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西北望
作者:程鋒破浪      更新:2022-02-26 04:56      字數:3855
  程洲在這天中午,匯合“金錸”總店和從各地趕來的掌櫃們搞了個年會。

  年會上設了很多獎項,什麽“傑出貢獻獎”、“全勤獎”、“突破獎”刻了幾塊鍍金、鍍銀、鍍銅的獎牌;獎金就堆在桌子上,一袋袋的發全都是未來企業的那一套。

  隻是這個年會的效果有點嚴重,很多掌櫃夥計都感動哭了:有夥計拉著程洲的手一直哭、想說些什麽卻哽咽說不出來的,有的掌櫃跟他賭咒發誓表忠心的;有個會計直接一個頭磕下去大喊“仁義”的;有個掌櫃要求即刻回工作崗位值班、報效東家

  直到在去韓世忠家的路上,程洲都在反思,未來的有些操作模式,可能對古人來說太激進、對他們的心靈衝擊太強烈;得小心點兒,別搞出人命啊

  ——

  端午節,程洲請韓世忠吃飯。

  “我早說程匠作的小兒子最有出息。”韓世忠喝了一口程洲推薦的‘褒功’燒酒,“童貫家的酒,還挺有勁兒!不像是閹人釀的嘛,哈哈!”

  程洲不讚同他的說法,“韓大哥你沒有抓住重點啊,“褒功”的確是童貫的產業,可是在酒坊釀酒的夥計卻不是閹人呢;嘿嘿,你嚐嚐這個,這羊肉可是黑山羊,合當益氣進補。”

  韓世忠的相貌,真的看不出隻有二十八歲。主要是他在西軍裏麵常年風餐露宿、日曬雨淋,導致皮膚黝黑粗糙。

  “從軍十二年了啊真是恍如隔世。咱權且受了個正九品保義郎,比及戰死的弟兄們,我倒也知足。”

  韓世忠是正宗官方軍事院校“武學”學員,屬於蔭補子弟入學。學習諸家兵法、曆代戰例及騎射等武藝。經過武舉三年大專結業考試,分配入陝西路廂軍(地方駐守部隊)。他與西夏作戰屢立戰功,升遷都是實打實的拚命拚來的,現在的職務停留在洛陽值守禁軍都頭(連長)。

  程洲帶了高寵一起過來混個臉熟。他大概記得韓世忠後來成為軍*區司*令級的軍方大佬,現在讓高寵跟韓世忠接觸一下,希望他不要還等到三十幾歲以後碰到嶽飛才能出頭。

  韓世忠考校了高寵的武藝和兵法知識,又跟他聊了很多戰役分析。最後結論:高寵屬於個人武力超強的突擊型武將,這類型武將的最高成就,就是項羽。

  項羽精通‘兵、形、勢’兵法,他的個人勇猛,最能發揮出‘兵、形、勢’的威力。

  每次作戰,項羽在最前麵當箭頭,整個部隊在後麵跟著他不停衝擊敵方的弱側,敵方陣勢遲早崩潰。項羽就對著這個崩潰點擴大戰果、猛衝猛打,直到敵方全部渙散,然後就是強勢碾壓、吃個幹淨

  項羽最善於使用騎兵,每次都是以少勝多。他的‘兵、形、勢’,說起來是相當簡略,可要想達到項羽這種作戰效果,必須對部隊進行長期嚴格的訓練,而將官要有極強的戰場嗅覺和掌控能力!這裏麵的道道,絕不是外行以為的他隻是勇猛不懂兵法。

  高寵是韓世忠見過的最有可能將‘兵、形、勢’兵法再次發揚光大的猛人。

  程洲很擔心現在的局勢:“可是中原的馬種不行,良馬太少。西夏和遼國,長於遊牧,都是產馬之地,我們始終是以步兵為主;這大宋一百年都沒辦法與他們的騎兵對抗。”

  韓世忠這時就顯示出他正宗科班出身的軍事素養,他大聲駁斥程洲的觀點:“兵法運用,存乎一心。從大秦、大漢、大晉到大唐,步兵大破騎兵的戰例,何其之多,怎麽就遊牧無敵了呢?大宋隻是因為軍備廢馳缺乏訓練,是我們漢人自己弱了,不是他遊牧有多強!”

  “當年大漢、大唐多次突入漠北,奔襲萬裏殲敵,其中大部還是步兵為主。想那馬援,以五千步軍對匈奴十萬,匈奴也奈何不得。”

  其實,中原並不缺馬,隻是沒有好的原生“戰馬”馬種。

  中原王朝必須持續不斷地引進西域馬種,來保持戰馬的種性不退化。但馬種差點也能用,以劣馬的數量去消耗敵人的騎兵也是可以的。隻要有糧食,任何地方都能養馬;戰馬可是吃糧食的,並不依賴草原。

  可是宋朝的超重賦稅,造就了宋朝國庫富有的神話;導致的卻是民間糧食都不夠吃,哪裏還能去喂馬?所以才沒有大規模的民間馬匹存在。加之氣候相差太大,南馬不能北用,北馬也不能南用。

  正麵硬剛,騎兵永遠不是步兵的對手。

  騎兵的優勢在於:可以不斷的變換陣型掌握戰略主動,襲擊步兵的補給線,讓步兵一直被牽著走然後露出破綻,騎兵就追著打。騎兵是絕不能失去速度和步兵正麵混戰的。

  ——

  後世的專家,竟然在電視上大言不慚,說中原王朝天然的不是遊牧民族的對手、永遠打不過北方遊牧、這是國際共識共識你妹!?

  這種人,是怎麽當上專家的?你完全眼瞎,你真的有總結過曆史資料嗎?

  誰說農耕民族天然不是遊牧民族的對手?遊牧民族隻能在中原王朝衰敗時期才能蹦噠幾下,就在大秦以前,匈奴、柔然這些遊牧民族就被國土那麽小的小諸侯國燕、趙分別吊打。漢、唐遠征漠北就更不用說了,全麵碾壓;一直把匈奴、突厥趕到歐洲去了。

  ——

  程洲聽韓世忠一番分析,才知道自己的軍事知識如此匱乏。他也是被印象流了,那些狗屁專家總是在電視“講壇”反複說“女真滿萬不可敵”、“明亡清興五十年”這些人,在銀幕上反複洗腦,弄得大部分國人都認同咱們中原人“不舉”。

  其實,以前的中原,是能“舉”的,不僅能“舉”,而且很硬!

  程洲不擔憂了,他信心倍增!還得是得韓世忠這樣在前線拚殺過的人現身說法啊——有這麽多古人的經驗,有漢唐的事實擺在眼前,在這宋朝我就沒辦法翻盤?

  我要成為這文明遊戲的最後贏家,我能做到!

  ——

  徐鱗去投奔梁山之後的第一封密碼信到達程洲手裏。

  最早的密碼翻譯,都會用一本最普及的、不招人注意的書作腳本;比如西方常常用《聖經》,程洲選用的是《論語》。

  他花了很久的時間對照《論語》,終於翻譯出密信的內容;畢竟,他也是第一次嚐試

  “為頭領三,配三百丁,首領晁蓋”。

  密信嘛,就是這麽簡略。

  徐鱗的意思大概是:我在梁山發展的還行,坐上了第三把交椅;手下分配有三百名匪兵;有個名叫晁蓋的是大當家。

  嗬!還真有晁蓋這個人?現在宋江應該還沒有入夥,在縣法院當初審員(押司)呢。徐鱗比宋江早上了梁山,贏在起跑線;地位應該有保障了。隻是,這一下我算是小小的改變了曆史進程,會造成連鎖反應而導致原曆史失控嗎?

  程洲相信這點蝴蝶翅膀震動,不至於影響大勢,因為曆史自有它的巨大慣性。現在,大戰略的布局有點成果了;接下來,還要看徐鱗自己的應對,他隔這麽遠也幫不上什麽。

  ——

  這梁山賊,正史上留有記載的隻有宋江、楊誌、武鬆、關勝、史進等寥寥幾人。這幾個,是可以考證的真實人物。而梁山傳說總共有三十六個主要頭領,這也可能是真的,隻是曆史久遠,不太確定。

  三十六個頭領是:宋江、晁蓋、吳*(不確定,《水滸傳》為吳用)、盧俊義、關勝、史進、柴進、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劉唐、張清、燕青、孫立、張順、張橫、呼延灼、李俊、花榮、秦明、李逵、雷橫、戴宗、索超、楊誌、楊雄、董平、解珍、解寶、朱仝、穆橫(《水滸傳》為穆弘)、石秀、徐寧、李英(《水滸傳》中為李應)、花和尚(《水滸傳》給他取了姓名魯智深)、武鬆。這些江湖大佬,帶著各自的“社團”上山入夥,,組合成了‘打砸搶’大聯盟。

  宋江起義軍總人數由於史書無記載,無法統計,估計有幾萬人。《水滸傳》寫梁山好漢有一百零八將,那是小說家的虛構。作者施耐庵、羅貫中(名為師徒實為戀人)兩人“欲成其書,以三十六賊為天罡,添地煞七十二人之名”,以使小說更添加了傳奇色彩,以迎合百姓的喜好,讀起來琅琅上口,便於流傳。

  程洲對梁山這一塊的布局寄予厚望,而計劃的下一步,就是翻動西北了。

  因為大宋想在將來不被蒙古帝國滅亡的最優解——就是把領土推進到賀蘭山、奪回西北甘肅、青海產馬地,占據側翼地形優勢。這兩件做不到,大宋的未來很難頂住蒙古帝國的攻擊。

  程洲想要參與到西北的邊境戰爭進程中去,得有個合適的切入點才行。

  “你以後作何打算?”喝著小酒,韓世忠問他。

  程洲知道他有話想說,就反問:“韓大哥以為我當如何?”

  韓世忠是個爽利人,“看你字寫的拙劣,話語又粗白不雅;想必你對東華門唱名(科舉中榜)無甚興趣。若是想從軍,你又不習兵書韜略;你這摜跤嘛,倒是足可自保,卻非大將統兵之技。我觀你平日行事,大有‘時不我待’之感,惶惶急急!亦常偶發‘憂患天下’之意,你才十七歲的年華,何至於此?”

  程洲:

  哎呦喂,真的不要小看古人呐,好個韓大將軍!你畢竟是大宋未來的中流砥柱啊,有料!您都把我看穿了,我得要注意“韜光養晦”咯這種問題,解釋起來挺麻煩——我還得搬出太上老君他老人家來救急。

  “韓大哥您卻不知,老君早先召我暫返仙駕之時,曾有訓示——爾居世間,豈不擔責?十年之期,滔天大禍;神州慘淡,爾當其衝;撥亂反正,扭轉乾坤”

  程洲悲天憫人的看向窗外,眼神哀傷憂鬱,“十年之內,中原必有大劫。老君憐惜世人,令我慷慨赴義,竭誠靖難!老君聖箴,我自當性命以報!”

  “唉,已經隻剩九年了,我急切如此,也不知能否救得華夏黎民。”

  韓世忠聞之色變,“我自西軍調任洛陽以來,反思軍事、國勢,亦時時心緒不寧,恐大廈傾覆。如蠻癡兒所言當真,那大劫可有方位?”

  “隻在北方!”程洲。

  韓世忠:“可有出路?”

  程洲:“卻在西北。”

  韓世忠:“北方契丹勢大,應此劫數卻是當然。怎的出路卻是西北,何解?”

  程洲:“先易後難。自王韶熙寧開邊、經略青塘,我大宋對西夏已轉守為攻。雖說我軍無馬也能打仗,卻也太過艱難了。所以,必須先滅西夏奪回西北甘肅、青海產馬地。有了大量戰馬、騎兵,才可對抗契丹(遼)”

  韓世忠點頭,“我在西軍之時,多次與夏國鐵騎遭遇。我軍雖是步卒,卻每次以長槍陣、神臂弓戰而勝之。隻是無馬難以追擊,終不得大勝啊!”

  程洲歎息,“是啊,大宋不是打不贏,而是追不上‘兩線交戰’自古都是兵家大忌,如不能拿下左翼的夏國、除掉一個禍患,我們無法以集全力抗北方之敵,大宋遲早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