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永遠的殤
作者:雙耳凹      更新:2022-02-27 20:17      字數:2194
  葫蘆河畔,人們的日子就這樣日複一日的過著,街頭巷尾每天都重複著不同的故事。

  在威戎鎮人的祖祖輩輩的心裏,有一件事,是永遠的殤,沒有人願意提及,卻又都銘記在心裏。鎮上的小學是從以前文昌宮裏的私塾改製的,那時候的確解決了鎮上孩子們識文斷字的需求,可隨著時間的變遷,大家已經不滿足於僅僅讓孩子認幾個字了,要是能再上個初級中學,那家裏的命運就可以得到改變了。家裏有經濟條件的、縣上有人的,把孩子送到了縣上的初級中學繼續學習,但這僅僅是少數個別人,其他孩子就沒有那麽幸運了。

  威戎鎮是全縣第一大鎮,人口也多,怎麽能沒有個中學呢,逐漸地,鎮上一屆又一屆的領導就開始跟縣上申請,要在真上再蓋一所像樣的中學。

  功夫不負有心人,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終縣上同意了在鎮上設個中學,除了鎮上人的努力外,縣上的考慮也很清楚,威戎鎮地處全縣中心,周邊很多山上的孩子,也有上學的需求啊,中學設在鎮上那可是方便了周邊所有的孩子們。

  讓人沒想到的是,縣上在層層上報的立項的時候,就像是擁有了綠色通道一樣,沒有任何磕磕絆絆,市、省都很快就批複下來,同意。

  那時候雖然縣城是有兩座中學,嚴格意義上講,也是老早的私塾改建的,不能算得上是正式的中學。縣上對這個已經批複的項目非常重視,領導的意思是,這是縣上第一所真正的學校,就叫縣第一中學,下麵反對的人覺得第一中學應該是在縣城啊,一個鎮上的學校,叫縣一中有些不妥。

  最後敲定就叫威戎中學,但實際上就是當成縣一中的身份。縣上請來了蘇聯的專家設計整個學校。三棟整齊劃一的教學樓,一棟兩層;還有一個三層的教工樓,設計的非常漂亮。等這些樓從平地起來的時候,鎮上的人才知道樓房長什麽樣。

  那棟教工樓,據說是全縣第一樓,鎮上的人可自豪了。

  學校的建成後,就開始在全縣招生了,很多縣上的孩子也都慕名而來,鎮上也因為這所學校的成立,更加有活力了,很多文具店、書店等跟學生有關的生意,就應運而生了。

  學校的老師資源更是厲害,尤其是知識分子下鄉的那段時間,來自全國各地優秀的大學老師也都來鎮中學任教,他們就像是燎原的星星之火一樣,點燃了學生們心中渴望知識的火焰。

  有一年春天,校長看著葫蘆河畔光禿禿的山,和老師們討論之後,決定帶著高年級學生們去栽樹。

  樹苗是學校聯係買的,工具呢,高年級的孩子們自己從家裏帶來的。

  教書育人不僅僅是教課本上的隻是,勞動也是不可少的,這些高年級的學生,在學校刻苦學習,放假回家,在家裏幹農活也都是一把好手。

  學校老師在出發前做好安排之後,隊伍就出發了。

  植樹選的地方,要過了葫蘆河,在陰屲山的一個山溝溝裏。老師和學生們分共明確,一部分拿著從家裏早早就帶回來的鐵鍬,其他人扛著樹苗。

  上山幹活,對這些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就是小菜一碟,在家裏幹的活,比這植樹更累更苦。正因為如此,所有的學生,權當是放假一天玩一樣。

  這塊林子,學校也是想好了,以後樹啊,成長起來成了一片林子,就叫師生林,林子成長,學校的師生也在成長,教書是為了育人,跟植樹是一個道理,需要嗬護,需要修剪,樹才能長成參天大樹,人,才能成為棟梁之才。

  葫蘆河畔偶爾會有極端天氣,黃土高原上,要是遠處黑壓壓的雲越來越厚,等飄到葫蘆河附近的時候,絕對會下暴雨,當然這樣的雨來得快,去得也快,找個能避雨的地躲一躲,等雨停了,該幹嘛就繼續幹嘛。

  師生們在溝邊熱火朝日的挖坑、種樹,完全忘了周圍的環境了。有個坐在地上休息的學生無意中抬頭看了看天空,黑壓壓的,這明顯是有雨啊,就跑著去告訴了他的老師。

  老師抬頭看了看,也覺得是有雨了,想了想,和其他老師也溝通了一下,最後一致認為,這是陣雨,那雲的麵積看起來也不大,大家就就地躲一躲,等雨過了就繼續把沒有種的樹苗給栽了。

  其實,老師和學生們多覺得,來一次不容易,既然已經來了,因為一場雨半途而廢有點不劃算。

  半山坡,大家依然熱火朝天的幹著活,那一大片黑壓壓的雲越來越近了,每個人都覺得伸手能觸摸到一樣。當所有人準備停下手裏的活,找個避雨的洞的時候,天空已經電閃雷鳴,雨就跟拿著盆子潑的一樣,從天上一瀉而下。

  如果單單是下雨的話,那倒也還好應付,這黃土高坡的大山上,土質疏鬆,見點雨水,土就被衝下去了,僅僅幾分鍾的時間,山坡上的雨水夾雜著泥土,就往溝裏流,泥流越來越大,老師和學生們著急了,腳底下都已經有點站不穩了。

  “大家趕緊找抓的東西,抓牢了,別被衝到溝裏去了!”老師和學生互相安頓著。

  有抓著幹枯的蒿草的,有拽著剛剛栽的小樹苗的,可無奈瞬間降下來的雨量太多,山坡“嘩嘩”的泥流,衝破了阻力,把一個學生卷走了,他的幾個同學見狀,鬆開攥著的手,跑著去救那位同學,結果,泥流把他們一起帶到了溝裏。

  ……

  前後總共有十三個師生,被泥流帶到了溝底,等雨停了的時候,剩下的師生,想去溝裏找他們,最後卻冷靜下來,這個時候去,無異於是把自己再次置於危險中。

  山坡上的哭聲,在溝裏回蕩著,就仿佛在呼喚著被泥流卷走的同學和老師一樣,可是,有回音,卻沒有回應。

  這件事,讓學校的師生們都蒙上了巨大的陰影,誰都沒有想到會發生這樣的悲劇,那離開的每個孩子背後,都是一個家庭啊,校長也因此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在悲痛和懺悔中孤獨終老。而鎮上的人們,把那些被泥流卷走的師生,永遠記在了心裏。

  這是個悲劇,這是鎮上的殤,每個鎮上的人都知道,卻不願揭開關於這件事的任何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