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來者不拒
作者:回憶破天      更新:2022-01-05 14:26      字數:2099
  “又是救了他們的命,讓他們不至於凍死餓死,還要給他們配偶,讓他們本來一輩子都無望傳宗接代的特殊人群,得以傳宗接代。

  且不說我們需要付出多大的開支,單自古以來鬥米恩升米仇這一點,就不應……不值得公子這麽去做。”

  說真的,在鄭恩來看,每一位華夏人都有用,哪怕瞎了殘了,隻要能傳宗接代,擴大漢人這個巨大的大家族,都是大作用。

  至於鬥米恩升米仇,自己手裏可從來沒有免費的午餐,而且不勞而獲是一切罪惡的根源,自己可一直百般注意。

  現在稱職的副軍師馮澄世提出,自己也正好解釋一番,而看馮澄世這麽能幹,這麽稱職的樣子,在這個方麵看來是可以交出大部分活,讓他幫忙分擔的。

  這麾下對於龐大了,什麽事都有,根本不是一人能忙完的,以前是分擔人多,但能扛起大任的少,現在馮澄世倒是算一個。

  曆史上馮澄世的兒子也是能臣,有機會也挖過來,同時天津投奔自己的程源也是個人才,雖然持才自傲了點,不過自己是宰相肚裏能撐船。

  想到這鄭恩連連點頭:

  “副軍師言之有理,受教了,我們現在的將士待遇極高,超過了天下任何一支軍隊。

  哪怕是最精銳、最尊貴的軍隊,在軍餉方麵都無法跟鄭家軍比。

  這也是兄弟們為我們賣命的根源,不然什麽文武骨幹都沒有、連威望都沒有的我們,那能將幾十萬人捆綁在一起。

  而且那時候是最困難的時候。

  現在我們根基有了,威望一時無兩,文武骨幹也有了,勢力算排的上號了,再征召自然不能給這麽高的待遇。

  這樣,副軍師,從即日起,所有的鄭家軍都稱之為正軍兵,以後不再直接征召正軍兵。

  再征召的所有新軍兵,都編為民軍兵,即殘疾人士也為民軍兵,拿一兩的月俸,特殊崗位或者參戰才有津貼。

  再從民軍兵之中篩選身體健康的,擇其優者為輔軍兵,拿一兩半月俸,同樣特殊崗位或者參戰才有津貼。

  輔軍兵即是參戰兵,立功或表現優異,可提為正軍兵,享受跟正軍兵一樣的待遇,拿月俸加津貼六兩的餉。”

  大明,軍是軍,衛所軍軍戶是軍,一朝從軍入軍戶,世世代代都是軍,世襲兵也。

  兵是兵,各大總兵、參將、遊擊將軍、總督督標、巡撫撫標麾下的兵,及各大家族招募的私兵,就是兵。

  當兵不用入軍籍,也就是當代的事,有權選擇要不要世世代代都當兵,而當兵是可以退伍的。

  募兵也。

  “副軍師,你的能力我還是相信的,這件事就交於你了,具體設立多少征兵點,給多少津貼月俸,你再一條條的去推敲。

  以後你全權負責這件事,那就可能無法抽出身來給我出謀劃策了,這樣,你看看你有沒有什麽才子舉薦一下,舉賢不避親,哪怕是您的兒子都可以。

  另外再升程源為參軍,入主帳參謀軍事。”

  程源,字金一,江津人,去年剛剛中的進士,還未來得及補缺做官,曆史上官至南明兵部尚書。

  曆史上的評價是慷慨識機變,好談兵,但是為人躁進,被清議所鄙視,因此不被重用。

  中了進士還沒來得及補缺為官,本就不討喜,崇禎不亡,他也夠等了才能排到他補上缺。

  甲申國難也就是李自成攻破北京,李自成上吊的時候,天津原毓宗等起兵響應順軍,就是程源找到忠明的天津總兵曹友義,一起聚兵反對原毓宗,還想救出被原毓宗囚禁的巡撫忠骨馮元颺。

  可惜失敗了。

  王曉進城的圖謀光複天津的時候,他又有參與,之後天津真給光複了,他程源也因此跟鄭家軍搭上了關係。

  剛好他依舊沒有官身,又對鄭家軍有好感,這裏也歡迎他放開的談兵,正好提拔。

  不過這樣的人,自己卻是能用的,對於自己,好談兵這是好事,至於躁進,就怕他跟不上鄭家軍進步的步伐。

  而程源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那就是年紀,而立之年,不大不小,剛剛好。

  程源還有個哥哥程洵有些才能,明朝以進士為鬼,因為未中進士,又不想以舉人的身份報備當官,因此也沒有官身,也可以招攬過來。

  軍議進行了一個時辰之久,詳詳細細的敲定了各項安排,還好是坐而論道,不然這真是夠難站的。

  想象一下,掌控著你現在未來和你身家性命的人,跟你開會,你站在那裏敢有多餘的動作嗎?全神貫注的站著一動不動,兩個小時,簡直是要暈倒的節奏。

  有時候一場會議也不是兩個小時就能解散的,如崇禎朝的朝會,多是淩晨兩三點出發,到目的地隻後,一站就是站到黃昏都有可能,其中不乏李邦華這種七旬老者。

  想象一下都要命。

  所以鄭恩提倡坐而論道。

  軍議商量的差不多了,對於大家來說這種坐著商量事情的軍議,簡直就是享受,同時也更容易集中精力,不會因為站的腳痛想暈倒,而分心,沒聽清他人的話,更不會因此碰到要命的回答錯話。

  隻是大家都不懂為何大帥鄭恩對於招兵的要求放的這麽低,鄭家軍缺兵嗎?還真不怎麽缺,算上少年親兵,七萬大軍呢,不,現在是八萬了。

  因為鄭成功帶來的三千海師,加上從陸師中調了一批,及新招募了一批入海師,再加上招募了一批填補陸師的空缺。

  正逢亂世,朝不保夕,為了糊口,想當兵的很多,鄭家軍又是一人當兵全家吃飽穿暖,因此參加的更多,應征的來了,隻要身體健康,鄭恩又不想將他們遣送回去,招來招去是越招越多了。

  而應征的多是有親朋的,還有很多幹脆是親朋選出來的代表,來踩點的。

  鄭家軍前期招兵隻要健康,來者不拒,並且直接就是正兵,就這樣,很快鄭家軍豐厚軍餉及福利傳來了。

  當然,新兵集訓期間是沒有戰時津貼的,不過依舊是豐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