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抗清地方團練
作者:回憶破天      更新:2022-01-05 14:27      字數:2122
  清之滿洲人、旗人,隻要在北京城的,都是上上下下一片輕鬆,沒有絲毫黑雲壓城城欲摧的感覺,其實也真沒有這方麵的威脅。

  北京城的城牆堅固程度,那是全國都排的上前三,這可是京城啊!

  在守城兵力足夠多,又誓死抵抗的情況下,根本不是武力能破的。

  何況北京城紅夷大炮,加上清兵帶來的,就有超過百門了,城牆之上本身就有炮台,直接架在城牆炮台之上。

  居高臨下,可以輕鬆愜意的轟炸攻城敵軍,而敵軍大炮很難轟到城上城墩防護下的守軍大炮。

  加上數以百計的佛郎機炮、虎蹲炮、土炮等等。

  守住北京城不要太簡單。

  順軍勢如破竹,明軍勢如破竹,八旗不慌,漢奸們可是慌了神。

  明軍一方,自天津城出征,所過之處,武清、東安、香河無不是兵到城破,寶坻、玉田、豐潤也沒有能抵擋明軍一個時辰的。

  倒是通州、薊州這樣的順天府周城,幾次進攻都是久攻不下,不過六軍主帥鄭恩卻不急,繞過了通州、薊州,轉向其它易攻的縣城而去,鄉下鄉鎮村莊,更是無不光臨。

  也不劫掠,隻是宣傳大明有回來了。

  特別是燕雲山、三角澱這些還在繼續抗清的大明地方團練根據地,正是鄭恩主要光臨的地方。

  茫茫燕雲大山,西起張家口萬全和懷安境內的洋河,東至山海關,北接壩上高原,七老圖山、努魯兒虎山,西南以關溝與太行山相隔。

  南側為河北平原,高差大,灤河切斷此山,形成峽口——喜峰口,即喜峰口關,潮河切割形成古北口,即古北口關,自古是北京的屏障,燕山長城也是諸多長城最堅固的地段。

  實乃兵家必爭之地。

  燕山山勢陡峭,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北緩南陡,溝穀狹窄,地表破碎,雨裂衝溝眾多,同時還有眾多天然水庫。

  當初鄭恩光複北京,在護送以前的監國現在的明光武皇帝南幸的時候,曾經遣散過北京的百姓,予以一年的吃食、一大筆銀子,及團練的官職。

  而這些掛著大明官職,又名義上隸屬於鄭恩這個直隸總兵的直隸團練們,帶著鄭恩給的錢糧兵器,多數並沒有南下,而是多選擇躲在了燕山之中。

  龐大的燕山山脈,複雜的地形,成了這些名義上還是大明團練,也沒有剃發易服的漢家百姓們的避難之所。

  尤其是離北京不遠,又有著大型天然水庫的燕山上密雲水庫,這個提供了即可以躲在大山,又可以鑽入水庫的雙重保障下的山區,成了隸屬於大明的地方抗清團練的主要根據地。

  如今,這些團練名義上的大帥鄭恩,就在鄭家軍的保護下,高舉日月共明旗,翻山越嶺卻毫無阻礙之人的來到了深山中的密雲水庫。

  “大明直隸鎮密雲團練,恭迎前軍右都督柱國榮祿大夫太子少保直隸總兵順天侯鄭侯爺。

  恭祝大明千秋萬代,侯爺常勝無敵!”

  “好好!諸位都是我大明的骨幹,直隸鎮的骨幹,華夏民族的英雄,有了諸位的堅持抵抗才有了我們大明如今的穩定局麵。

  直隸鎮不會忘了大家,大明不會忘記大家,整個華夏民族都不會忘了大家!

  來人,送上屬於我直隸鎮的軍餉糧草給直隸鎮團練的將士們!”

  躲在燕山深處密雲水庫的團練頭領們,真心恭迎著曾經給他們提供錢糧兵器、締造了現在可以苟安局麵的,他們的大帥。

  而一個個獨輪車滿載的錢糧兵器物資,就是他們的大帥鄭恩給他們幾個月來以及之後很長一段時間的軍餉及補給。

  看著不下一萬的獨輪車,正好對應密雲水庫周邊上萬團練,團練頭領們,再次高呼。

  “侯爺常勝不敗,大明千秋萬代。”

  一通你儂我儂的互相寒暄吹捧之後,鄭恩認識了密雲水庫及周邊團練的所有頭領們,為何稱呼團練頭領,是因為他們的官職各不相同。

  而因為斷了與明朝廷的聯係,很多原本的團練百戶,因為兼並、收容八旗圈地而喪家逃到此地的百姓,發展到了麾下千餘戶。

  而有些團練千戶又因為麾下的團練多抵不住誘惑回了北京,再被趕出北京,已經沒有足夠多的糧食走回來,所以麾下減少的不到百戶。

  燕山團練內部也就不再是根據之前封的官職論高低,而是以麾下的戶數,也就有了頭領一詞的由來。

  不過這一現象從鄭恩的到來,就要重回正軌了,身為直隸鎮總兵,是有權直接封下麵的團練官,事後再上報的。

  “各位團練將領,可否集結一下麾下的將士,接受我這個大帥的檢閱呢?”

  “末將等遵命!”

  團練頭領領命之後,整個密雲水庫及周邊都響起了牛角號的聲音,兩長一短的號聲,讓周邊大山,水庫小島,都打出了無數的日月共明旗。

  水庫還能看到一條條打著旗幟的小船、木筏匯聚而來,大山卻是隻有若隱若現的旗幟,哪怕是匯聚到了鄭恩所在的山腳下,依舊有很多人被樹木遮擋。

  不過光看旗幟,還有肉眼可見的團練將士,就能看出這個抗清團練的主要根據地,上萬的團練兵還是有的。

  一本本花名冊遞到了鄭恩麵前,一本對應著一股獨立的團練勢力,還有其麾下的戶數,團練兵的人數。

  其中團練兵最多的就是祝淵這支。

  “祝百戶!”

  “末將在。”

  一位三十來歲,身穿儒服的男子出列。

  “祝淵團練百戶麾下,因多主動下山,接應北京及周邊因韃子圈地,而無家可歸的流民,加上治理有方,如今麾下發展到兩千三百二十一戶,有青壯團練兵三千六百零八人,可是屬實?”

  “治理有方不敢當,隻是學以致用,麾下團練戶數,團練兵總數卻是一字不差!”

  “麾下團練兵可願接受檢閱?”

  “末將願意!”

  祝淵因為主動下山接引流民,從最初的麾下不足百戶,到現在的兩千三百餘戶,都是他祝淵拚出來的,又因為正直,無半點虛報,自然願意接受檢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