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四章 推廣玉米
作者:華飛白      更新:2022-05-09 21:35      字數:3532
  皇帝陛下金口玉言, 斷定這種叫“玉米”的新糧種味道不錯, 禦馬監上下頓時一片喜氣洋洋。王獻立即帶著人守在皇莊, 等候了數日,終於等到春玉米徹底成熟。而在此期間,冬麥已經收獲, 先前留下的部分玉米種子也撒進了已施肥的麥田裏。

  新收獲的玉米脫粒後,立即稱重計量, 計量的結果令所有人都無比震驚——春玉米栽種時, 用的並非是皇莊中的上等田與中等田,因為那些田裏都栽種著麥子。因此, 王獻便隻讓老農開墾幾畝下等田與山地來種這種新糧。但饒是如此,無論是山地還是下等田, 畝產都遠遠超過了上等田的冬麥。

  王獻幾乎是狂喜, 立時便回宮稟報帝後:“萬歲爺,娘娘, 那玉米的畝產竟然高於上等田冬麥至少兩成!”自從他開始打理皇莊, 對田地畝產的了解便幾乎與戶部官員無異。戶部算畝產,一般都以一年為期。換而言之,若是這塊田地一年兩熟, 便是兩熟合計畝產,由此才能算出該納多少糧。

  按戶部的規矩來算畝產, 北直隸的上等田便是豐年也頂多隻收獲三石, 遇上災年就隻有兩石有餘。若換成市斤, 便是豐年產四百斤左右, 災年則隻有三百斤左右。但這是一年種了麥子又種粟米或豆子之後合計的畝產,實際上豐年收獲麥子畝產隻有兩百多斤,災年就更不必說了。當然,這與南方江浙湖廣那些魚米之鄉的畝產不能比。那些地方的上等田一次收獲糧食至少可達三百餘斤。

  可這玉米不過是種在下等田和山地裏,竟然最低的收獲都有兩百五十斤左右!侍弄得最好的一位老農負責下等田,竟然收獲了三百餘斤,足可媲美江浙湖廣的上等田了!

  這意味著甚麽?這意味著皇莊裏所有的山地與下等田都可以當做上等田來算!要知道,無論是從皇莊還是國朝所有田地來算,下等田與山地才是最多的,上等田頂多也隻占其中的兩成左右,中等田不過三成,下等田有五成!更不必說還有無數尚未開墾的山地也能夠種這種新糧!!

  朱祐樘這些日子一直在看戶部交上來的曆年田畝糧稅的折子,自然知道他為何如此狂喜。他此刻也已經被這玉米的高產驚呆了:“若是在山地與下等田裏都種這玉米,糧產至少多兩倍……”兩倍的糧食,可以令多少百姓填飽肚子?可以養活多少人?!便是遇上旱災也不必懼怕,隻是水災的時候須得注意著些。

  “這隻是咱們第一次栽種,對玉米尚且不夠熟悉,指不定以後還能發現更多提高產量的法子。”張清皎倒是比他們淡定多了。就連以她貧乏的農業知識都知道,後世無論是麥子、稻子、玉米,畝產量都高得可怕,沒有一千斤都不好意思見人。當然,那是科學改良了糧種之後的結果。但隻要積累經驗,就一定能不斷發現提升畝產的關鍵,自然能提高糧食產量。而且,玉米隻是高產糧食的一種,還有紅薯、土豆在後頭虎視眈眈呢。

  朱祐樘不由得看了她一眼,激蕩的心情平靜了許多:“卿卿說得是,這才種了第一年,往後說不得還會有所發現。王獻,這半年招攬了多少善於農事之人?暫時將他們都養在皇莊裏,讓他們試一試,是否還能提升玉米的畝產。上等冬麥田裏不是剛種下不少玉米麽?”

  “回稟萬歲爺,精通農事且粗通文字者實在是太少了,老奴隻尋見了三人。不過他們三人都對玉米極為感興趣,最近都蹲在玉米田裏。”王獻回道,“這回負責種玉米田的老農也很有一兩人經驗豐富,老奴索性讓他們繼續負責照看玉米田。娘娘先前提到的‘觀察日誌’幫了大忙,這次就照著之前畝產最高的玉米田來侍弄。”

  “若不是如今已經入秋,天候轉冷了,說不得還能再種一回。”朱祐樘輕歎,“不過,北直隸不能種,江南或者兩廣定然能種。這回收獲的玉米種子,不能僅僅隻在皇莊裏種,也須得讓江浙與兩廣試種。”如此高產的糧種必須盡快推廣,他絕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其他地方的百姓因著糧食歉收而餓肚子。

  張清皎沉吟片刻:“那便留下小半種子,剩下的種子交給其他地區試種。不僅是江浙與兩廣,就連土地貧瘠之地也須得試種一二。如此才能更準確地衡量玉米在各地的畝產。此外,便是為了種玉米,也絕不能過度開墾山地,不然有失天和。”耕地固然重要,林地也很重要,隻要引入高產糧食作物,就不必過度開墾耕地了。

  朱祐樘自然讚同,於是立即帶著王獻去乾清宮,將內閣喚了過來。

  徐溥等人聽說這新糧種的畝產量後,本能地反應便是難以置信。王獻索性領著他們去皇莊走了一遭,給他們瞧瞧糧倉裏麵黃燦燦的玉米粒,再讓他們看看玉米田裏可喜的長勢。五位閣老並六部尚書在皇莊裏盤桓了整整一天,不得不相信那確實是實實在在的產量。

  盡管他們都是科舉出仕,許多人從未當過地方官,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對農事一竅不通。相反,他們不僅略通農事,更對賦稅、人口等都格外敏感。這種新糧種的出現所帶來的好處,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杆秤。

  “這玉米的味道如何?”素來爽直的王恕問。

  王獻思索片刻:皇後娘娘在萬歲爺生辰時以玉米做了菜肴,萬歲爺金口玉言認定玉米的滋味不錯。可皇後娘娘究竟是怎麽做的,他們這些伺候的人竟是一點也不知道。於是,他隻能默默地讓人煮了玉米粒給這幾位重臣品嚐。

  幸而玉米粒煮了之後脆生生的,便是年逾八十歲的王恕也能嚐嚐滋味嚼上一嚼。七十來歲的徐溥等人更不必說,品嚐得格外仔細。年紀最輕的李東陽和謝遷目光微微一亮,倒是頗喜歡這種口感與濃鬱的香氣。

  “不錯,不錯……”閣老們並六部尚書交口稱讚。雖說不太適合老人,但頗為清甜,應該有不少人願意嚐試。

  再回乾清宮,眾人便開始討論該如何推廣。最合適的法子,就是從各承宣布政使司裏選出一兩位精於農事的知府,按照皇莊提供的種植之法,上等田、中等田、下等田、山地各種一畝。等到收獲之後,都曬幹了,趕緊送到京城來,由戶部親自稱量計重。

  朱祐樘點了點頭:“隻可惜如今已經快要仲秋了,隻能等到明年再讓他們種。不必耽誤農時,收了冬麥與早稻之後便可試種。此外,朕希望瓊州府(海南)秋冬的時候先試種,看看是否可一年三熟。”

  所有人自是認同,他們也都有些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玉米的畝產是否還能提升。

  臨到告退的時候,戶部尚書周經忽然問:“陛下,微臣可否取些玉米種子,命家人在故鄉耕種?”他的故鄉在山西太原府,若是玉米的產量當真如此驚人,他自然也希望能盡快在故鄉推廣開來。周家已是數代官宦,在當地頗有威望,由他家的田地先試種,屆時不必吹灰之力便有許多人願意主動耕種。

  眾臣對視一眼,心中也無不蠢蠢欲動。若是玉米確實高產,他們都願意以自家的威望與信譽作保,令這種新糧能夠盡快得到農人的信任。隻是方才誰都沒想到現在便詢問皇帝陛下,卻不想對此最為敏銳的戶部尚書周經替所有人問出了口。

  朱祐樘微微勾起唇角:“當然。若是諸位愛卿願意,便都各取能播種四畝田的種子罷。”皇莊眼下的收獲盡夠了,就算不夠,夏玉米還能再收獲一回,定然能滿足明年各承宣布政使司試種的需求。

  既然皇帝陛下準許,諸位重臣便都向王獻要了種子。首輔徐溥故鄉在南直隸常州府,次輔劉健故鄉在河南洛陽府,王恕故鄉在陝西西安府,謝遷故鄉在浙江紹興府,李東陽自幼在京中長大,但祖籍是湖南長沙府。天南地北,有出自魚米之鄉者,也有相對貧瘠之地者。若是他們的威望能夠令玉米盡快推廣,自然再好不過。

  這時,帝後一家種的玉米也該收獲了。這回朱祐樘與張清皎沒有親自動手,而是笑盈盈地看著朱厚照雄赳赳氣昂昂地領著一群叔叔與小舅舅張延齡前來幫忙。有皇兄皇嫂在場,朱祐梈等人自然不敢懶怠,何況這片玉米田也並不大,他們每人不過掰了十來二十個玉米便已經結束了。

  既然幫了忙,張清皎自然不會讓他們就這麽離開,便差人將這些玉米送到了禦膳房。禦膳房絞盡腦汁,將玉米做成了菜肴與點心,送到了坤寧宮。

  玉米原是粗糧,但勝在香味濃鬱且稀罕。經過禦膳房的精心烹製,不僅是張延齡,就連幾位親王都覺得味道極為不錯。禦膳房還將加入玉米熬製的湯羹與小點心進給了仁壽宮與慈壽宮,周太皇太後與王太後品嚐之後也覺得香氣獨特。

  於是,還沒有多少人聽說過甚至是見過玉米,它的大名便已經在皇親國戚、官宦勳貴世家中漸漸傳開了。沒有人認為它是粗鄙的糧食,反倒因著皇家的緣故,覺得這種糧食許是非常珍貴。不然,怎麽沒有任何一個富貴人家能買到這種“玉米”呢?

  ※※※※※※※※※※※※※※※※※※※※

  查了好多資料,發現改良糧種之前,畝產真是低的可怕……

  袁隆平先生改良雜交水稻前,稻子的畝產量平均三百五十斤,現在平均至少千斤了。

  麥子也差不多,以前兩三百斤甚至是一百來斤,現在都上千了。

  玉米更不用說,沒有一千都不好意思說話,兩千三千都有可能。

  至於紅薯和土豆,至少七八千斤,好的上萬斤……o(╯□╰)o

  ————————————————————————————————

  農業發展真的太重要了,玉米、紅薯和土豆的傳播,養活了全世界不知道多少人啊

  很多人都說,如果明朝能盡快推廣這些糧食作物,說不定不會那麽快滅亡,而康乾盛世之所以出現,也是依賴於這些糧食作物推廣養活了大量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