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後金內部
作者:雙刀火雞      更新:2022-03-05 05:08      字數:2093
  明朝十萬大軍壓境,對於此時隻有彈丸之地的後金國來說,形勢無疑是極為嚴峻的。

  努爾哈赤和他的新興政權正麵臨生死存亡的危機,吉林崖這座新建起來的小城,麵對明軍兵鋒,注定是守不住的。

  努爾哈赤也沒有去守,明軍輕而易舉的攻破吉林崖小城,順帶著把旁邊的撫順、清河二城也給收複了。

  努爾哈赤去年攻下撫順之後,把撫順的30萬人先遷居到赫圖阿拉城,再分散到各地,後遇到清河城軍民的強烈抵抗,努爾哈赤下令屠殺清河居民。

  兩座城市僅剩一片殘垣斷壁了,占領之後,孫承宗寫了一篇收複撫順、清河二城的捷報飛速送往北京。

  朝廷裏的官老爺們喊打喊殺,連萬曆皇帝都發話說要‘一戰定乾坤’,得有個捷報讓他們嚐嚐甜頭。

  ……

  赫圖阿拉城的後金汗宮裏,努爾哈赤大概介紹了一遍雙方形勢後,神色莊重地用目光巡視自己的兒子們一遍:“都說說吧,我軍該如何迎戰。”

  說完他自己又接了一句:“今天務必要定下戰守之法,再不能議而不決。”

  他的二兒子代善皺著眉頭盯著地圖:“明軍長驅直入,兵鋒正盛,父汗不可硬戰,不如遷都到北方,以待來日。”

  薩爾滸之戰是明軍的遮羞布,這片遮羞布被扯下來之前,後金中大部分人都跟代善是一個想法。

  明朝,是個強大的、富饒的、無法被征服的國家。

  這也是努爾哈赤隻攻打的撫順、清河二城,卻不敢繼續深入的原因之一。

  四兒子湯古代隨後表態:“二哥所言不錯,我大金就這點家底兒,跟明軍拚不起啊。”

  七兒子阿巴泰點點頭:“赫圖阿拉四周多為山地,供給不便,一旦明軍兵臨城下,都不需要攻城,隻要把城一圍,我敢說不出仨月,城裏的老鼠都得被吃光了。”

  努爾哈赤的兒子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議論,幾乎都是嚷嚷著要退兵的。

  努爾哈赤覺得自己耳邊像是有一千隻蒼蠅在嗡嗡嗡的亂叫,正當他心中煩躁時,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見:“父汗,就算退兵也不能就這麽退!”

  “嗯?”

  努爾哈赤把眼一抬,說話的是他的八兒子皇太極。

  去年努爾哈赤決定進攻大明之前,考慮該如何行動,皇太極獻計說先打撫順,並陳明利害。

  奪取撫順的具體計劃也是由他一手實施,結果大獲勝利,對這個兒子努爾哈赤是喜歡的,對他道:“說說你的想法。”

  “是。”

  27歲的皇太極走到地圖前,對父親和兄弟們道:“目前我大金兵力總計六萬人,與明軍相比,在數量上居於劣勢。”

  “是絕對劣勢。”代善含有譏諷之意地提醒,“明軍是20萬,是我軍三倍還多。”

  “我看未必。”

  “依你看來,明軍兵力幾何?”

  皇太極胸有成竹道:“號稱20萬,不過是虛張聲勢而已,一千多年前,曹操平定中原、河北後,舉大軍南下。

  十五六萬人就敢號稱八十三萬大軍,當年的曹軍如此,現在的明軍也是如此,號稱20萬,可能也就七八萬人,這樣看來,我軍隻是稍居劣勢。”

  努爾哈赤不覺點頭:“有理,孫承宗意在氣勢上壓住我軍,故意張揚軍力,實則是外強中幹也。”

  老爹都表態了,代善不好再爭論。

  這時,四大貝勒之一的阿敏言道:“明軍即便隻有七八萬,也是多於我軍,且明朝地大物博,軍器糧草源源不斷,我軍亦難敵也。”

  皇太極反駁道:“ 這次我們怕流血傷亡,讓出都城,喪了士氣,更丟了人心,倘若明軍繼續進軍,我們還要繼續退兵麽?

  就算明軍沒有繼續進軍,我大金要發展,首先要吞並葉赫部。葉赫部與明朝人媾和,我大金還是要與明朝發生衝突,與其到時被迫應戰,不如趁著現在士氣民心可用,拚他一仗!”

  皇太極說的慷慨激昂,也確實說到了點子上。

  但反對的人更多,代善憂心道:“八弟你說的簡單,你這拚一仗要死多少人啊,就算隻有七八萬明軍,但也是籌劃半年的精銳之師,又有葉赫人做向導,我們要拿多少族人去拚?”

  代善的話讓眾兄弟紛紛點頭,說到底還是現在後金八旗實力不行。

  後金這6萬人已經是全族戰兵了,且騎兵也隻有不到一半,剩下的一大半都是步兵。

  畢竟一頭馬的食量相當於4個普通家庭,或者是4個士兵一天的食量,所以後金方麵的糧食儲備也不多。

  這次跟明軍打完,後金八旗還要防備西邊的蒙古人,同時麵對兩個龐然大物的威脅,區區六萬人實在不能拿來硬拚。

  四大貝勒裏的其他三位都不讚同硬拚,僅憑皇太極這一張嘴還是無法說動他們。

  但他的話給了努爾哈赤一些信心,努爾哈赤開口了:“您們父汗我早年曾在李成梁總兵麾下效力,明軍戰力如何我最清楚。

  明朝,看似強大,實則外強中幹,內部矛盾重重,軍頭吃空餉的事早已成為常態,並且明軍有個致命的缺點,皇太極你知道是什麽麽?”

  “孩兒可以一猜。”

  “那就猜猜看。”

  “父汗指的是,指揮?”

  “說對了一半。”

  努爾哈赤45°角仰起頭,回想起年輕時在李成梁麾下效力的歲月:“明軍軍官很多都是承襲父職來的,就拿李總兵來說。

  李總兵少年時就有將才,但因家貧,40歲才以生員襲職,而明軍中的有些人十幾歲承襲父職,就能統領幾百士兵。

  隻要肯使銀子,到了40歲的時候,麾下至少也能有一兩千兵卒,一幫承襲父職的酒囊飯袋掌管明軍,明軍戰力幾何?”

  說著,對眾人笑道:“聽說這次領兵的那個孫承宗,在來遼東以前隻是個編書的文官,一個死讀書的呆子,再利的劍握在他手裏,不過是一把生鏽的刀。”

  這話已經表明了他的態度:明軍沒你們想象中那麽可怕,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