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平東總督洪承疇
作者:回憶破天      更新:2022-01-05 14:29      字數:2095
  本來洪承疇感覺自己從當初俘虜了他的多鐸那裏學到了些東西,可當落實到實處,準備在真定保定試驗一下的時候,卻發現一切都沒有那麽容易。

  李岩、張家玉兩人分區域又不失默契配合統治下的保定、真定,做的是比堅壁清野還堅壁清野,且堅壁清野一年,都不會有什麽大影響。

  堅,堅固;壁,堡壘;清,清除,收清;野,糧食,因為糧食長在野外之意。是堅固堡壘和收清糧食以困敵人,從而不攻自退的策略。

  同樣,堅壁清野久了,勢必會影響糧食的耕種生產,除非是儲備充足,不然一個處理不好,就很容易斷糧,斷糧那麽問題就大了,而且堅壁清野之後,不止是將士們的糧食問題,更重要的是人數更多的百姓的糧食問題。

  像保定、真定這種連年戰亂,又剛剛經曆了明、順、清、順,四次易主又人口基數大的地區,糧草就沒有說不缺的時候。

  隻是收了一季成熟周期短又高產的洋芋,加上鄭家軍的大量以魚幹、海帶等海產品、高產粗糧吃食,販賣過來,才沒有出現餓殍的現象。

  如此說來真定、保定是沒有能力實行堅壁清野的,就因為吃食問題,所以沒有堅壁清野的能力。

  那麽為何可以做到堅壁清野一年,而沒什麽大影響呢?答案就在東麵的鄭家軍。

  真定府城,張家玉親自領著上萬嫡係人馬,護送著他與李岩治下的各五萬、共十萬百姓,前往海邊。

  隻要到了海邊就到了鄭家軍的地盤,自有鄭家軍的海師接應他們,而十萬百姓到了鄭家軍手裏,會得到更好的安置,沒有那麽多的危險,並發揮更大的作用。

  而且總會有大量同鄉,衣錦還鄉,跟張家玉、李岩兩人的統治區,宣揚順天侯海外藩地的無限美好。

  什麽,介紹小妾、包成功,還不耽誤你自己追求自己的愛情去娶妻。

  什麽,遠離戰亂等等。

  所以,這因為堅壁清野的補給,第一批大規模的遷移十萬黃河兩岸人口,雖很是緊張,但不免對未來充滿了向往。

  “夫人呢?”

  川流不息、絡繹不絕的人流中,經過一年多的戎馬生涯,曬得漆黑,再也不複當初天之驕子庶吉士時的儒雅,也沒了北京城破之際,北京城中伶仃爛醉的失魂落魄。

  皮膚變得粗糙泛黑,坐在戰馬背上穩如泰山的樣子,注定了張家玉回不到之前的那個儒雅圈子了,就像是盧象升、孫傳庭。

  又有誰還記得盧象升和孫傳庭都是進士出身,根正苗紅,純粹的不能再純粹的文人墨客呢?

  儒雅不在、往事如煙、又多了幾分漢唐之後,文人所沒有了的英氣的張家玉開口詢問親信。

  “回稟伯爺,伯夫人正與李軍師弟弟一起,在前軍給百姓們施粥。”

  親信恭敬的回答著,眼神裏滿滿都是崇拜,這裏包含著對於金榜題名者的崇拜,也有張家玉學習盧象升、孫傳庭,攜筆從戎的崇拜,更多的還是這位伯爺一家人,上上下下,都是真心愛兵愛民,所帶來的崇拜。

  伯爺自然是順朝封的伯爵,至於張家玉的夫人,正在前軍給停下來輪流吃飯的遷移百姓施粥,實打實,可以插筷子而不倒,且滿是魚肉的粥,或者說稀飯更貼切一點。

  以統治者的夫人一起隨行,再沿途施以恩惠,這也是為了安撫這第一批大規模遷移百姓的心。

  雖然有上萬合格正規軍的隨行,多是婦孺又沒有什麽武器的十萬百姓,可以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送到海邊,交接到鄭家軍手裏。

  但張家玉堅持不怕麻煩,大費周章的,用最溫和的方式,來轉移這些災區的難民。

  在張家玉看來,他們就是善良淳樸又可憐的難民,作為父母官,就應該用善良對待。

  “也不知道李岩那邊如何。算了,這家夥麾下精兵多,且這次出動的都是馬軍,又是截糧道加騷擾,想必不會出什麽事。”

  張家玉嘀咕一聲,道出了對這位順軍截然不同的將領的擔心之後,一夾馬腹:

  “走!去找夫人,我們一起去施粥。”

  其實張家玉的擔心完全是多餘的,在得知洪承疇領著綠營兵大軍入境的時候,除了實行堅壁清野,還有轉移十萬難民,順便接收鄭家軍分期援助戰亂區,夠百萬百姓一年的補給以外。

  李岩同紅娘子,領著最精銳的河南老營騎兵上萬,前去騷擾及斷糧道。

  而實際上洪承疇根本就沒有糧道,洪承疇給了他篩選下來不要的兵,卻沒有給多少糧。

  洪承疇在權衡利弊之後,明智的沒有選擇弊大於利的攻城劫掠,而是直接往北京轉進,並派人向北京請求補給。

  沒有糧道可斷,洪承疇又是精通行軍打仗、安營紮寨,又有優勢兵力,沒有給李岩趁虛而入的機會。

  倒是因為加緊趕路及補給不足,剛剛還在入了太原城之後,磨礪出來的一點血氣散去,沿途出現了逃兵現象。

  倒是這些逃兵讓李岩產生了一些收益,轉交給鄭家軍流放海外,這種沒有自由的、沒有那麽多顧慮的戰爭犯,能給李岩爭取到更多的戰亂區援助。

  意氣風發的洪承疇,灰不溜秋卻也沒有大過的趕到了北京,獲得了一番補給,麾下人馬也得到了擴張。

  十幾位八旗滿洲代表,小批八旗蒙古、上千外藩蒙古、上萬八旗朝鮮、兩萬八旗漢軍、十萬綠營兵,編入到了洪承疇的大軍之中。

  如此除去逃兵,洪承疇麾下也高達了三十萬,且有了北京的補給,也多了數萬督戰軍,逃兵現象也得到了抑製,戰力也翻了一番。

  如果不算那如同皇協軍的地位,還有那皇軍在頭上,如今的洪承疇還真別說有多意氣風發。

  不過洪承疇那是山人自有妙計,胸懷大誌,對於壓在頭上的皇軍主子,那是當做激勵自己上進的動力,再說主子也不是天天守著他。

  如此,更多的時間,他還是意氣風發的三十萬大軍的平東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