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搭台子唱神戲
作者:雙耳凹      更新:2022-02-27 20:17      字數:2102
  泰山廟的廟會,隻是葫蘆河畔眾多精神依靠和創舉中一個而已,繞著陣子周邊的山,不管遠近,有村子的地方,都有屬於自己村大大小小的廟,以土地廟居多,在那個隻能上靠天、下靠地過日子的年代的,這些廟承載了人們無盡的企盼,到底有沒有泰山爺那麽靈,就無從統計了,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它們都是鎮上世世代代的人們的精神寄托。

  葫蘆河把泰山廟和鎮子隔在了左右兩岸,河對岸的一方水土,有泰山廟的泰山爺保佑著,河這岸的鎮子上保佑一方水土的重任,責無旁貸就落在北關的喇嘛廟上了。

  可能是因為距離的原因,其實鎮上的人們,在心底裏,覺得喇嘛廟裏的喇嘛爺神通要比泰山廟裏的泰山爺要廣大的多了。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給喇嘛爺唱身戲的次數,每年都會比泰山爺的多。

  神戲是唱給神聽的,不管是喇嘛爺還是泰山爺,抑或是三娘娘,關老爺等等,隻有真真切切給葫蘆河畔的人們辦了好事,才能享受唱給他們的神戲。

  要是哪一年莊稼地裏的收成好了,大家覺得溫飽問題已經不是個事的時候,就會想到肯定是喇嘛廟上的各路仙家保佑著才能如此豐收,每家每戶就會出點錢,請個戲班子唱神戲,人們呢,也能沾點神的喜氣,把手底下的活停下,美美地看三天戲。

  如果這一年的豐收,是因為夏天少雨向喇嘛爺祈雨之後的景象,那這神戲就更應該唱了。因為在夏天的時候,祈雨的隊伍敲鑼打鼓走完所有的儀式後,答應了喇嘛爺,隻要是保佑地裏的莊稼不被旱死,等豐收了定會唱戲還願。

  許願就得還願,要是不還,下次再請喇嘛爺幫忙的時候,可就不靈了,所以這還願的神戲,是必須要唱。

  以前鎮上還沒有的人民舞台的時候,唱神戲就在喇嘛廟的廟院裏,全鎮人齊動手搭建簡易的戲台子,沒有一個偷懶的,生怕偷懶被喇嘛爺知道後,以後諸事不保可就不劃算了。

  戲台子是用杆子一根一根綁起來,紮牢固的,台子的高度大概就在大人的膝蓋那,小孩在趴在戲台子的邊上就到脖子上了。台子上麵搭著個棚,都是各家各戶家裏有篷布就拿過來湊在一起搭的,這樣,及時有白雨來了,神戲該唱還能唱,不受下雨影響。

  戲台子下麵啥都沒有,就是一塊空地,來看神戲的人們都會自己帶個小板凳,來得早,就坐前麵,晚了就靠後。

  當然有一種情況除外,喇嘛爺護佑一方水土有功,鎮上、縣上當官的一聽唱神戲了,也想來給喇嘛爺表表心,這時候就得在戲台子的前排布置個座位了,誰家離得近,把家裏的八仙桌椅抬過來,就算得上是雅座了。

  唱神戲的日子,是不會選在農忙時節的,隻要戲台子一搭起來,全鎮上下就熱鬧起來了,嫁到鎮上的女子,就吵著嚷著讓男人去把娘家的父母和親朋邀請到鎮上來住三天看神戲。男人呢,也都不拒絕,一年了,丈人家來住個兩三天,管幾頓飯都是應該的,更重要的是也讓老丈人、丈母娘來看看兩口子的日子過得怎麽樣,他們心裏也就踏實了。

  如果鎮上的女子嫁到了周邊的村上,就邀請得更勤快了,當娘的每年就盼著能在唱神戲的時候,把親家、女婿叫到家裏來坐坐,畢竟,鎮上的環境,要比村子裏的好點。

  看看,就這麽一台神戲,可不簡單就是唱個戲而已,更重要的是接丈人、丈母娘、邀請女婿、親家來鎮上聚一聚,感情就是這麽一遭兩遭建起來的。

  因為來看戲的人多,所有這幾天也是鎮上媒婆子最忙的時候,誰家的兒子已經到了該成家的年紀還沒媳婦,誰家的閨女再不嫁出去就成老姑娘了等等,媒婆心裏早就有一本賬了。

  唱戲的時候,媒婆子把準備要撮合的兩家子,約到戲台子底下,男娃、女娃先對個眼,覺得有點意思,就不看戲了,雙雙一溜煙的就上了山。

  留下雙方父母在敲鑼打鼓的神戲聲中,協商著嫁娶的條件,成與不成,都關係不大,主要是先了解情況。等雙方家庭把條件都能滿足的時候,接下來的事就更簡單,兩個孩子從山上溜一圈回來之後願不願意已經不重要,父母同意了,他們哪怕就是不同意,也由不得他們。這樣的情況算是好的,如果是兩個孩子死活要在一起,而雙方父母總是因為各種條件達不成一致而把兩娃拆散,那就有點可惜了,不止可惜,甚至有點可悲,兩情相悅而被父母阻斷雙雙殉情的事,也並不少見。

  神戲讓整個葫蘆河畔都熱鬧了起來,年久未見的老人們,被年輕人推在鋪著褥子的架子車上,拉著家常;許久未見的出嫁姐妹們也團聚了,聊著男人、聊著孩子;年輕待嫁的姑娘們,把自己收拾的漂漂亮亮的,從北關走到難關,壓著鎮上的馬路;單身小夥子們,三五成群的也站在各個巷子口,看著來來往往的姑娘們,說不準就會有一個對上眼的呢。

  長神戲的這幾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鎮上,晚上人們的瞌睡好像也少了,七大姑八大姨們聚在一起,做一頓好吃的,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誰家的媳婦子和老公公過不到一起,誰家的婆婆把兒媳婦給收拾了一頓,等等,能聊的話兒太多了,三天兩夜肯定是聊不完的。

  在兩個山頭遙相呼應的廟裏,泰山爺和喇嘛爺,給鎮上的人們帶去了精神依靠,搭台子唱神戲,搭的是人們內心深處那份感激之情,唱的是豐年足食的幸福,鎮上的人和神,就好像是一對好朋友,你來我往,日複一日,就把時間過成了日子。

  後來,沒當我想起這些經曆過的,和聽說過的關於廟的故事,想起就是泰山廟和喇嘛廟,可能越是活在現實中周苦勞頓,就越想寄托一份美好和期盼,鎮上的每個人心中就越是把這兩座廟埋在自己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