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多爾袞登基
作者:回憶破天      更新:2022-01-05 14:30      字數:2178
  大年初一,多鐸引領滿洲人勳貴、軍隊高層,“懇請”多爾袞登基,多爾袞是拒絕的,但架不住多鐸和滿洲人上上下下的堅持。

  在推脫九次之後,多爾袞終於於初二出行李自成家鄉米脂,勘察李自成於米脂修建的行宮及擴寬的米脂城時,架不住滿洲人上下的熱情,以及多鐸將刀架在僅剩的那些親王郡王脖子上,以死相逼。

  多爾袞最終還是登基了,同時改已經被李自成改延安府名得來的天保府,再改回古名銀州府,改米脂為銀京。

  多爾袞的清朝定都銀京,李自成的行宮再次成了多爾袞的嫁衣,作為清朝新朝廷的皇宮,自此李自成再次加深了嫁衣王的名分。

  銀川,北為榆林衛,再北即塞外河套地區,南為延安舊府治膚施,再南為長安。

  銀川是地形典型的陝北地形,山川丘陵交錯,是“望山跑死馬”的典型,有時候兩地的水平直線距離明明隻有幾百步,卻發表著兩個不一樣的山頭,往來之間都需要數個時辰的上山下山。

  這本不適合慢慢往騎射為職業的滿洲人,因為這種地形根本就跑不起馬,更別說衝刺了,倒是適合滿洲祖傳的漁獵文明。

  漁獵即步弓步戰狩獵加捕漁,不過這漁獵,滿洲人,已經忘了的差不多了,倒是騎射越學越精,還好步弓的技藝是想通的。

  位於無定河中遊的米脂,有“以其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之名,但這就像是賽諸葛和諸葛亮、賽雲長與關雲長的差別一樣。

  怎麽修飾,都需要掩飾這個陝北地區的窮苦,遍地的石頭山,樹木都無比稀少,水土流失嚴重,參天大樹的森林根本看不到,又是黃土高原,交通也極為不便。

  不過多爾袞已經沒有更好的選擇了。

  多爾袞初二登基,號大康,差點就以為是康熙了,可惜兩者根本不能相提並論。

  初三,新朝初次上朝,滿朝漢三族幾百朝官齊聚一堂,還真有一些大國上朝的意思,當然這還要感謝嫁衣王李自成,因為這上朝的朝官好找,別說幾百,麾下大軍60萬,隨便管理千人的千總,都能拉出6000。

  但這上朝的宮殿就不好找了,所以感謝嫁衣王李自成,事先建好了。

  金海輝煌,器宇不凡,寬敞華麗的宮殿,盡顯當初李自成還是天下之主的國威,如今卻用來彰顯多爾袞這個清朝新皇帝了。

  人靠衣裝,馬靠鞍,還別說,如果不出宮殿,去看外麵怎麽遮擋都遮擋不住的光禿禿亂石山,這個新朝皇帝還真有那麽一些架勢。

  以至於李自成打造還沒來得及坐鍍金龍椅,就捷足先登坐在上麵的多爾袞,內心還是有些澎湃的,何況這個位置是他朝思暮想已久,又兩次被皇太極父子奪去,如今總算自己坐上了,能不激動,不澎湃嗎?

  “拜見吾皇萬歲萬萬歲!”

  “眾愛卿平身。”

  “有事起奏無事退朝!”

  “臣有事上奏,皇上您勞苦功高,戰功赫赫……

  所以,臣懇請皇上依照慣例,設史官修史,將皇上的浩大功績一一記錄於史冊,以流芳百世。”

  一大堆讚美他多爾袞的話,讓多爾袞有些飄飄然,仿佛是夢境,特別是還要設立史官,為他修史,這種自己讚美自己的好事,還讓大家都來學習,還“流芳百世”,多爾袞隻是一聽,就痛快的同意了。

  龍袍長袖一揮:

  “準了!那麽這史冊編修為……”

  多爾袞說不出來了,看著大殿中滿洲人之首的多鐸、阿濟格、博穆博果爾,羅洛渾,阿巴泰,譚泰等統帥,及參議政事的大學士剛林、祁充格,上的了台麵以外,其他基本都是臨時提升,過來湊人數的。

  曆屆“巴圖魯”,更是一個都沒有。

  這還是一直躲在後方的滿洲,再看以前比重極高的蒙古大臣,如今一個都沒有了,以前上不了台麵的朝鮮人,也拉了過來做朝官,做大臣,卻偏偏都是其才貌不揚的小角色。

  最是龐大的漢臣,以滿洲人索尼、石廷柱為首,再之下是“四大特別顧問大臣”,範文程、寧完我、張存仁、洪承疇,對清朝忠心耿耿嘔心瀝血的洪承疇,像被遺棄的狗一樣,被遺棄在了遼西走廊,生死不知。

  範文程、寧完我、張存仁卻是在場。

  同時四大漢王,出奇的一個都沒有了,智順王最先被鄭恩俘虜,如今又成了鄭恩的“千金馬骨”,在肆意“玷汙”滿洲人將滿洲人得罪死之後,又在滿洲北部,當起了忠於順天侯府的男爵封臣領主。

  另外兩個順王,耿仲明先被洪承疇坑死,孔有德還在洪承疇軍中,跟洪承疇一樣生死不知。

  最後一個平西王吳三桂,更是直接反了,成了清國前進的最大阻礙,妥妥的眼中釘,還是入眼珠的鋼釘。

  所以,漢文臣還在,漢武將卻是以前根本上不了台麵,如今新提上來的秦地六漢將張勇、趙良棟、孫思克、王進寶、陳福、馬寧,

  順軍六降將,賀珍、賀弘器、李明義、羅岱、黨孟安、郭登先。

  之前什麽八旗漢軍固山額真,什麽漢奸軍名將,如佟養性、馬光遠﹑王世選﹑巴顏、金礪、祖澤潤﹑劉之源﹑吳守進﹑佟圖賴﹑李國翰、尚可喜、耿仲明、沈誌祥、張大猷、鮑承先、祖大壽、馬光遠、蔡士英、等等,都被這一路上的逃亡消耗了幹淨。

  這就是漢奸,這就是漢奸的作用,哪怕將漢奸做到了最頂層,還封了王,也脫離不了炮灰的身份,偏偏漢奸還是如此之多。

  滿朝漢朝臣,一個比一個更能濫竽充數,讓剛剛還在登基坐上夢寐以求快成心魔的多爾袞,臉上的笑容慢慢僵硬起來。

  想了半天,沒有更好的編修史冊的編修人員,而下麵的人顯然對這個又苦又累沒油水,連前途、名聲都不會有的職位,不感興趣。

  史官往往會名傳千古,因為史書就是他寫的,自己誇誇自己,太正常了,但末代皇朝及流亡朝廷除外,因為這個史書注定會成為野史,野史旁的不說,連編修者的名字都是隨便篡改的,名傳千古?還是醒醒吧。

  而清國如今就是典型的流亡朝廷,並充滿了末代朝廷的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