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佃農風波(上)
作者:回憶破天      更新:2022-01-05 14:31      字數:2128
  哪怕十幾年的戰亂,讓人均耕地增加了很多,但絕對遠遠沒有達到人均十多畝的地步,而長短工還有勞動節假期的存在,讓十多畝田隻需要一個長工,這一個長工還是優中擇優,連佃農都不需要了。

  那麽最龐大、生活也最艱苦、正在生死邊緣掙紮卻還失業了的佃農,該何去何從呢?

  這就不是他們這些富農、地主會考慮的事情了,中農、小自耕農更不會管,再小的自耕農依靠少的可憐還沒有雜稅的二十稅一的田稅,都能生存。

  佃農大規模失業,是統治者鄭恩的事情。

  ————

  大員島島北城,如今已經取代荷蘭殖民地島南以及十八芝最初開發的笨港,成為了大員島權利中心的存在。

  因為巨網行動的巨大成功,加上這幾年先後出動十個開拓軍團開拓大員島,如今的大員島,如今的淡水城,一片欣欣向榮的模樣。

  且因為城都是新城,路都是新路,連鄉鎮的選址都是統一的,而不管是城市規劃,還是道路規劃,都有鄭恩的指點在其中。

  旁的不說,論整齊、規範、綠化、排水係統以及道路的寬敞程度,島北城可以碾壓同等規模的城市,連神京、南京這樣的大都會,在這些方麵都比不過島北城。

  特別是道路和排水係統,都是鄭恩根據後世的理念結合時下實際,親自監督建設的,確保不會出現汙水倒流、台風天氣排水不急等等問題。

  從淡水城趕到了島北城的鄭列、鄭芝鸞看了道路兩旁井然有序又不失特色的建築物,聞著將道路分割左右的綠化帶盛開花朵的花香,還有那始終保持靠右行駛的車馬等等,都忍不住暗暗稱奇。

  這邊剛剛收到消息的鄭恩還正在開會,聽說遠征軍英雄歸來,一邊往外趕著去迎接,一邊跟周邊跟隨的副軍師馮澄世繼續商議著。

  “馮軍師,這次你不遠萬裏從北京趕到大員島,我知道你是怕信使不能有效傳達你的想法,所以才會興師動眾。

  北直隸全境,九成授予了正兵,隻有不到一成土地有主人拿著地契回來認領,也隻有這一成土地,仍舊被這些地主租給佃農。

  占據北直隸九成的正兵們的土地,都是正兵家眷在管理,同時雇傭長短工,根本不需要佃農。

  所以北直隸府州縣鄉鎮的施粥鋪,都聚集了大量失業佃農,甚至還要超過了崇禎年間。

  這確實是個隱患,可……”

  這邊一項有順天侯府左丞相之稱的馮澄世急了,這趕到大員島找到鄭恩聊這個事也不是一兩次了,卻一直不能得到迫切的答複,盡職盡責同樣將自己當做侯府左丞相的他,如何不急?

  “侯爺,如今北直隸這一成土地的地主也在忙著解雇佃農,有樣學樣的雇傭長短工,這神京邊上的通州都有佃農直接撞死在了退佃地主家的大門口。

  屍體被佃農們,先是抬到了通州州衙,最後還抬到了神京申冤,驚動了周邊州府,如今周邊州府的失業佃農都在往神京趕,以求侯府幫忙主持公道,他們所求的隻是最初的麵朝黃土背朝天、起早貪黑還常常餓肚子的佃農生活而已啊!

  侯爺,為了天下蒼生,為了漢家兒郎付出了如此多的您,就不能滿足這些可憐佃農的小小要求嗎?

  他們不需要大富大貴,不需要衣來張手飯來張口,隻想要用辛苦的勞作,換取勉強果腹勉強遮體的佃農生活而已!

  侯爺!”

  馮澄世的聲音既有憐憫失業佃農、也有為侯府考慮,更多的還是對這點理應果斷同意的造福百姓的事情,鄭恩卻始終沒有表示,而難以置信。

  難道這就是人無完人?這就是曆代明君都難以避免的缺憾,還是侯爺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而變得剛愎自用了?

  可不管是哪一樣都是無法接受的。

  看著鄭恩那年輕的臉龐,哪怕標誌性的微笑依舊存在,馮澄世還是有些擔心起來。

  眼看就要接見歸來英雄,而馮澄世還在糾纏不休,又不能直接驅趕寒了對方的心,鄭恩不由給了鄭大力一個眼神,收到眼神的鄭大力連忙拉起了警戒線,確保鄭恩接下來的話不會被外人聽到。

  如此圈內隻有三人,順天軍最好統治者鄭恩、無左丞相之名卻有左丞相之實的馮澄世,最後就是難得一言不發的另一個副軍師相當於右丞相的程源了。

  “馮軍師,我在收到你的來信時就回複過,北直隸九成都分授予順天軍正兵或軍官,這是試點,你可收到。”

  馮澄世點頭。

  “馮軍師,我最初就實行了全麵、無上限、是個男丁都招、哪怕全身充滿殘疾隻要生育能力尚在都招的招兵,北直隸各府州縣可有落實設立招兵處?”

  馮澄世點頭。

  “馮軍師,按照侯府規定,在各省府州縣設立固定施粥處,任何人都可以每天領取一大碗‘插筷不倒粥’,在北直隸可有落實到位?”

  馮澄世點頭。

  “對於塞外、海外大量高價招聘伐木工、采石工、建築工等等,可攜帶家人同往,包全家人吃住等等優待的各省府州縣招聘處,可有在北直隸落實到位?”

  馮澄世依舊點頭,臉色也變得有些難堪了起來。

  三個反問之後,鄭恩幹脆麵對麵看著馮澄世的眼睛,仿佛講故事的語氣道:

  “從古至今,不管是哪樣興盛的太平盛世,總有很多人生下來就注定了同一個命運,那就是傳宗接代和不停勞作。

  他們的勞作和收獲總是不成正比,莊稼漢日夜不停的耕作,每年種出來的糧食往往夠二三十人一年的吃食,最後這二三十人卻不包括他自己,種莊稼的餓肚子,災年第一個餓死的也是莊稼漢。

  同理,養家禽的從未吃過家禽,養牲畜的不知肉味,織布的衣不蔽體。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上層階級不勞而獲,底層階級無衣無食。

  這些現象在哪個太平盛世哪個朝代出現過轉折?

  如今我給了他們路,幾千年來底層階級普通人都幾乎遇不到的,改變命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