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講故事(2)
作者:幾字微言      更新:2021-12-24 08:51      字數:3167
  隻不過衣顏徽看蘇默竟然連蠻夷的話也懂,不由小小嫉妒了一下:“想不到蘇默你連這群蠻夷的語言也懂,不錯啊!”

  說到這裏,衣顏徽就不敢繼續說了,他眼瞅著沈雲巧怔怔地看著衣顏徽,竟是立馬讓衣顏徽生出了一股子毛骨悚然的感覺:“這哪裏是情人節,這是情人劫啊!”

  不錯,蘇默說完了這麽一個美妙的故事。已然小情侶模樣的衣顏徽自然得負責滿足人家沈雲巧的浪漫情懷了!

  “慕雪,聽懂了沒,這就叫,秀恩愛,死得快啊!”看著衣顏徽倉皇落跑的目光,蘇默歡暢大笑。

  隻不過,顯然蘇默是沒瞧見文暮雪聽完故事後,突然變得怔癡的目光了,盡管隻是一閃而過。

  延綿的細雨下了小半月多,但終究還是停了。

  當第二日清晨拂曉後,天色放晴,明媚的陽光照進來後。整個世界都更加明亮了起來,這樣令人心情絕佳的好天氣自然是讓人心情愉快的。

  蘇默也是,哼著歌謠,便早起了。

  很快,又一個好消息傳了過來。

  “黃道周老師教授的《國史》公共課,今天恢複教課,課程時間為巳時,諸位同學莫要忘了!”洗漱完畢,便有書院信使將最新教課時間傳進了天柱峰上。

  聽罷,蘇默背起書箱,腳步輕快地走上了前往芙蓉峰的道路。黃道周和刑克一向相厚,連著幾門公共課也喜歡在芙蓉峰上上課。

  這樣一來,不論其他,盡管黃道周性子寬厚,是個標準的溫厚長者。但上課紀律,卻是整個書院首屈一指的。

  蘇默想到這裏,笑了笑,步伐矯健,沒多久便敢在辰時六刻時趕到了芙蓉峰上。

  提及時刻,蘇默還發現,這個時代的時刻有一個顯著的差錯。

  這個時代計時的工具叫“銅殼滴漏”。它是靠銅壺裏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來計算時間的長短的。它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銅壺底部有個孔,壺中豎著一支帶有100個刻度的箭。壺中裝滿水後,水從孔中滴出來,一天一夜剛好滴盡。一天一夜為24個小時,這樣,箭上的一個刻度所代表的時間就是24個小時除以100,等於14分24秒。

  以一天一百刻計算,自然是不準確的。因為這樣就分離了時刻和時辰的關連,故而,蘇默便告訴衣顏徽,提議將100刻改定為96刻,這樣以來,按照後世時辰換算。一天有96刻,一個時辰便是八刻,剛剛好。

  衣顏徽自然是理解蘇默避風頭的無奈,改革時刻,這樣的事情並不會牽動誰的利益。

  是一樁方便天下臣民的好事,不會有人去怪罪,反而大家都會感謝這個人。

  自然,這就是一樁純利無害的好事情,出風頭,拿名聲的好事。

  蘇默將這樁好事丟給了自己,衣顏徽自然是心中感動,隻不過衣顏徽卻不打算接手,他不願意占自己好友的便宜,於是轉手便以文暮雪的名義,投進了祝融峰的無名書箱裏。

  結果,院正孫承宗上書欽天監改製天下時辰,於是眼下一百刻就成了九十六刻。

  這,大體就算五月份書院裏一樁有意思的事情吧。

  作為最初的始作俑者,蘇默對此並無動容,隻是依舊去上課了。

  一路登山,青石板磚上塵泥不染。讓蘇默感歎書院在基礎建設上的用心。他知道,每年靠著在書院開石鋪路為生的窮苦百姓就有千數。

  經過書院的雇傭,這些極可能淪為流民的百姓等於是改變了命運。而這一點上,書院十分果決地拒絕了府城提議為書院免費征發苦役的獻媚。

  曆代書院院正,大多是帝師宰執,地位尊崇,天下敬仰。故而,哪怕衡州城作為太祖潛邸之所,被抬升為上等府,知府為正四品高官。但麵對在祝融峰俯視四方的院正,依舊很沒有抵抗力地想要去討好,卻根本沒有想到這一點上,書院為民生所作出的貢獻。

  “若是衡州府真的大治,民有安居樂業之所,哪裏會有這麽多流民出現!”蘇默想著:“一個壯勞力,可差不多就是一個三口之家乃至七口之家的頂梁柱了。書院此舉,可活萬人啊!”

  胡思亂想地上了山,蘇默低調非常,隻是和幾個相近一些的學子打了個招呼。便在教室的角落裏安安靜靜地翻開了課本,靜靜等著黃道周來講課。

  芙蓉峰上,這片建築群顯然用心獨特,整個山峰幾乎是被鑿開鑿空了,這才得以能夠容納下更多的地方修建房屋。

  而山風凜冽,牆壁自然不能薄了。於是這山上的房屋大多是磚石壘砌。入目處,倒也簡潔大方,並無華貴修飾。

  多是石凳木椅,座位隨意,倒是不必人擠人地擁堵著。

  《國史》課已經開了有三節了,這近似後世大學的教授方式很是讓蘇默感覺有些別扭,而且,這教室依山而建,竟是階梯式的。真不知道親手設計書院教學規模的太祖到底是個什麽人物,而且曆代院正竟是極少改動,就連孫承宗盡管新改了導師之製,其他也並未改動。

  “國朝初年,太祖橫掃八荒,率兵北進滅元。元兵失九州,糧草工匠人口皆喪盡,僅憑關外草原部族之人,曆三次大戰,終未再克關城入中原。數盡曆代皇朝偉業,皆是由北及南,或為占關中,或據險地。我大華之前,從未有過由南及北,一統天下之事。故而,太祖之功業,千古垂青。複漢兒華夏之正統,功邁漢唐……”黃道周講完了華太祖大將張世傑攻克通州,華兵複陝甘後,很是大發一通地議論了起來:“今天的講課大體就在這裏了,現在討論時間,我有個問題想考考諸位同學!”

  所有人神情一肅,蘇默卻敏銳地感覺到這老家夥目光逡巡著,好幾次都對視上了。

  “我個人以為,我朝太祖之功業,千古諸帝,惟秦皇可比。無論是漢武還是曹魏,唐宗還是宋祖,為不及太祖!諸位同學說一說,黃某這說得,對不對?”黃道周在講台上,坐著搖椅,一搖一搖顯然很是舒服。右手握著一卷的《國史》,一邊敲著左手,一邊平視在場眾人,氣氛倒是輕鬆隨意,大家也並無太大拘束。

  很快,便有人起身,這是一個身材頗高,膚色白皙,微胖卻很精神的學子:“史憲之,有禮了!”

  黃道周含笑點頭。

  於是史憲之頓了頓,顯然是醞釀了下,開始說:“我認同黃師之說。秦皇之功業,在始成天下一統之基業。定皇帝之製,成一統之國。若非始皇,在場之人眼下都還是敵國之民。而漢武、唐宋宋祖乃是我朝太祖,都是因襲而下,並未有何特殊。而我朝太祖立國之時,漢兒衣冠已近淪喪之時,華夏正統,也即將不複。故而,太祖複九州,猶如始皇並八荒。皆為千古一帝之氣象!”

  黃道周麵帶讚賞:“說得好。”

  眾人側目,這史憲之可真厲害,黃道周是輕易不說這話的!

  見這史憲之出彩了,其餘人也都想要發言,夏元繁更是當先接下,得意洋洋地拿出了自己考據許久的資料:“我卻不以為,太祖在時,亡家何止千萬戶,有史冊載,光是戰死傷殘之將士,就有百萬之巨。宋理宗景定五年全國有5,696,989戶,男口13,026,532人,及至開國初年,立國南疆之時,卻隻百姓兩百萬戶不到,男口更不足五百萬!如此死傷,何其之巨?由此,太祖也並非全無汙點!”

  “但這個汙點,卻絕不應該是由太祖去背負。這是元人那群畜生做的!”這時,一個膚色偏近古銅色的大漢起身:“先說你所言宋理宗時的資料,不錯,宋理宗景定五年時全國有5,696,989戶,男口13,026,532人。但宋寧宗嘉定十六年時,卻有12,670,801戶,男口28,320,085人。”

  “至於你所言死亡的千萬戶人家,那我說給你聽。在開慶元年年底時,蒙古占領的原金國境內和四川盆地加上此時的南宋境內總共有59,100,961人。元世祖至元七年籍之蒙古的中國占領區較之於淳佑十二年時又增加30餘萬。德佑二年2月時,臨安城陷落後原南宋境內人口僅僅剩下51,000,000人,如此巨額死亡,難道應當由當時僅為一介書生的太祖去背負嗎?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元軍完全撲滅四川抗元勢力後,在至元十七年時的戶口調查僅為12萬餘戶。60萬餘人。隻有南宋嘉定十六年川陝四路地區的3。7%。夏元繁同學,你倒是說說,這都是誰犯下的滔天罪行?”

  全然肅穆,夏元繁憋得臉色通紅,他這隻是稍稍考據了一下宋元華三朝時期的戶籍人口情況,本以為自己抓住了一個大發現,於是就不再繼續考據而竊喜打算拿出來博彩。

  卻沒發現,原來這其中還有如此駭人聽聞的大屠殺。整個四川數百萬人口,盡是全部死在了元人的鐵蹄刀槍之下。那其中,到底掩藏著怎樣的罪孽和暴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