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保民之策
作者:程鋒破浪      更新:2022-02-26 04:57      字數:3505
  原曆史上的這一戰,宋軍六千人活著回去的才五百多人,宋軍大將高世宣(高寵)戰死。

  沒錯,原本高寵是死在幽州(燕京)城裏的,並不是在演義小說裏搞笑的“挑滑車”被砸死。

  演義小說為什麽要那樣醜化他呢?寫的那麽無腦、窩囊。

  當然,死在幽州城裏也挺窩囊的。

  西軍高官劉延慶想拉攏高寵,也給他賜了‘表字’:世宣。

  世宣:世間寵兒,大宣其用。

  這個表字完美契合高寵的‘名’。

  幸好在這個版本的曆史遊戲中,因為程洲這個‘骰子’的出現,高寵被派到夷洲掃蕩高山賊去了,沒有機會參與這場伐遼戰爭,避免了‘英年早逝’。

  但是,高寵沒有去,他的那個位置就被楊可世代替了。這一仗,西軍猛將楊可世為了掩護同胞撤退,留在最後麵掩護,最終力竭戰死。

  楊可世的死,對宋軍士氣的打擊太大了。

  真實曆史上,楊可世相當於真宗時代楊延昭、楊六郎那個級別的‘萬人敵’,堪稱西軍第一猛人。

  在同一個曆史節點,總是會有相似的結果;就算是高寵躲過了這一劫,也還是會有別的豪傑在此殞命。

  ——

  郭藥師很鬱悶,本來十拿九穩的功勞就這麽搞砸了。

  他還不能有意見,因為犯錯的是領導的孩子;劉延慶這種垃圾領導最不講理了,郭藥師‘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從初心來講,誰願意屢屢叛變當‘三姓家奴’呢?

  我郭藥師率領漢人遺民、在遼東苦苦掙紮求生的時候,你們中原大官有因為同為同是華夏一脈而援救過我們嗎?

  到遼國衰敗了,你們就拿民族大義來壓我,勸我投誠大宋對比你們大宋,遼國的蕭幹大王才是我的救命恩人,我卻因為你們說的身為華夏一脈就背叛了他!

  本來,我對回歸神州的懷抱還是滿懷欣喜的。我以為我祖輩的漢人大國應該是人才輩出、豪傑遍地,可如此重要的戰役的指揮官為什麽像個白癡?

  我們燕趙漢兒,本來以為中原漢人來了我們從此有了出頭之日,還想著拚死一戰‘獻一份大禮’給咱們的母國!

  可是,現實為什麽這麽殘忍你們中原人連天賜良機也不敢摘取,劉光世遲遲不來,我的幾千名好兄弟就這樣喪命在幽州城內!我怎麽對他們的家屬交代?

  當初可是我苦口婆心的勸服他們投誠大宋的啊!

  ——

  北遼這邊耶律大石、蕭幹也是愁眉苦臉。

  這仗僥幸打贏了,但遼軍本身也是損失慘重。這樣拖下去不是個辦法,得想個辦法擊退宋軍,硬的不行那就來巧的。

  於是,蕭幹率領自己少的可憐的部隊迂回到宋軍的後方對宋軍的糧道發動了進攻。

  遼軍成功抓到了宋軍的幾名壓糧官,蕭幹把這一群人關在帳篷裏。

  晚上蕭幹偷偷跟部下‘耳語’:“我聽說漢軍十萬壓吾境,但我大遼各路援軍已至,超過宋狗三倍了。我準備將我們遼軍二十萬人先分左右翼,我親自率精兵衝擊宋狗中軍,你們左右翼為應,宋狗殲之無遺,哈哈哈!”

  聽到蕭幹的話,被俘虜的宋軍壓糧官嚇的冷汗直流。

  半夜,也不知突然天生神力還是怎麽的,幾位宋軍壓糧官竟然掙脫綁繩逃出了賬外。遇到一夥遼兵,雙方一陣打鬥,倒還真有一個逃了出來。

  這個逃出來的押糧官直奔劉延慶大營,把自己聽到的一切一五一十的告訴了劉延慶。劉延慶聽得這個膽戰心驚啊,但他畢竟是個老兵,不可能這麽容易就相信。

  第二天,蕭幹在宋軍營外燃起熊熊大火,一時間宋軍大營外塵土飛揚、煙火彌漫。

  這下劉延慶可真信了,連忙下令大軍後撤,大批物資是丟地丟、燒的燒。

  本來還有王稟、韓遵這些將領在拚死抗擊遼軍;遼軍畢竟人少,打到後來因為減員,已經塊支持不住了。

  結果,就在這時,童貫不下令其他友軍上去幫忙奠定勝局就算了,他竟然還下令全麵後撤

  崩潰,大崩潰!

  宋史記載:“宋軍十萬餘眾,相蹂踐死者、百餘裏。自熙、豐以來,所儲軍實殆盡!”

  也就是說宋朝自宋神宗、宋哲宗兩代攢下的家底、加上王安石改革的全部成果,在這次大撤退中損耗殆盡。

  如果說童貫在西北對夏國的戰爭中,還算是個有功之臣的話;那在伐遼之戰中,童貫就是個徹徹底底的罪人了。

  大宋傾盡全國之力發動的第二次北伐,又以失敗告終。

  宋軍的這次慘敗,損失的青壯人口和糧食軍械太多,幾年之內難以恢複戰力。

  這也是後來女貞入侵中原後、大宋毫無還手之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宋遼大戰打的熱火朝天,在北方遼國腹地燒殺搶掠的金國也時刻關注這這場戰爭。宋軍的無能和高層領導的萬般醜態,金國都看在眼裏

  ——

  “詩萌你盡快將有關夏國的情報資源整合,我現在急需知道的是李安借的八萬黑汗騎兵具體在什麽位置。”

  程洲大致知道了宋遼之戰的情況,其中還腦補了很多畫麵。

  何詩萌按照程洲三個月前在洛陽時候的計劃,早早的來到蘭州,抵近夏國邊界擴張‘縱橫司’的對夏情報工作。

  在何詩萌告辭之後,玉蘿姍拿著一本花名冊進來了。

  “程少卿,這是截止到前天歸義軍的擴軍名錄。咱們攻取河西沙州、瓜州、肅州、甘州、涼州、鄯州六大州府之後,漢唐遺民心向中原、紛紛投軍,歸義軍目前已實有四萬六千人實數。”

  “好好好,這都是你們行軍書記的功勞啊!你辛苦了。”

  程洲心想:玉蘿姍你也是中了腐儒遺毒了,什麽就‘漢唐遺民心向中原’?他們被回鶻和西夏輪番統製了一百多年,早就是以生存為第一要務,對於誰當主子早就麻木了。

  要不是我下令‘人人見血、個個捅刀’的奸計、河西漢人必須參與對夏國貴族的行刑、絕了他們的後路,他們哪裏會這麽主動參軍?

  現在他們跟咱親的穿一條褲子,把家裏埋到底下深藏的救命糧都貢獻出來給‘歸義軍’;深怕我們沒有軍糧打敗仗,那他們也會跟著完蛋。

  這就是沒有退路之後爆發出的積極性,他們隻能一條道走到黑的玩命支持你,後世很多造反隊伍都是這麽玩的。

  比如:李自成的‘裹挾流民’、比如蘇聯紅軍的‘打*豪、分**’

  ——

  程洲召開軍事會議。

  “眾位兄弟,你們有沒有想過自漢唐以來,中原丟失西域和涼州之後,遺留的漢人為什麽無法自保?”

  大夥沒想到程洲會問這個,交頭接耳的交流討論起來。

  “俺老楊覺得,興許是因為漢人身體太弱,抵擋不住欺壓。你們看這些番邦異族幾乎每頓有肉食吃,而咱們漢人隻知道種地吃糧食。就算養了豬、雞也不舍得吃,去賣了、存錢送孩兒進學。虧得我老娘養的豬自小都是給俺吃的,俺老楊這才長得龐大身架!”

  楊再興這回倒真是動了腦子。

  眾人聽了,有嬉笑的、也有點頭讚同的。

  程洲也被逗的很開心:“哈哈,再興說的倒也有理。”

  陸文隆豈甘人後?

  “非也非也!”

  這個小巨人搖頭晃腦、振振有詞的樣子:“再興謬誤了。”

  眾人都一起看向他,等著他的高見。

  楊再興不服氣,催促道:“敢說俺老楊什麽誤了、那你快說為啥漢人無法自保?”

  陸文隆巨大的胖腦袋轉向,對著楊再興嗬嗬一樂:“吾今日一時尚未思量周全,他日或可告知。”

  楊再興:

  眾人:

  “陸家小子你等著,晚飯後蹴鞠場上見,敢不敢?”楊再興氣的咬牙切齒。

  “哈哈哈”大夥兒都樂了。

  程洲在軍中推行了結合宋代蹴鞠的足球,名字還是叫蹴鞠。

  古代蹴鞠設置六個球門,而且沒有守門員,簡直坑爹!程洲改為一個球門加一個守門員,其他規矩不變。這樣的改動影響比較小,大夥容易適應。

  程洲常常組織蹴鞠比賽,自己出錢設個彩頭。

  他的主要目的,一是在軍中增加健康的文娛活動、把廝殺漢從賭博、撒酒瘋中引導過來;二是讓軍漢們打熬氣力、保持身體狀態。

  ——

  張憲也試著分析:“是不是因為漢人人數太少了?”

  玉蘿姍搖了搖頭:“我在西州知道大概數字,漢人在西域各族中比較起來,不算最少的。我覺得是沒了中原朝廷的扶持、西域漢人就沒了主心骨,一盤散沙、有力也使不出。另外,在西域廣大地方,沙漠邪教不讓人養豬了。”

  程洲聽了大讚:“玉蘿姍說的好啊!這才是根本原因。”

  “因為我們中原大儒的治國理念之一,就是‘弱民’。就是在製度上使民眾不敢、不能、也不懂自我保護,不許民眾有自由組成社團的習慣,也不許持有兵器。”

  “到了咱們大宋,連鐵匠打造兵器的手藝也不準傳給後代,所有的‘大匠’都被收攏到軍器監,有時候有活幹,大部分時間都在混吃等死。”

  “自此,民間慢慢就沒有了抵抗能力,也沒有了自發抗爭的習慣。”

  程洲想起金庸老爺子(怎麽又是金庸?)小說裏寫的北宋:

  眾百姓氣憤之餘,忽然說起笑話來。

  某甲道:“金兵有甚麽可怕,他們有一物,咱們自有一物抵擋。”

  某乙道:“金兵有金兀術。”甲道:“咱們有韓少保。”乙道:“金兵有拐子馬。”甲道:“咱們有麻劄刀。”乙道:“金兵有狼牙棒。”甲道:“咱們有天靈蓋。”

  那天靈蓋是頭頂的腦門,金兵用狼牙棒打來,大宋百姓隻好用天靈蓋去抵擋,笑謔之中實含無限悲憤。

  大宋的‘弱民’政策,弱到民眾毫無抵抗的手段。這在古代社會、在不停的有外敵入侵的情況下,你這就等於自殺。

  臨到那天金國士兵衝到你的首都了,你就知道號召百姓們起來保衛你趙宋朝廷了?你把他們都‘弱民’弱的隻剩天靈蓋了,群眾們又拿什麽來保護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