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進兵方略
作者:雙刀火雞      更新:2022-03-05 05:08      字數:2187
  跟曆史上一樣,萬曆皇帝把增加田賦的折子壓了幾天,最終還是批準了,朝廷開始征收遼餉。

  時間來到1619年2月,朱由檢理政已有半年光景,朱由檢對大明王朝的製度體係和主要人員構成了解的差不多了,政務處理的也越發熟練。

  無論是工作態度、效率還是處置事情的方法,連方從哲都挑不出什麽毛病。

  而朱常洛則逐漸怠惰,雖然還能保持每天都來東閣處理政務,但速度已大不如從前,並且,他的身體也出問題了,小病病了好幾次,不免讓群臣擔心。

  在這場父子間的對比中,毫無疑問是朱由檢獲勝。

  另一邊,一拖再拖的薩爾滸之戰終於要開始了。

  這半年的時間裏,從山西、北直隸、山東三省調來的兵馬進軍速度極慢,預定抵達的日期一拖再拖。

  要光是來得慢倒也能忍,可宣鎮總兵劉孔胤的軍隊在來的路上中途嘩變,一個叫梁國忠的士兵帶著二百多人攘臂譟呼,索要月糧。

  巡撫趙士諤到軍中安撫了士兵情緒後開始調查此事,後來發現是劉孔胤自己貪生怕死,逗留不前,故意煽動士兵譟呼。

  看到這份折子的朱由檢大筆一揮,下了判決,將劉孔胤抓捕下獄。

  整個聚兵過程可謂不順到了極點,軍隊來的差不多了,也過去半年時間了。

  而且,因為明朝財政困難,無法長時間供給在遼東聚集的軍隊,在萬曆皇帝的再三催促下,孫承宗不得不出兵討逆。

  ……

  沈陽城外的檢校台上,56歲的孫承宗頭戴纓盔,穿著一身紅色布麵甲,腳踏官靴,腰掛尚方寶劍,好不威風。

  在他麵前,浩浩蕩蕩的10萬大軍一眼望不到邊際,一麵麵將旗、軍旗、營旗在狂風中獵獵作響。

  望著眼前的大軍,孫承宗深吸一口涼氣,統帥如此浩蕩的大軍,他心中並沒萌生出丁點豪情,有的隻是對此戰的擔憂。

  10萬的軍隊規模已經比曆史上薩爾滸之戰的20萬之眾,減少了一半。

  人數少了,很多南方省份的精銳部隊就沒來,比如擅用火器的浙軍,擅長山地作戰的川軍都沒到場。

  眼前這10萬大軍裏,8萬是明朝士兵,2000人是女真葉赫部騎兵,還有12000人是朝鮮士兵。

  葉赫騎兵戰力尚可,而那些朝鮮兵,孫承宗是真看不上眼。

  鎧甲陳舊,冬衣單薄,武器生鏽不說,士氣也不高,孫承宗檢閱朝鮮軍隊的時候,看到的朝鮮兵大多被凍得發抖,完全不能讓他們打硬仗了。

  唯一能給他一點信心的就是朝廷的配合,確切的說是朱由檢給他的配合。

  這半年多,朱由檢除了演好好聖孫的劇本外,幹的最多的事就是監督要發往遼東的各種軍事物資。

  拖他的福,孫承宗得到了一批質量尚可的甲胄、軍械,以及沒摻雜物的糧食。

  孫承宗用這些東西在遼東明軍中選出8000名士兵,裝備上了質量合格的武器,經過兩個月的訓練,已經有點樣子了,交由李如柏統領,充作前軍。

  明朝10萬大軍,號稱20萬。

  後金6萬大軍,號稱10萬鐵騎。

  但從上帝視角俯看,這場仗依舊是努爾哈赤一方獲勝的可能性更大。

  現任副總兵的李如柏抱拳過來:“孫大人,吉時已到。”

  “嗯。”

  孫承宗把手一抬,李如柏深吸一口氣,衝校台下喊道:“總兵大人有令,斬牛首~”

  一時間,軍中鼓號齊鳴,8名軍士牽著一頭老黃牛來到校台下,李如柏左右張望都沒見到揮刀人,於是大喊:“劉大刀呢?”

  剛喊一聲,隻聽一聲虎喝:“將軍莫催,劉綎來也!”

  一員虎背熊腰的將軍縱馬衝到校台之下,他就是明朝邊將中已勇猛著稱的老將劉綎,手中一把標誌性的大關刀,足有120斤重,一般軍士拿都拿不起來,比孫承宗還大5歲的劉綎卻能掄轉如飛,用之上陣殺敵。

  李如柏責備他道:“怎麽才來,快斬牛首。”

  “得嘞,各位大人你們瞧好。”

  說完調轉關刀,把刀鋒用力往地上一戳,竟將一尺多長的刀頭生生插進地下。

  跳下馬,呸呸兩口唾沫吐在掌心,拔出地上的關刀,刀鋒放到牛頸處比量了下,隨即高高揚起,再重重揮落。

  出征前斬牛首是明朝軍隊的老傳統了,要是一刀斬斷牛首,就預示著這場仗能贏,所以這種事都是交給軍中力氣最大、下刀最狠者來幹。

  在出征軍隊中,劉綎自然是不二人選。

  所有人都以為劉綎會一刀斬斷牛首的時候,劉綎一刀落下,刀刃竟卡牛脖子上,老黃牛疼的哞哞直叫,眼淚直流。

  見到這一幕,孫承宗本就不算好看的臉色更陰沉了。

  山海關總兵杜鬆不悅的發問:“劉大人,怎麽回事?”

  劉綎有些尷尬:“大人,是末將沒找好下刀處,末將正在用力。”

  為了不砍第二刀,劉綎經幾番鋸割,總算割斷了牛頭,劉綎帶著他的關刀,悻悻的退到一邊。

  之後還有軍前演武的環節,演武之人是劉綎的義子劉招孫,但孫承宗已經沒心情看了,對身後眾將道:“擂鼓進軍吧。”

  “是。”

  龐大的明朝軍隊向著撫順城以東的吉林崖方向進軍,努爾哈赤在攻破撫順、清河之後,鑒於同明軍交戰路途遙遠,需要在與明遼東都司交界處設一前進基地,以備牧馬歇兵。

  於是在吉林崖築城屯兵,加強防禦設施,派兵守衛,以扼製明軍西來之路。

  因為對此戰沒有把握,孫承宗的進軍方略也非常謹慎。

  他采用開原總兵馬林的提議:王師當出萬全,宜並兵一路,鼓行而前,執取罪人,傾其巢穴。

  十萬大軍被孫承宗組成了以一個龐大的軍陣:

  副總兵李如柏、賀世賢,領兵2萬,作為前軍。

  總兵杜鬆、王宣、領兵1萬,防衛左翼。

  總兵馬林、副將麻岩,帶領8000明軍和全部朝鮮兵,防衛右翼。

  副總兵賀世賢、趙夢麟,領兵一萬殿後。

  劉鋌率領8000名騎兵在大軍斜後方跟進,防備不測。

  孫承宗帶著剩下的三萬多人作為中軍策應。

  十萬大軍勁兒往一處使,看看是大明的矛厲害,還是後金的盾結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