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底牌(1)
作者:幾字微言      更新:2021-12-24 08:51      字數:2047
  據蘇默所了解在曆史上,就算多錠紡紗車出來。也並未改變這種格局,反觀兩百年後的大不列顛島,阿克來水力紡紗車一經出現,卻迅速傳播,可為英國工業革命的前奏。

  僅僅從技術上將,阿克來水力紡紗車並未超過王禎《農書》上的水力大紡車,甚至,四個世紀的時間,有足夠多的質疑可以指向阿克來水力紡紗車是複製於四個世紀前中國的水力大紡車。

  隻不過,出現了阿克來水力紡紗車的英國自此爆發了功業革命,不僅在技術上迅速趕超了老大帝國清國,而且,還在國力之上全麵超越這個古老而榮耀的國度,成就了人類曆史上疆域最為廣袤的大帝國。

  蘇默的疑惑,在後世有一個專門的名字:“李約瑟之謎”。為何同樣的技術革命,在中國和英國會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後果呢?

  在人類曆史上,阿克萊水力紡紗機的出現,代表了近代大工業時代的開端。這與王禎《農書》中的水轉大紡車所遭遇的命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伊懋可評論水轉大紡車時說:“雖然這種機器還不是非常有效,但如沿其所代表的方向進一步發展的話,那麽中古時代的中國很可能會比西方早四百多年就出現一場紡織品生產上的真正的工業革命”然而,這場看上去似乎有可能會發生的工業革命並沒有發生。不僅如此,連水力紡紗機本身也像一現的曇花,失去了蹤影。又要再等待四個世紀之久,它才又以新的麵目重新出現於英國,並引起一場改變人類曆史的偉大革命。元代水轉大紡車後來所遭遇的情況,令人扼腕不已。

  蘇默眼下很明白,這種楚才晉用的情況非常遺憾,但事實上並不能存下諸如“技術進步必定能夠引起工業革命”這樣一個“真理”。像工業革命這樣重大的經濟變革,絕非僅靠技術進步就能夠引起。工業革命到底是什麽原因引起和怎樣發生的,到今天還是一個沒有一致結論的問題。因此簡單地認為“技術進步必定能夠引起工業革命”,顯然是錯誤的。而且,雖然技術進步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技術進步本身並不能直接引起經濟發展。

  迪安認為英國工業革命的技術變革的兩大特征是:一是非畜力驅動的機器的使用;二是舊的原材料由新的更有效的原材料取代。

  此外,還有第三個重要特征,即礦物能源的普遍使用。

  雷格萊說:近代工業化實際上是一個從“發達的有機經濟”向“以礦物能為能源基礎的經濟”的轉變。

  “要成功地擺脫有機經濟所受的製約,一個國家不僅需要那種一般意義的資本主義化,以達到近代化;而且也需要下述意義上的資本主義化,即越來越多地從礦藏中、而非從農業產品中獲取原料,尤其是能夠開發大批能源儲備,而非依賴各種過去提供生產所需熱能與動力的可再生能源。

  英國經濟正是在上述兩種意義上資本主義化了的,因此,即使出現了某種重大的技術進步,倘若不同時具備材料、能源等其他必要條件,這種技術進步也不可能引起重大的經濟後果。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水轉大紡車雖然是一項偉大的發明,但是僅靠它本身是不可能引起像工業革命那樣重大的經濟變革的。伊懋可說把元代中國的水轉大紡車改進為英國工業革命的水力紡紗機,就當時的技術條件,這的確是可以完成的事情。但是,由於當時中國並不具有工業革命所需要的各種條件,因此即使明清技術專家成功地進行了這項工作,也不可能像巧逢各種條件齊備的阿克萊的水力紡紗機那樣得以風雲際會,成為工業革命的先驅。

  這也正是為什麽水轉大紡車在世界經濟史上沒有、也不可能占有像阿克萊的水力紡紗機那樣顯赫地位的原因。

  蘇默回眸這些以往讀過的論述,不由心下感歎非常。中國在秦帝國開端後,以封建統一大帝國的麵目超越了西方足足有將近兩千年。

  但在工業革命這另一次劃時代的發端後,盡管擁有無數次多得令西方眼紅的機會,但中國卻始終沒有抓住。反而讓英吉利人一次抓住,便稱雄世界。而中國,漸行漸遠,直至近代陷入沉淪。

  眼下的蘇默,不說拯救幾百年後的國人那種傲嬌心態。

  就單論一種改變曆史,改變東西方格局對比這種穿越客的強大曆史成就感。蘇默也絕對不會放棄這一次機會!

  更何況,蘇默深刻明白。

  工業革命不僅改變了東西方格局,更是深刻改變了西歐一個個國家內部的權力格局!

  任何一個冠上所謂革命的東西,往往就是權力階層的變動。

  所謂資產階級革命,從單純利益觀點上,便是新得利益階層向舊有利益階層發起衝擊挑戰用以奪取更大利益的行為。

  蘇默無意去挑戰中國國內整個既得利益階層,但卻非常有興趣看著在紡織業發生的革命性技術改變,隨後,以此席卷湖廣。輕而易舉繞開躲避了陸家的攻勢後,再一舉擊在陸家的側背後腰上!

  再加上,麵對極可能是潛在敵人的八大家,蘇默手握這麽一個強大無比的底牌,無疑具有改天換命的能力。這是一張極好的王牌,威力巨大,隻不過蘇默眼下著實沒有把握能夠掌握住局麵,隻好姑且按捺住,且藏好待發。

  蘇默飄來飄去的思緒沒有幹擾到江邊莊園內的水力工坊,大批的絲織工人已經開始進駐這一片區域。

  曾經毫無用處的近千畝鹽堿地而今成了熱餑餑,大批工匠和工人被雇傭到此開始修建房屋。為了盡可能遮掩視線,絲織工坊進入了莊園,而棉紡工坊也在江邊鹽堿地上另建廣屋。

  隻有刺繡和印染部分的工坊依舊在城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