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開始輟朝
作者:雙刀火雞      更新:2022-03-05 05:09      字數:2152
  魏忠賢打人,劉若愚救人,起到的效果自然不同。

  魏忠賢為君解憂,朱由檢直接賞了他二百兩銀子,雖然沒在職位上有所提升,但通過這事兒他在朱由檢心裏的地位有所提高。

  司禮監掌印太監以下的秉筆太監,是根據在皇上心裏的地位排名的,魏忠賢此時已經相當於司禮監三號人物了,僅次於掌印的李恩、掌管東廠的曹化淳。

  劉若愚像個老好人一樣,親自到太醫院看望受傷的官員,命令太醫院給他們用最好的藥。

  在這場君臣間的較量中,朱由檢堅信自己一定會是贏家,要是他忍不住心軟了,以後跟朝臣就會更加肆無忌憚。

  雖然徹底不去上朝了,但政務還是要適當過問的,尤其是錦衣衛和東廠,更是得牢牢地握在手中。

  內閣裏有韓爌他們幾個朱由檢是放心,他可以專心督促軍器局的科學家們。

  ……

  5月1日,軍器局衙門。

  朱由檢在徐光啟等人陪同下視察火器的設計與製造情況,眼下軍器局的幾個頭目分工明確,孫元化研製火炮,原廣西道禦史畢懋康被調來研製單兵火器。

  徐光啟負責蒸汽機,並總督軍器局,負責向朱由檢匯報。

  至於湯若望,自從他上次不肯參與編撰《天體的奧秘》,朱由檢就免了他在軍器局的差事,讓他專心在欽天監看星星。

  畢懋康一手拿著燧發槍,一手拿著魯密銃,給朱由檢介紹兩把槍改進流程。

  在能大規模裝備士兵的火器裏,魯密銃是射程最遠,威力最大的,造價也最高的。

  朱由檢要求增強單兵火器的威力,畢懋康等火器專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在魯密銃的基礎上進行改製。

  魯密銃槍身長度接近兩米,而同時期,小鬼子的鳥銃長度為一米二。

  增加火器的種類可容易,改進一種火器就難得多了,軍器局的工匠們靈機一動,試著將火炮上膛線加到槍管裏。

  雖然研究過程不順利,但成功發明出一種叫“鉤刀拉削法”的膛線製作法。

  就是把鉤狀切刀安置在比槍膛直徑略細的鋼拉杆上,鉤形刮刀刃口的高度可以通過調節拉杆層部的螺絲來調節。

  每拉動通過槍管一次,拉杆移動幾微米,隨著槍管的勻速旋轉,拉削出一條有一定纏度的陰膛線,達到預定寬度後,再換位置拉第二條膛線。

  早期的線膛槍拉一條陰膛線隻要拉削二十次左右,而一支較好的槍拉削同樣的陰膛線要拉削一百次左右。拉的次數越多,形成的拉槽越細,越精密。

  曆史上,早期美洲殖民者製造膛線就采用了這種方法,其采用的工具是很簡單的手動木質機械,殖民者自己就能製造。

  畢懋康手裏的兩把槍就是有膛線的槍,在槍械範疇裏,凡是具有膛線的槍都可以稱作來福槍。

  畢懋康把朱由檢帶到靶場,讓兩名工匠給朱由檢對比了兩把槍改進後果的效果。

  改進後的燧發槍,在射程與精準度上都有所提升。

  朱由檢端著燧發槍,線膛槍相較於滑膛槍,優點的確明顯,但線膛槍並不算是能讓明朝軍隊獲得極大優勢的武器。

  早在十五世紀初期,德國紐倫堡的一個鐵匠就已經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把有膛線的線膛槍,不過這個時期的“膛線”還是直的。

  因為這個鐵匠當時所考慮的並不是提升彈丸出膛之時的穩定性,而是為了減小裝填彈丸之時的“摩擦力”,從而達到對裝填速度的提升。

  到了1476年,螺旋型的膛線才出現在了意大利的文獻記載上,膛線提升射程和精度的特性就已經開始凸顯。

  畢竟是軍器局好不容易弄出來的新技術,朱由檢稍稍鼓勵了他們一下,去視察別的項目。

  火炮的改進項目趨於小型化,徐光啟和孫元化將火炮明確分為野戰炮與城炮,城炮就是紅夷大炮,佛郎機炮這種上千斤的重型火炮。

  野戰炮如虎蹲炮之類的,可以被士兵攜帶快速移動的。

  明軍未來將大規模裝備野戰炮,軍器局研製出了一種212mm的青銅臼炮,炮管長69厘米長,相比於兩三米長的紅衣大炮,這門臼炮顯得實在太短小了。

  前粗後斂,形如仰鍾,兩側有耳,以4輪木質炮車承載。

  炮身銘有一行字:‘大明崇禎元年,軍器局炮局甲字房製,總管監造徐光啟,監造官員炮局總管孫元化,役匠王大德、周三喜。’

  這種臼炮的射程是和裝藥以及射擊角度有關的,在45度下火炮射程大概在2裏到3裏。

  在為朱由檢試炮後,徐光啟拜請道:“臣請陛下為此炮命名。”

  朱由檢把手放在冰冷的青銅炮身上:“威遠將軍。”

  “威遠將軍炮?好名字,為國利器,威懾遠方。”

  火炮的研究進程朱由檢還是滿意的,接下來,來到軍器局下屬的蒸汽局。

  在蒸汽局新搭建的大型廠房裏,一座三米高,十二米長的黝黑蒸汽機車頭安靜的坐落在廠房中央,幾名穿著藍色連體衣的工匠踩著梯子在蒸汽機上探討內部結構。

  幾人爭論的很激烈,好像說不通就要打起來似的。

  蒸汽機周圍擺放著十幾張10平米左右的方木桌,桌上放著圓規、曲線板、三角板、遊標卡尺等繪圖工具,一張張圖紙胡亂堆積在桌上。

  30多名工匠在桌邊,或是繪圖,或是聚在一起指點蒸汽機。

  朱由檢沒打擾其他人,隨便拿起一張圖紙,上麵畫著的機械組件他根本看不懂,遞給徐光啟:“多久能再改良一下?”

  徐光啟接過圖紙看了一眼,這是蒸氣爐的部分,卻隻畫了一半。

  “那要看用途,如果隻是推動活塞的話現在已經可以了,並且已經用在冶鐵、采礦上。

  陛下,把幾百斤重的燒紅的大鐵塊放在機械臂下,蒸汽機的一次砸擊比鐵匠用錘砸出千次的效果更好。”

  朱由檢點點頭,蒸汽機對冶鐵、采礦的效率提升,曹三喜跟他說過,雖然還沒普及到全國作坊,但今年的鋼鐵產量再提升三成還是沒問題的。

  “這個蒸汽車頭什麽時候能跑起來?”

  “回陛下,其實…已經可以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