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那不是我大哥嗎?
作者:回憶破天      更新:2022-01-05 14:25      字數:2134
  崇禎十七年四月十五,天津監國行在,被裝飾的金碧輝煌,不止是行在,整個天津都是紅紅火火。

  黃色的綢緞掛滿了“大殿”,紅色的綢緞布匹掛滿了大街小巷、街坊、牌坊。

  滿大街貼滿了紅紙,寫的不再是監國千歲,而是萬歲。

  本就擠得滿滿當當的天津城,現在三十萬軍民站滿大街小巷,乃至在家開門開窗呐喊。

  歡天喜地的比的上當初順軍進北京了。

  天津城塞進三十萬軍民,本就快沒落腳的地方了,這密集的歡呼起來,那是地動山搖。

  百官護衛之中。

  朱慈炯出場登上祭壇高台的時候,整個天津都是爆發著地動山搖的:

  “監國萬歲!大明萬歲!”

  說真的,真正體會過闖王來了納糧之後,這些從北京就跟著跑,家中都有子第在鄭家軍的三十萬軍民,是真心為大明歡呼,為監國歡呼的。

  百官最前列的三位內閣閣老沒想到這個流亡朝廷這麽得人心,也沒想到匆忙登監國之位,還真有人來賀的。

  至於閣老怎麽多了一位,那就是原天津巡撫馮元颺了,馮元颺的忠心那是天地可鑒,他入內閣,是人心所向。

  繼位監國雖然不是繼位登基,但整個流程還是很繁瑣的,要祭天,祭地,祭祖宗,之後還有接受百官朝拜,地方官乃至外使來賀。

  這個地方官與外使來賀,本來是最擔心的。

  可如今進行到這一項的時候,卻反而沒有那麽擔心了。

  “宣原陝西、山西、河南、湖廣、四川五省總督陳奇瑜勤王義師覲見!”

  一位顫顫巍巍,實際隻有五十看起來卻比七十的李邦華還老的老人亦步亦趨的走了過來,也不知道是確實身體如此,還是激動的。

  陳奇瑜,曾經差點要了李自成的命,差點平定了流寇的人,也是曆任專門懲辦流賊總督中,立下過赫赫戰功的人。

  雖然比不過曹文詔、盧象升、孫傳庭等總督,最後還落了個晚節不保,但怎麽說也是曆任專門懲辦流賊總督唯一存活,且沒有背叛大明者。

  其實陳奇瑜最後會做出推卸責任的事,實際上也是怕了,因為他的前任就沒有一個有好下場的。

  崇禎要殺你,可不管你之前有多少戰功,有多麽的忠心,隻管你這次是不是犯錯了,或者是他崇禎需不需要你來為他背鍋。

  可哪有人永遠不犯錯的。

  “草民陳奇瑜叩見監國陛下,監國萬歲萬歲萬萬歲!”

  陳奇瑜是已經被發配充軍,最後削職為民準許回家養老的,因此自稱草民。

  “愛卿貴為原五省總督,不遠千裏從山西趕過來,定是最初收到勤王詔書時就挺身而出了!

  山西到天津,都是闖賊占據之地,重重險阻……

  這就是大明忠骨啊!”

  陳奇瑜可不就是經曆了重重險阻,一路上多少族人喪命,才活著到了天津勤王。

  也算不錯,麾下還有數十族丁到達天津。

  雖然猜的到監國的這些話是有人教的,但陳奇瑜還是熱淚盈眶,做了一輩子的忠臣,卻因為一次過錯被罵了好幾年,差點沒被罵死。

  現在朝廷總算承認他忠骨的事實了。

  有時候,忠臣要的隻是一個肯定。

  “草民受聖人教育,受朝廷天恩,願為大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陳奇瑜說這話時是錚錚有聲,卻又帶著哭腔。

  陳奇瑜被帶到了一旁,太監再次唱名。

  “宣原東閣大學士、內閣次輔,吳甡覲見!”

  又是一位大佬,而且也是精通軍事,並且被發配邊疆,不過吳甡是三月發配的,走在半路就聽到了北京淪陷的消息。

  吳甡軍中威望、朝堂威望猶在,當時就要組織勤王兵,可聽到那個將他發配邊疆,變相的要他命的崇禎吊死煤山的消息後。

  吳甡肝膽俱摧,大病一場。

  當聽說北京被光複,並傳繳天下勤王時,他也拖著病身,起兵了。

  雖然身旁隻有當初押解他上路的衙役,以及憑借他的人脈,在順天府周邊拉攏的人馬,不過幾百烏合。

  兩個大佬都是前任的,再宣讀的就是沈廷揚,再之後是天津周邊的一些領著幾十人勤王的進士、舉人、秀才。

  除了陳奇瑜、吳甡、沈廷揚,還真有些夠寒酸的。

  最後兩位沒有功名的也出場了。

  “宣青州勤王義師秦尚行、葛東方覲見。”

  青州秦尚行、葛東方是當初北京剛發勤王繳文就起兵的,一路上一邊拉攏人馬,一邊東躲西藏北上,還是前晚連夜再發繼任監國繳文時,被他兩收到了消息,連夜安排千餘部眾自行趕路,快馬趕過來的。

  整個繼任監國大典,本以為冷冷清清,倒是因為眾誌成城的三十萬軍民、吳甡、陳奇瑜這些意外,而有點那麽一些意思。

  流程都走的差不多了,朱慈炯也宣布繼任監國了,就在大家以為大典就要這樣不痛不癢結束的時候。

  太監突然說到:

  “監國有旨,前軍都督同知……直隸總督南安伯鄭恩有扶大廈將傾之功,在這普天同慶的日子,南安伯最有權力給大家講話!”

  大家沒想到繼任監國大典,還有鄭恩說話的時候,可這鄭恩相對於監國,確實有扶大廈將傾之功。

  就在軍民百官的注視中,鄭恩一身玄色鐵甲猩紅披風走到了台上。

  鄭恩先恭敬的拜見監國:

  “末將為監國殿下賀!”

  十三歲的朱慈炯被太監操作了半天,其實已經疲憊不堪,不過看到鄭恩,還是天真無邪的笑了笑:

  “鄭哥哥平身!”

  鄭恩眼角抽動了一下,這一聲哥哥叫的,怕是跟公主學的吧,這世界上也找不到第二個人會“教”監國叫自己鄭哥哥了。

  一旁的太監倒是眼睛一亮。

  “殿下稱南安伯為哥哥,那是不是表示要南安伯做自家人?”

  朱慈炯看了看“行宮”的方向連連點頭。

  “那麽,不如監國賜國姓吧!如此南安伯即是監國一家人?”

  監國也不懂賜姓意味著什麽,光聽著一家人,連連點頭。

  倒是鄭恩讓一旁拍自己馬屁的太監給整尷尬了,幾乎脫口而出。

  “國姓爺?那不是我大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