六石。但上等田畢竟是少數,更多的是中等田和下等田。而且,每年水災旱災時有發生,許多地方顆粒無收,自然不能收田賦。”

  “那為甚麽皇莊平均的畝產有三石?”朱厚照問,“皇莊也有中等田和下等田,也會遇到水災和旱災呀。”

  “因為玉米耐旱,畝產高,而且姐姐特地吩咐過內管事須得注意修造儲水池與引水渠,盡力防範水災旱災之害。”張鶴齡道,“日後皇莊不僅會引入玉米,還會引入更多高產的糧種,侍弄田地的法子也會比尋常農家更妥帖些。所以,我相信皇莊的平均畝產至少與北直隸上等田無異。”

  朱厚照仔細想了想,覺得大舅舅說得也有道理。娘曾經說過,皇莊是日後皇家產業的基石,她費了不少心思,定然會經營得不錯。如果真的能繳納這麽多糧稅,怪不得徐首輔要趕緊答應下來呢。隻靠著皇莊的田賦,國庫肯定就能塞得滿滿的啦!

  不過……他還是覺得自家有點吃虧……

  雖說爹曾說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國朝的每一片土地每一個人都是屬於他們家的,可他知道那都是虛話。因為內庫和國庫是分開的,他們家隻能從內庫中取用錢糧,不能從國庫中取用任何東西。當然,他也明白,國庫裏所有的東西都該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可是也難免覺得,收皇莊的田賦,便等同於內庫直接貼補國庫。

  太子殿下是怎麽想的,戶部尚書周經並不知曉,目前也沒有興趣知曉。連七八歲的孩童都能算出的賬,他這位戶部尚書自然不需撥算盤就能大致估算出數字來。這一估算,周尚書頓時精神了許多,連走路都能帶起風來。他平時不苟言笑,如今卻是見人都帶著笑臉,讓戶部上下人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驚嚇。

  因著心情太好,周尚書便特意在早朝的時候,奏請當堂稱量從各承宣布政使司送來的玉米。結果自是格外喜人,畢竟戶部下令各州府試種,他們自然派了最有經驗的老農好生照料。就連最貧瘠的邊疆之地下等田,畝產也將近一石,比得上他們那兒中等田的畝產了。

  稍通農事的眾臣無不震驚,此時再聽這些州府在奏折裏強烈要求推廣這種新糧種,誰都不覺得意外。朱祐樘自然頷首準許,並特意下旨,從皇莊中勻出玉米種子,給這些已經試種的州府種植。各州府須得均衡稻、麥與玉米輪種,若想提高種植之法,可派人前往京郊皇莊跟著學習等等。

  內閣與六部尚書知機地大讚了一番皇莊的“貢獻”,讓原本還想攢著勁兒彈劾王獻與皇莊的言官們一時間啞口無言。雖然他們自詡性子直,絕不會為權貴折腰,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都看不懂朝廷的風向。所有掌握實權的大佬都支持皇莊,他們沒有絲毫證據就反對,這不是和自己過不去麽?還是等南京的證據發過來再說話罷。

  ※※※※※※※※※※※※※※※※※※※※

  引用的田賦數據來自孝宗實錄

  畝產真的太重要了,玉米等同於讓上等田翻了幾倍,所以稅賦就算低,總量也會上去噠~

  等紅薯與土豆來了,嗬嗬——那就是開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