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陳摶辭別時的警告(一)
作者:花謝才得香      更新:2022-02-16 07:40      字數:2433
  趙匡胤和鄭恩二人你來我往交手數十個回合,鄭恩雖處於劣勢,卻絲毫不影響他狂呼酣戰,看樣子也是遭遇到平生勁敵,煥發出的猛將英姿。

  趙匡胤不想傷害到他,於是拳路一變,身形似倒非倒,腳步踉踉蹌蹌卻不見跌倒,而且跌撲之間身法矯健快捷,身法剛柔共濟,以跌撲閃擺近身進攻。

  鄭恩哪裏見到過此等拳法,用了沒多大一會兒,便被趙匡胤用′韓湘子擒腕擊胸醉吹簫’擊倒四次,又連用‘藍采和單提敬酒攔腰破’打倒三次。

  當他再一次被趙匡胤擊倒在地上時,他索性不再起身,躺在地上開始向趙匡胤撒潑:“趙大哥,你把小弟打死算了,我反正是倒地不再起來啦!”

  趙匡胤哈哈大笑著攙扶起鄭恩,囗中連連陪罪道:“鄭賢弟,都是愚兄生性好勝,沒有留得住手腳,讓鄭賢弟多吃了些苦頭,請多多諒解一二。”

  鄭恩沒想到趙匡胤身為京城護聖軍都指揮使的長公子身份,亳不計較自己被打急後,脫口而出地鄉下同伴們慣用的兄弟稱呼,反而還向自己賠禮道歉,並且順理成章的與自己稱兄道弟。

  由此聯想到陳摶老道長向自己吹捧趙匡胤的言語,鄭恩忽心生急智,跪在地上向趙匡胤拜伏效忠。

  他鄭重地許下誓言:“兄長不嫌棄恩粗鄙無禮,出身於貧寒之家,以兄弟相稱呼。恩自此願奉兄長為主公,一輩子生死相隨,誓不背叛。若有違逆,五雷轟頂,天誅地滅。”

  趙匡胤沒料想到鄭恩會拜自己為主公,心中大為驚喜,他自從逃出汴京後,一路上飄泊跋涉,除了遇到三、五個知己好友之外。

  眼中看到的盡是惡霸勢力壓迫良民百姓,流民易子而食,兄弟為了錢財家業,不惜揮刀相弑的斑斑劣跡;官府胥吏對治下民眾敲骨詐髓,誣良為寇殘加屠殺的惡毒行徑。

  餘者大多目光渙散,心誌和良善早已棄如敝履,已大都脫離人類的本性,為了一口吃食便同類相殘,幾同行屍走肉之徒。

  如今無意中竟獲得鄭恩這憨直壯漢的真心效忠,讓他感激得淚如雨下,好不容易才勉強控製住自己的情緒,伸手一把拉起拜伏於地的鄭恩。

  趙匡胤正色向鄭恩做出承諾:“好兄弟,若以後兄長有所成就,必不負賢弟今日的一片真心效忠。你我兄弟二人有富同享有難同當,共享榮華富貴,若有違之,天誅地滅。”

  陳摶在一旁仔細觀瞧趙匡胤的所作所為,除了′醉八仙’拳法不應該顯現於此時之外,也沒有看出趙匡胤有其他異於時人的跡象,便放下心中顧慮,認為自己完全可以忽悠住趙匡胤。

  隻要不是世人所謂的′神仙’之流,他還真的不把趙匡胤放在眼中,對於趙匡胤如何會醉八仙拳法?又為何突然轉變運道之事,陳摶卻不加詢問置之不理。

  他本性恬淡無為,崇尚自由舒爽的田園生活,對於什麽異人出世後,如何絞盡腦汁去爭奪江山,揮師征戰四方、、、、、等,絲毫不感興趣。

  等到趙匡胤將目光轉向自方師徒三人時,陳摶首先開口自我介紹:“山野之人陳摶見過趙公子,我等師徒三人略窺天機,知曉趙公子來到商洛之地,便自做主張特來拜訪,欲與公子一敘天下大事矣。”

  趙匡胤自從得到′仙人’點撥後,對修道之人備加尊崇,又看到陳摶須髯皆白,聲音卻如同青年人一樣洪亮高亢,心中不由得對其更加敬畏。

  陳摶心中暗自好笑,便裝作世外高人的模樣,與趙匡胤談論起天下大勢,交談中他對於各路勢力如數家珍,而且知之甚深,一一點出各路勢力首領們的優點與不足之處。

  在陳摶的敘說中,趙匡胤才知曉後漢朝廷僅僅占據中原北方大部分彊土,其外圍南麵尚有李氏南唐、錢氏吳越、馬氏南楚、劉氏南漢。

  還有兩個割據政權,一個是處於荊州南平一帶的高氏政權,一個是處於湖南境內的武平周氏政權。

  西南麵還有孟氏後蜀和段氏大理兩個國家,西麵則有吐蕃諸部及回鶻等西域各小國,西北方向有黨項李氏定難軍。

  至於北方的遼國勢力更加雄厚,不僅占據塞外草原,還占據幽雲十六州,對中原之地虎視眈眈,也是趙匡胤以後最強大的敵人。

  遼國始建國於907年,原國號契丹,916年始建年號,938年改契丹國號為遼,如今是遼世宗耶律阮為皇帝。

  李氏南唐則是南唐烈祖李昇創立,現任的皇帝叫做李璟,字伯玉,徐州彭城人氏,於943年即位,此人文采飛揚,也頗有大誌,是後漢朝廷南麵最強大的敵人。

  後蜀先主孟知祥從任節度使至稱帝曆八年之久,登基數月後即死去,由他的兒子孟昶繼位,後蜀是後漢朝廷西南方的強敵之一。

  孟昶為政嚴苛,窮奢極欲,而且不恤政務,雖占居蜀中富饒的土地,以及山川險要的優勢,農桑商貿也得到長足的發展,可惜落在孟昶的手中,終成不了大氣候,早晚必亡於強者之手。

  段氏大理國則是由後晉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洱海地區貴族高方、董伽羅滅大義寧國,定都於羊苴咩城(今雲南大理),國號為‘大理’。

  此時段思平已經過世,由其子段思英繼位,946年段思平之弟段思良逼其侄段思英退位為僧,改元至治,是統一西南的強敵之一。

  南漢則是唐朝末年靖海節度使劉隱所建,其人因平定廣州兵亂有功,先被任命為節度使,後梁時劉隱上表稱臣,被封為南海王。

  劉隱死後,其弟劉陟襲職,與後梁朝廷斷絕往來,自己在番禺(今廣州)建國稱帝,最初國號為大越,後改為漢,史稱'南漢’。

  大理和南漢距離後漢朝廷路程遙遠,暫時對後漢朝廷構不成威脅,應當遠交好,而近攻後蜀與南唐,逐步蠶食再迫使其歸順、、、、、、

  最後陳摶才緩緩解說自己的來意:“若趙公子能聽從老夫的建議,對付他們簡直如同探囊取物一般輕而易舉。再說我等在此處與趙公子相見相識,可謂甚是投緣,也是蒼天賜予的緣分吧。”

  “如今朝廷腐敗,天子昏庸好色,再加上連年戰事不休,武將跋扈殘暴,文臣喪誌貪婪無度,日後必招致天怒人怨,到時大亂在即,必致使生靈塗炭。”

  看到趙匡胤一副極為讚同的模樣,陳摶臉露微笑繼續忽悠他:“老夫測算出將來必有大貴人出世一統天下,特帶著兩個徒弟出山相迎。”

  “今天偶遇趙公子,觀看您麵相奇特,將來必尊崇無比,日後想必會成就一番大事業,才想向大貴人提出老夫的一些諫言。”

  趙匡胤早已經過′仙人′指點,知曉自己會戰勝各方勢力首領,開創出一個大宋王朝。

  因此對陳摶的建言並不怎麽驚詫,反而露出一絲誌在必得的神色,專心致誌地傾聽陳摶的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