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張家玉
作者:回憶破天      更新:2022-01-05 14:23      字數:2118
  說著說著李邦華沉默了,而寂靜的環境下,讓痛苦之色越來越烈,一旁的鄭青狼都看到高文采露出齜牙咧嘴的樣子了。

  他看了看鄭恩,鄭恩本人正被自己被分為第五類而咬牙切齒,連不反抗者都不如,那會等來什麽後果?

  恐怕劉宗敏第一批拷打的人就是第五類的。

  鄭恩也陷入了進去。

  鄭青狼看著一屋人都在沉痛中,他嗅到了危險的味道,再不把這痛苦的氣氛打破,讓他繼續發酵下去話,寫殉國詩的可能又要多上三人了。

  他連忙接話,這是他第一次發言,說的很簡短,但一次就夠了:

  “李先生,高千戶,不知皇上身在何處?”

  皇上在何處?

  李邦華不知道,高文采也不知道,高文采是與鄭恩、鄭青狼都進過皇宮的,可是就是沒找到皇上,而且情況緊急,又要急著救公主,也就隻得先潛出皇宮。

  鄭青狼側身附耳,提醒了一下鄭恩,鄭恩立馬意識到了剛剛會客廳的情緒有多危險,差一點他的唯二成果就要成為泡影了,連忙接過鄭青狼的重量級話題。

  “皇上九五之尊,如果落入順軍手裏,那會如何?”

  高文采眼睛發光:

  “定會有大動靜,非滿城皆知不可。”

  李邦華也一時間來不及悲痛:

  “何止是滿城皆知,還要大書特書,昭告天下,皇上還在,少不得一個王公,以顯示他順朝天恩。

  殉國了,風光大葬更不能少。”

  曆史上可不就是這樣,李邦華政治眼光不可謂不毒辣。

  有時候不怕你說話難聽,就怕你商量事情的時候不說話,隻要你張嘴,就勢必會融入到這個話題中去。

  相比較皇上的安危,可比個人是否要殉國重要多了。

  計謀得逞的鄭恩繼續往下帶:

  “那這麽說來,皇上暫時還是安全的。”

  李邦華與高文采都點了點頭。

  “如果我們膽子再大點。”

  鄭恩還配上了肢體語言,用雙手張開:

  “我們放開了想,或許皇上此時已經出了北京城,或許已經在南幸的路上。

  就問皇上有沒有可能已經出城了?”

  人在極端情況下,是很少有正常思路的,要麽往最差的情況下想,要麽往最好的情況上想。

  此時李邦華、高文采就是往最好的情況上想,總不能盼望著崇禎死啊!這就不是忠臣表現了。

  這下有的聊了,不用鄭恩再說,他們自己都YY好了。

  李邦華道:“皇上最信任,也最忠心的王承恩公公,不是早被安排提督九門了嗎?

  作為不通軍務的司禮監公公,提督九門所謂何事?靠他守城?說笑了!

  不守城又有何作用,想來想去恐怕就是為護駕南幸做準備。”

  高文采又道:“隻是昨日,殉國官吏家眷不下千人,那麽護衛皇上殺出北京的忠骨會少過這個數嗎?

  而且太子、皇子們都沒找到,這怎麽看都是有預謀的表現,不然怎麽會皇上與皇子們同時失蹤,定有才智高人為皇上出謀劃策。

  說不準就是一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為的就是順利殺出北京,南幸南京。”

  兩個人都很會想。

  但兩人都沒有發現,文人李邦華說的是武人的事情,武人高文采說的又是文人的事情。

  自家有病自家知,自己一方靠得住,那就不會有今天了。

  鄭恩沒有給他們發現蹊蹺的機會,而是很快帶過話題,將忽悠繼續下去:

  “如果皇上已經出了北京城,我是說如果。”

  在這裏鄭恩特別強調一下,因為紙包不住火,這樣做,最大限度的為崇禎死訊傳出的時候,降低他的信譽損失。

  因為他說的是如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別人也不知道鄭恩知道崇禎已經在歪脖子樹上掛著了。

  “如果皇上出了北京城,那麽皇上需要有人為他披荊斬棘,護駕到南京。

  也需要有人能策應護駕的隊伍,讓他們更加安全。

  如果皇上已經到了南京,那個時候百廢待興,又需要穩固南方根基,這個時候有一心為國的忠烈加入。

  不管是頂天立地保南宋天下的嶽武穆,還是重振朝綱中興蜀漢的諸葛亮,都是急缺的。

  文采兄,你不想行嶽武穆之事嗎?

  老師,你不想為在世諸葛嗎?”

  李邦華與高文采相視一眼,從對方的眼中都看到了向往。

  ——

  鄭恩沒想到的不是張家玉會投順,而是沒想到自己會忘了張家玉這號南明史上的知名人物,民族英雄。

  說來說去,不得不再怨一怨渣渣輝,都是張家輝給自己的印象太深刻,以至於搞混了。

  張家玉,字元子,號芷園,廣東東莞人。

  如果是愛好曆史的廣東人,特別是東莞人,都會認識這麽一號人物。

  前世,曾幾何時,張家玉還上過《國粹學報》,後人對其有“嶺南三忠”的尊稱。

  “嶺南三忠”忠的都是南明,張家玉更是最具傳奇色彩的一個人,順來北京時,他主動投順,還做起來內應,這樣看起來,這個人還真不怎麽樣,最少跟英雄沾不上關係。

  順被東虜趕出北京的時候,他又南下南京,投了南明,還被以投順罪名關了起來。

  南明危難之時又被新帝隆武啟用,自此克克業業,爆發出了遠超常人的意誌。

  幾次被清兵打的大敗,可從未有過放棄,將抗清進行到底,在抵抗東虜的路上,奉獻了終身,最終身中九箭,身負重傷,不願作俘虜,遂投塘而死。

  這一年,張家玉33歲。

  南明永曆帝贈封他為太子少保、東閣大學士、吏部尚書。不久,又加贈太保兼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增城侯,諡“文烈”。

  細細琢磨起來,張家玉為何會投順,之後又投南明,不是因為他沒有骨氣,不是他投機倒把。

  軟骨頭是不會親冒矢石上陣殺敵,也做不到身中九箭依舊誓死不做俘虜。

  投機倒把的人也做不到以身殉國,更不會被後人評為民族英雄。

  總結起來,張家玉這個人更多的是忠於民族,而不是忠於一國。

  也隻有這樣的人,才能做到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