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扛著模子打土塊
作者:雙耳凹      更新:2022-02-27 20:17      字數:2108
  全家上下沒有反對我父親的,大家最想知道的我父親到底是要去做什麽,我父親當然知道他們心裏的疑惑,人啊,寧可窮著,也不能去幹傷天害理、偷雞摸狗的事情,自己到底是什麽打算,應該給大家說清楚的。

  “我呢,也沒有什麽本事,我看現在鎮上好多人家在分的院子裏打院呢,蓋房子得要土塊呢,晚上摸黑我給人家去打土塊,能打多少是多少。”

  打土塊確實不是個技術活,隻要肯出力,誰都會幹。

  之後,每天天一黑,家裏就找不見我父親的身影了。每天晚上他把打土塊的模子裝在袋子裏背上,扛著鐵鍬不知道每天是給誰家打土塊呢。

  那時候要說掙錢,可就太難了,但凡能請得起專門打土塊的人,家裏情況也算是過得去的,大部分都是拿家裏富餘出來的東西當做打土塊師傅的報酬。

  全家人看著我父親如此拚命,的的確確改善了家裏的生活現狀,也沒有影響一大家子白天去出工掙工分,就都勸著我二叔一起去打土塊。

  兩兄弟之間互相配合,土塊打的質量好,而且速度快,誰家要是砌牆、修房子,急需土塊的時候,都會把他們兩請過去。

  這黃土高原上,最不缺的就是黃土,打土塊就需要這樣幹淨沒有雜物的淨土,原材料就有了,打土塊的時候,模子裏還要撒點灰,兄弟兩就從自家炕眼掏,有時候給誰家打,就讓誰家提前把自家炕眼裏的灰準備好。

  別覺得灰沒有用,一到春天給地裏上肥的時候,這灰可比那後院廁所裏的糞更能把地肥起來呢。

  打土塊純屬就是力氣活,隻要肯出力,誰都能打,但是能出力的人就不多了。到現在,我腦海裏都能想象當年我父親和我二叔打土塊的場景。

  先說說這模子,其實就是個長方形的木框,三麵是封死的,有一麵可以打開,和模子配套的是地下要放一塊平整的石板,這樣打出來的土塊就很工整。

  把模子放在石板上,抓起一把準備好的灰,朝著模子的四麵和石板上使勁一灑,準備工作做好之後,另一個人早就提著鐵鍬把準備好的黃土填進模子裏,孰能生巧,填家鐵鍬土,心裏已經有數了。

  模子裏的土填滿後像個隆起的小土堆,不用擔心,接下來就用石杵子開始夯,黃土在模子裏就乖巧的變成了長方形的土塊了,隨後打開模子,小心翼翼地拿開,一塊土塊就成型了。

  剛出模子的土塊還不能摞的太密,容易壓碎,摞的時候都會留點縫隙通風,等幹透了的時候,不管是砌牆還是修房子,一點麻達都沒有。

  最初,兄弟兩給別人打土塊,解決了一點點全家吃飯的問題,後來,條件稍微好轉了,人們手裏有幾塊錢的時候,我父親就決定不能再以物易物了,開始五十個土塊一分錢計量收費了,貼補家用有時候比掙回來的工分還管用呢。

  解放後不久,全國都掀起了一場文藝運動,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地方都開始流行修人民舞台了,鎮上當然也不例外。

  威戎真人民公社把修人民舞台定義為全鎮當年最主要的工作,沒有之一。

  鎮上就開始計劃了,選址就選在了十字路口以北,靠近北關的一片空地上,當時北關和南關都在爭著要把人民舞台修在離自己近的地方,爭執不下的時候,北關人提出來的意見是,全鎮的學校都已經修在南關,要是人民舞台再修在南關,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最終人民舞台就選在了北關靠近十字路口的地方,把南北兩麵的人們都照顧上了。

  鎮上派人去省城了請專家來設計舞台的造型,不曾想到,這省城的專家來了鎮上,有點水土不服,問有沒有鋼筋水泥,鎮上的領導頭搖的跟撥浪鼓一樣,問有沒有燒出來的磚,沒有。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專家撂下這句話之後的第二天就走了。

  臨走的時候,鎮領導追在專家的溝子後麵,愣是要了一張設計圖。

  圖倒是很簡單,稍微懂點木工的人都能看得懂,農業社時期最大的優勢就是,大家夥能為幹成一件事而擰在一起。

  全鎮的木匠全都被召集起來,隻有一個任務,把圖紙吃透,所有涉及磚混結構的,全讓木匠師傅們改成榫卯結構,然後反反複複的驗證到底牢不牢靠。

  土木結構中木工就這樣解決了,土工雖然不如木工那樣需要技術,可是要想在一個天氣暖和的時候把這麽大的舞台給竣工了,速度要快,土塊的供應量要大。

  這段時間,我父親和二叔除了平常有人請著去打土塊,在閑著沒活的時候,就會在老院子的自留地打土塊,把土塊存下,誰家著急要用的時候,就賣了。這個方法很好,兩兄弟把自己的閑暇的時間全部都充分利用了起來。

  這次修人民舞台,兄弟兩就被選中去打土塊了,而且那些攢下來的存貨,也被鎮上征用了。

  “這舞台修起來,可是鎮上的標誌性建築啊,既然鎮上用咱們打的土塊,快,在這些土塊上把咱兩的名字悄悄地刻上,咱兩也算是為這舞台做過貢獻了,有物證了。”我父親在鎮上動手把土塊拉走的時候,對我二叔說。

  在之後我的成長裏,但凡人民舞台上有戲唱,我父親就會帶著我看看他曾經打的土塊在哪塊位置,哪幾層,上麵刻著的他的名字。

  “誰要是不信啊,可以把那幾塊挖出來,看看到底是不是真的。”我父親自豪起來的時候總是這樣麽說。

  木工沿著葫蘆河畔選能用的木材,隻要看上哪棵樹了,鎮上二話不說及派人把樹放倒,河畔的樹木,修人民舞台是綽綽有餘。

  土工們分工就更明確了,挖地基的挖地基,挖出來多餘的土,剛好就直接達成土塊了。

  人多力量大,而且能辦成大事,僅用了半年不到的時間,一座恢弘大氣的人民舞台就出現在了全鎮人民的麵前,直到現在,它依然在發揮著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