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七月初一/光武皇帝
作者:回憶破天      更新:2022-01-05 14:26      字數:2084
  平靜的日子總是過得很快,時間飛逝,兩個月都過去了,時不時早到的秋風開始撫摸大地,日期也推進到了崇禎十七年七月初一。

  軍事上相對和平的兩個月,明、清、順、朝鮮,內部卻是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朝鮮方麵。

  水師總算完全聚集了起來,自以為隱蔽的躲在了忠清道右道清州牧海港及慶尚道右道尚州牧海港。

  同時陸師也自以隱蔽的,大量集結在珍島對岸的,全羅道右道全州牧海港。

  其中還有多鐸回援的大軍中一支八旗滿洲主力,連同駐朝鮮王都的八旗軍。

  主將是巴牙喇纛章京正黃旗人敦拜,副將是巴牙喇梅勒章京“滿洲第一勇士”鑲黃旗人鼇拜,麾下大將是原盛京昂邦章京互調為朝鮮昂邦章京的,正黃旗索尼。

  一水的兩黃旗忠於豪格的大將,麾下也是兩黃旗忠於豪格的滿洲軍十牛錄、三千軍。

  同時還沒有配備漢八旗,隻配備了三千,八旗蒙古、外藩蒙古。

  再加朝鮮舉國紙麵上的水陸十萬大軍。

  多鐸排除隔離異己的手段,不要太明顯。

  順軍方麵。

  在退出北直隸之後,瞬間失去了天下共主身份,還為漢民族丟失神京背了黑鍋的李自成。

  正依托占據的陝西、甘肅、河南、四川北部、湖廣北部,舔傷口。

  可傷口不僅沒有越舔越愈合,還因為沒有了大規模戰事,而內部矛盾激化。

  內部矛盾有來自於失了天下共主身份,以及放棄神京與大明天子守國門的崇禎產生的強烈反差。

  這兩者讓大量歸附的新附原明軍潛逃。

  最動搖根基的內部矛盾是,本以為打下了神京,那就已經大功告成,有了從龍之功,可以好好享福的老營兵。

  可事實上,老營兵根本沒有機會享福。

  均田免糧,免稅三年,百姓都不納糧了,順軍又沒有從事生產,也沒有好好經營,也不懂好好經營。

  連控製區域的大富大貴,也早些年就拷煉的差不多了,隻能靠拷餉中下士紳商人,勉強維持隊伍不散。

  哪裏還有什麽東西來犒勞從龍之功的老營兵。

  又因控製區域,除湖廣一部、四川一部還算富裕以外,餘地都是連年天災人禍,靠南方漕糧救濟。

  現在漕糧也沒有,地盤都是十足的貧瘠爛攤子,偏偏還是自己給徹底打爛的。

  將順軍的情況匯總就是,最精銳的老營兵對從龍之功的享福日子失望,士氣出現懈怠,戰力也隨之下降。

  最次的炮灰新附軍,又因為看不到希望,而大量潛逃。

  兩個月的和平,不僅沒有給順軍帶來戰力恢複,還讓總體戰力大大下降了。

  當然,肯定要比曆史上那連喘息都沒有的一敗再敗要好的多。

  清國方麵。

  回援的多鐸大軍撲了個空,又沒有船,隻能看著覺華島的明軍熱火朝天的大搞建設,而望洋興歎。

  十七個親近的牛錄損失,還稍微動搖了一下多爾袞的統治地位。

  不過當敦拜、鼇拜、索尼三個兩黃旗頭號刺頭之一,領著十個反對他多爾袞的兩黃旗牛錄,安排去了遠離權利中心的朝鮮之後,多爾袞的攝政王大權,又恢複了平靜。

  並且,為了鞏固他多爾袞的權力,清國傀儡皇帝福臨,已經早曆史十多天,遷都到了北京,落入多爾袞的直接控製之下。

  整個北直隸,除天津以外,也已經全部落入了清國之手。

  除了朝鮮方麵的十個牛錄,整個清國軍隊已經完成了再一次的蓄力。

  並且這一次還讓八旗漢軍的總兵力,比最多的時候還翻了幾番,達到了六萬之多。

  新加入八旗漢軍都是原本漢軍牛錄的隨軍餘丁、隨軍包衣、以及有功的新附漢奸軍。

  除此之外,八旗滿洲折損的牛錄,也通過提拔餘丁、編已經少之又少的野女真入牛錄、內部再進行調動,讓紙麵上的牛錄總數恢複了過來,共約十萬。

  占據了北直隸,也給了蒙古更大的信心,更多的蒙古軍也相繼入關。

  雖然八旗蒙古的編製沒有增加太多,但每一旗戰力並不比正兵弱的隨軍餘丁,還有本就不入旗的外藩蒙古,都增加了很多。

  特別是立功新編入八旗蒙古的少數外藩蒙古,那是舉部落男丁以餘丁的名義入關。

  八旗蒙古及隨軍餘丁約四萬。

  沒有入八旗編製的外藩蒙古也增兵至五萬。

  加上多爾袞將新附的漢奸軍統一編為了綠營兵,有著八旗漢軍身份的綠營兵將領,又最大程度的拉壯丁。

  使得關寧集團的綠營兵達到了十二萬,也就是拉了三萬壯丁,高第因為多爾袞的扶持,就占了一萬壯丁。

  最新附漢奸軍集團的綠營兵,以唐通、馬科、白廣恩為首,也拉了三萬的壯丁,擴大到了九萬。

  清國方麵的總兵力是:

  八旗滿洲十萬。

  八旗蒙古及隨軍餘丁四萬。

  外藩蒙古五萬。

  關寧集團綠營兵十二萬。

  最新附綠營兵九萬。

  共四十萬。

  還有十萬朝鮮兵作為盟軍沒算。

  當然,這四十萬大軍有沒有入關前的十多萬大軍的戰力強,那就不好說了。

  明朝方麵。

  監國朱慈炯於五月初九,在泰山祭天封禪登基,整個南方,除順軍占據的湖廣北部以及張獻忠還在與四川大明餘部交戰以外。

  剩下的包括南直隸、山東、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湖廣大部、四川小部,名義上都效忠朱慈炯當政的明朝廷。

  同時確定次年年號“光武”。

  也就是說,如今偏離曆史軌跡的南明,是光武朝當政,朱慈炯是為明光武皇帝,寓意是漢光武皇帝。

  登基當天,鄭恩趕到了現場,登基大典一結束,鄭恩害怕清與朝鮮聯軍突襲已經是自己根基的珍島衛、濟州衛、鬱陵衛,連夜趕回,連次日“封賞大會”都沒參加。

  登基之後,朝廷遷到了南京,南方勳貴之首史可法入內閣,朝廷再也不複鄭恩把控,好處是整個南方的名義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