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1中隊長的末日
作者:野狼獾      更新:2022-05-08 23:19      字數:4193
  為了解救運輸機,隱形戰機在極限距離上發射了新式的遠程導彈,與之相比,R77或者PL12的射程,還真的隻能稱之為“中距彈”,這種導彈具備一定的航線規劃能力,並非徑直飛向目標,另外還有靈活的雷達開機設定,這些新的概念在理論上,可以防止提前暴露,有利於壓縮對手的反應時間,是否有利於實戰,也是有待考察的重點。

  對付蘇30這種類型的戰鬥機,導彈主動雷達開機時機大約就掌握在敵人飛行員差不多能憑借肉眼看到的導彈距離,指令修正精度,可以使得導彈在很近距離內一次開機捕捉到目標。以這種使用衝壓發動機的導彈的速度,飛行員最後反製的時間被壓縮到了3至5秒內。這樣短促的時間內,能夠做出的反製必然相當有限。

  在本地次實戰檢驗中,這種導彈發揮的水準並不穩定,命中率隻有50%,發射的導彈有一部在中段製導階段分去向不明,不過進入末端製導的導彈基本都不負眾望。

  眼下3架隱形機正在15000米的高度上進入1.5倍超音速飛行,能夠堅持的時間,遠比那架低空逃遁的蘇30MKM長得多,這個高度比較考驗戰機對地麵雷達的隱形能力,不過無需擔心加力飛行導致的紅外信號暴露,因為可以確定空中沒有其他的印度飛機了。

  戈亞仍然不知道自己的命運如何,他在時刻迫近的雪山中,加力飛行了1分鍾後,說服自己,敵機應該見好就收了,於是鬆開了節流閥。

  下方的拉達克地區大部陷入敵手,他沒有足夠的情報來製定一條穩妥的航線,當然也不能按照最簡單的線路,直接飛躍敵人頭頂,那樣容易被地空導彈陣地從航跡上抓到規律。

  通常,那些狡猾的對手會故意潛伏不動,然後在某個自己距離發射陣地最近的時刻,突然使用製導雷達,在極短時間內發起攻擊。所以,他必須不停地變化航線,讓對手摸不到規律。

  告警器再次閃爍不定起來,又是無法識別的類型,以及無法確定方位的雷達,他猛然警覺起來,還不是操心如何與地空導彈鬥法的時候,空中那些貪得無厭的對手還沒個完。

  他差不多已經得出了一個結論,隻要那些隱形機還在保持跟蹤,中國人的地空導彈就不會摻乎進來。距離斯利那加還遠,不過他已經可以探測到紫菀導彈的警戒雷達,索性加速朝著那裏衝過去,希望能將相控陣製導雷達吸引過來,雖然吃不準梅內亞姆的人會不會跳過敵我識別,直接向自己開火,但是如果可以將製導雷達60的搜索視野引向自己,即使未必能看到敵機,但是至少可以讓敵機不敢貿然打開彈倉開火,說不定如此一來,後麵的對手知難而退,這是他現在能想到的最好策略。他很清楚,所謂的兩害相權取其輕,他寧可選擇麵對紫菀導彈的攻擊,也不願意屁股後麵跟著一個看不見的對手,畢竟地空導彈一升空他就能知道。

  徐景哲安靜地坐在指揮員後麵,看著追擊的進行,顯示器上敵機再次開始加速,似乎是察覺到了隱形機的雷達照射。

  從他掌握的蘇35對抗猛禽對抗的戰例信息中,劉兆林的戰機全程被對手雷達照射了7至8次,其中有1、2次形成了跟蹤,但是蘇35機艙內的告警設備一次也沒有起作用。

  蘇30MKM或者蘇30MKI的告警設備與蘇35上麵的並非一脈相承,根據訂貨方的需求,這些飛機使用了相當部分,禁止對中國出口的西方設備,這可能導致這些飛機對可疑雷達照射的識別能力,與中國能獲得的蘇35不同。如果中國隱形機在雷達功率控製上,還無法做到完全的來去無蹤,利用西方設備進行檢驗顯然是必須的。

  劉兆林駕駛的蘇35的電子設備,其軟件是俄國人寫的,要通過空戰前後記錄來獲得當時複雜的電磁信號記錄,來分析對手的藏頭露尾的雷達特征,意味著要讓仍然在向印度讓你提供武器的俄國人摻乎進來,共享信息;所以,上麵還是希望能夠通過自己隱形機的實戰來摸索出這方麵的問題,如果不能繳獲一架敵機的話,能抓到幾個參與空戰的印度飛行員,或許會有一定的幫助。

  王鐵川的人馬已經去抓那兩個跳傘的印度飛行員了,希望能獲得一些當時機艙裏的信息,徐景哲最擔心自己的人馬無法在那樣的地形及時找到飛行員,幾個鍾頭內,那些飛行燕就可能會凍死在山區。對於王鐵川而言,這次行動可能是他的部隊在本次戰爭中的最後一次亮相,接下來圍繞新德裏的爭奪戰,沒有他們的用武之地,勢必更加依賴可以滲透進城裏的巴基斯坦情報局的人馬。

  戈亞瘋狂的計劃,確實讓指揮部人員大吃一驚,紫菀的照射雷達果然指向了對手,這使得已經悄悄繞到對手後方有利位置的隱形機,必須實施規避否則就無法開火,雖然即使暴露幾秒鍾,風險也不大,但是對於首次參戰的新式飛行而言,是不允許的;大功率的地麵相控陣雷達始終是個禍害,而本次任務並不包含探測敵人雷達反應的部分。

  指揮員征詢了飛行員意見,希望他能返航,但是被飛行員否決了。一直麵無表情的徐景哲,也難免露出一絲壞笑,他知道編隊長機機艙裏的師長,可以否決指揮所裏其他人,顯然他還沒打過癮。、

  原本成為這支頂尖部隊的一員,是無上光榮的事情,但是眼看戰爭即將收尾,他們卻沒有機會露臉,飛行員們也難免有些心理失衡,幹這個行當是需要榮譽感的,有榮譽感的人總是希望能在曆史上留一筆;也許若幹年後孫子輩們會問起他們:第二次中印戰爭你都在幹什麽之類的,總不能笑笑說:坐在基地休息室裏看電視新聞。

  2架隱形機接到長機命令,果斷放棄追趕,向南飛行,投入航線保護中。2架驚魂未定的運8由於燃油不足,隻能在列城機場臨時降落,不過她們隻是探索航線的尖兵,運力並不起決定性的作用,後麵真正的主力運輸機正在起飛,這條航線,還需要長航程的隱形戰鬥機來進行保護。

  唯獨留下的師長座機,繼續追趕老鷹隊長,戰機迅速向一側繞行,避開地麵雷達,速度與高度上占據的優勢,可以讓他迅速繞到對方側麵,差不多與對目標齊頭並進的態勢,當然這樣的位置必然使得飛機失去了雷達掃描角度,地麵建議飛行員使用被動設備跟蹤目標,他按照建議照做。

  飛行員關閉雷達鎖定,與一般戰機隻有前半球搜索能力不同,這架飛機紅外搜索跟蹤係統,差不多可以提供300的掃描視野(不止一套紅外跟蹤設備),利用這種係統雖然無法測距,但是他可以通過地麵獲得這方麵信息。

  那架蘇30打開加力時間太長,這使得他在喜馬拉雅山麓幹淨的雪山背景下,很容易將溫差暴露出來。實際上目標從未逃脫過隱形機的視野,轉入被動搜索後,目標仍然在飛行員頭盔上以一個亮點顯示。地麵告訴他20秒後可以進入比較有把握的射程。

  他等了10秒鍾,然後將前部彈倉打開,掛在發射架上的格鬥彈,懸臂上的發射架,被翻出機體外,然後彈倉關閉,導彈留在了外麵。

  這種發射方式,避免了各種空氣動力上的問題,可以使得飛機盡量保持速度和穩定,也使得導彈在更寬泛的條件下發射,而不至於打滾。

  1.5馬赫的初速,以及4500米的高度優勢,使得導彈的射程可以發揮到極致。但是飛行員從剛才那名印度飛行員伶俐的躲避的動作上,看出那絕對不是泛泛之輩,並且對手的位置,決定了這是一次大離軸角度的攻擊,所以不能操之過急,得給導彈留下射程上的冗餘量。不過他其實知道這種格鬥彈的性能,這即是一種將攻擊距離,推到視距外的格鬥導彈,也是一種足夠讓有人駕駛戰鬥機永遠退出格鬥的武器。

  原則上,在它發射的一刹那,再也經驗的飛行員,也注定玩不出什麽花樣,能夠躲避這種導彈攻擊的轉彎,一定會讓飛機先解體。這種導彈甚至還沒有完成最終定型,如果印度人還能將戰爭繼續推遲半年的話,或許他們的空軍可以真正見識到這種讓人絕望的武器,不過所幸的是,戰爭不會持續那麽久了。

  飛行員繼續等待,等著地麵更新雙方距離,地麵雷達陣地,放棄了利用地空導彈攻擊的機會,專門給他打下手,提供一些信息。

  他的電子威脅係統,可以探測到斯利那加附近至少10部印度搜索雷達,還都隻是周期性的掃描,電子戰術威脅顯示器上,將可識別敵人雷達威脅,以紅色圓形顯示,以這些雷達可能看到隱形機的距離,作為紅圈的半徑;當他打開前彈倉放出導彈後,這些紅圈的半徑陡然增加了一個數量級,不過它們仍然還在發現隱形機的距離外,而S300或者紫菀導彈的照射雷達始終沒有找上門來。

  飛行員扣動發射扳機,2枚導彈飛離掛架,在飛機前方驟然轉彎,撲向目標。師長駕駛戰機從容回轉,露在外麵的發射滑軌自行收回機體內,與中國在巴基斯坦南部部署的雷達不同,梅內亞姆的這些雷達沒有對發現隱形目標,進行過任何的優化,印度甚至不肯承認中國會在自己之前獲得隱形機的可能性,當然最後的結果,就是這些雷達,無法在戰時甚至抓住稍縱即逝的一點點機會。

  2枚導彈借助高度轉化的速度,一頭鑽進了下方筆直的雲層,戈亞加力逃跑時,在雪山邊留下的蒸汽尾跡迅速冷凝,形成了巨大的,足夠遮擋他自己視線的雲霧。在戰機紅外告警係統起作用前,飛行員憑著肉眼很難觀察到導彈本身的尾跡。

  戈亞一直緊盯著前方,座艙內已經響成了一片,斯利那加的紫菀導彈還真的不含糊,蘇30MKM剛剛進入射程,就發射了2枚導彈對自己的戰鬥機進行攔截。

  為了避免對手的電子欺騙,大部分印度地空導彈部隊都不對高速戰鬥機,進行嚴格的敵我識別,實際上列城失陷後,地麵部隊也已經很久沒有見到過己方空軍了,他們有理由相信,任何一架高速接近的戰鬥機,都是意圖不軌的中國飛機。

  戈亞仗著保持的速度,一頭往山下紮了下去,對付這種極限距離上發射的導彈,他並不太緊張。他的後座武器操作員,在備用的聯絡頻道上連續呼叫,但是沒有任何回答,甚高頻通訊在這麽遠的距離上已經不管用了,這次任務準備的十分倉促,後方偵察和電子支援都不充分,甚至沒有人知會過斯利納加的防空部隊,一切隻能靠自己。

  紫菀導彈以很高的速度,爬上一道高高的拋物線,戈亞知道在他紮下來前,必須躲到什麽東西,避開地麵雷達的視野。盡管大過載壓迫著他的全身不能動彈,但是他仍然使勁抬起頭,看著2枚導彈的慘白的火焰,猶如白天能夠看到的金星一樣。然後他看到了第三個不可思議的亮點,刹那間撞毀了一枚紫菀。

  來不及搞清楚怎麽回事,他立即開始發射箔條和曳光彈,顯然苗頭不對,後麵的飛行員大喊起來的同時,戈亞從反光鏡中看到一枚越來越大的導彈。

  他下意識地在1馬赫速度下,向反方向轉彎,這是一個超越手冊的動作,他從HUD上的瞬間G值上,看到了逼近10.5的數字,隨後在9G以上保持了一會兒。這架飛機強勁的動力,保證了極好的持續轉彎能力,不過在追擊的導彈麵前這樣的轉彎隻是小兒科,導引頭的紅外成像技術或許還存在一些瑕疵,竟然無法識別紫菀導彈與蘇30飛機間巨大的外形差別,不過單憑著曳光彈,絕對晃不了它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