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勢如破竹的鄭家軍朝鮮營
作者:回憶破天      更新:2022-01-05 14:27      字數:2112
  七月十五,鄭恩及68人觀戰團還身處全州碼頭,七月十九,大家就已經坐在全州牧牧署了。

  大堂之上,眾人分主次而坐,坐而論道的有駁禮數的問題,也就是排不上號的小問題了,四天前史可法還在擔心四營朝鮮兵有忠心差的問題。

  這個時候已經換話題了:

  “順天侯,這朝鮮乃大明祖上就位列不征之國,哪怕因為朝鮮挑事在先,可如今我們已經攻下他們一州牧,該給的教訓也夠了。

  那麽是不是該讓八營的朝鮮停下來,我們再跟他們國王談談了。

  不然有違祖訓啊!”

  是的,拿下全州隻用了四天,且全程都是四營朝鮮兵在出工出力。

  跟他們一起出戰的漢軍是分兩組輪班倒。

  第一組新軍官營、複仇營、敢死營、燕雲騎軍營、炮兵營。

  第二組前後左右中五營。

  一營有三部,即可分三班,每一次都是第一組中,出正好值班的各營所部,加上每一次營本部基本都是隨從的。

  而第二組又是五營分五班,每一次出動完整的一個營。

  簡單來說就是每一次鄭家軍漢軍,都是第一組五個營中各出一部人馬,加上營本部,而第二組出完整的一個營。

  差不多就是三萬五的漢軍。

  而這三萬五的漢軍是不會隨便參戰的,隻有那輪班的前後左右中的一營,因為練兵的原因,會去參加常規戰。

  餘等一般隻打順風戰。

  八個不滿編營的鄭家軍朝鮮兵,近八萬大軍,才是主力,值得一提的是他們作戰時格外的賣力。

  史可法先說朝鮮營不可靠,現在朝鮮營格外的賣力,四天拿下了全州全境,鄭恩特此將麾下大半的朝鮮男丁,及全州的朝鮮男丁拉出,補充朝鮮營。

  現史可法又說不征之國,鄭恩是很無奈,不過這些邀請過來的人,終究脫離不了明朝的主流思想約束,而明朝的主流思想正是這次的主要目標之一。

  所以還得耐著性子。

  “史閣老,我知道祖訓重要,朝鮮是為我們大明的不征之國,但這是開國之初的事情。

  再說開國之初,安南也是不征之國之列。

  太祖成祖時期,安南兩次犯邊,不依舊被太祖成祖兩次征討的稱臣納貢嗎?

  還有倭國也在不征之國之列,可倭寇於嘉靖,於萬曆,那一次不是跟我們大明大打出手。”

  “這能一樣嗎?這朝對我們大明,可一直都是忠心耿……”

  史可法引經據典的就是一通說,說的鄭恩都沒機會打斷,聽起來好像有那麽一些道理,實際上是——狗屁不通。

  出於尊敬,出於要史可法心服口服,扭轉大明主流思想上的古板、名大過利、賠錢賺吆喝、死到臨頭還講祖訓等。

  鄭恩等史可法說完之後,才微笑的開口提醒:

  “史閣老,您說的這些都在理,我都懂,就像我知道按照祖訓,人前我應該自稱本侯,但我依舊稱我。

  是因為我這個自稱,更拉近我與出生入死的將士們,還有大明百姓之間的距離,顯得沒那麽生份。

  現在是特殊時期,清虜都遷都北京了,最少都是一個宋時的金國,且誰也不能保證大明能不能夠延續下去,提前步入宋對元時的後塵。”

  鄭恩停頓了一會,看向話說到這裏,整個觀戰團的人都看向了史可法,他本人也要說話的樣子。

  史可法欲言又止,終究沒有說出口,鄭恩從史可法,再到馬士英、高弘圖,以及官職最低的典吏閻應,眼睛一一看了過去才接著道:

  “如今大明國難當頭,八旗朝鮮更是殺我漢人無數。

  於情於理,都應當以家國大事為重,一根筷子容易斷,一把筷子折不斷,一指勢薄,五指成拳,這些道理我就不多說了。

  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模擬,一個大明未來將要麵對的危機的模擬!

  為的是這個可能就在明年,也可能就在今天的滅頂之災,提前做個預估,根據預估做出一個相應的判斷!

  大家且行且看!我說完了。”

  這邊,鄭恩正在與觀戰團談天說地,那邊,羅州牧,鄭家軍朝鮮八營,正在甘輝的指揮,朝鮮營遊擊將軍王曉的統領下,將羅州牧州牧城,給裏三層外三層給圍三缺一包圍了。

  當著朝鮮八營將領的麵,王曉是官威大的很,指著八營將領的鼻子就是破口大罵:

  “誰跟我保證的!誰跟我保證到了羅州城下,就能一舉拿下羅州城!

  現在羅州城被我們包圍整整一天了,你們說的一舉拿下羅州城呢!我王曉不比甘副帥,喜歡跟你們講那麽多家長裏短!

  全軍軍議的時候給你們麵子,沒有說你們,現在關起門來,就要說清楚個一二三!

  李書林你是朝鮮營的老人了,現在又調離濟州島,升了副遊擊將軍,代領除我麾下一營外,最精銳的一營朝鮮兵。

  你告訴我!為何不能一天攻下羅州城!”

  朝鮮八營,分前後左右中、前前、左左、右右,主將官職最高的除了中營主將王曉為遊擊將軍。

  餘等主將都是副遊擊將軍代領。

  而朝鮮八營,又有一半四營主將是漢人,八營中各級軍官,也一半是漢人。

  八營,雙副官製,哪怕剔除隊一級不算軍官行列,從四十人的旗開始算,一旗就是三個軍官,算上旗以上的軍官,相當於,最少每四十人就有一個軍官。

  而八營八萬大軍,就是八千軍官,一半的漢人軍官比例就是四千,光主官就有2666以上。

  鄭家軍初建,又哪來這麽一將難求的軍官呢?

  這就要說到軍官團了,簡而言之,就是在軍官團集訓加實戰三四月的軍官們,如今是除留下軍官團擔任軍官的,還有後加入沒滿三個月的軍官。

  餘等四千餘,都下到朝鮮營實習統兵。

  至於語言交流問題,自有朝鮮翻譯官,還有普及常用軍令漢語化。

  而,不管是漢人還是朝鮮將領,在王曉麵前都被罵的抬不起頭,漢人實習將領抬不起頭的原因是,王曉與甘輝、鄭恩,三人都是實習統兵軍官的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