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突出重圍(2)
作者:幾字微言      更新:2021-12-24 08:51      字數:2983
  “水力大紡車?”大家一陣疑惑,互相對視,紛紛在回憶著。顯然,這個名字大家至少是聽聞過的。

  不過古代士大夫讀書講究不求甚解,即便是水力大紡車已經出世許久,甚至在書本之上傳播了開來。

  但書海無邊,過目不忘畢竟是大牛才有的本事,大部分人看過就忘了,更何況還是不大用得上的農書?

  良久,蘇水禾有些不肯定地說著:“這是王禎《農書》所述的水力大紡車?用來紡紗的?”

  “水禾先生果然博聞強記!”黃燦一記毫無水準的馬屁,接著轉入正題:“不錯,水力大紡車,便是依靠水的力量,運轉水輪用以紡紗的機械!”

  “這個水輪,與水轉碾磨工坊相同。水輪使用,已經有千年之久。在工藝之上,毫無任何問題,成本壓力,也並非不可承受。水轉大紡車的傳動結構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傳動錠子,二是傳動紗框用以完成加撚和卷繞紗條的工作。工作機與發動機之間的傳動,則是由導輪與皮弦組成。按照一定的比例安裝並使用這些部件,可做到‘弦隨輪動,眾機皆動,上下相應,緩急相宜’。工具機即加撚卷繞機構,由車架、錠子、導紗棒和紗框等構成。為了使各紗條在加撚卷繞過程中不致相互糾纏,在車架前麵還裝置了32枚小鐵叉,用以“分勒績條”,同時還可使紗條成型良好,作用與繰車上的橫動導絲杆相同……”

  黃燦開始滔滔不絕地講了起來,一大堆專業術語,盡管現場實地講解,但這般講著,眾人都有些犯迷糊了,連蒙帶猜,才算明白了整個機械的構成。

  至於蘇默,則思緒有點遠,想到了中西之間的差別。毫無疑問,在工業革命以前。中國無論是在科學技術,還是政治文學,乃至經濟思想都是遠超西方的。

  就說水轉大紡車的工具機所達到的工藝技術水平,即使是用18世紀後期英國工業革命時代紡紗機器中的工具機為尺度來衡量也是非常卓越的。比如曆史教科書上大書特書的“珍妮”紡紗機最初僅擁有8個紗錠,後來才增至12-18個紗錠;而大紡車卻擁有32個紗錠。“珍妮”機僅可靠人力驅動,而大紡車卻可以水力、畜力或人力為動力。

  可見,哪怕是在工業革命初期,中國的甩開西方世界的距離也是很大的。至於經濟上,那更是毫無疑問的超級帝國。

  那麽,在什麽時候,天朝帝國被西方甩開了步伐呢?

  蘇默想的有點遠,黃燦則還在繼續滔滔不絕地介紹:“大紡車雖然是用於紡麻,但稍作修改,縮小尺寸,又可用來撚絲……”

  此刻,一直暈乎著的蘇水華終於打斷了黃燦的話,提問道:“那是否可以紡棉?”

  黃燦作難,棉花畢竟和絲麻是不同的:“暫時不行!”

  蘇水華凝眉,一幹主事人互相對視,解釋看到了眼中的期盼。這裏沒一個傻瓜,相反,一個個都是老奸巨猾之輩。蘇默帶他們來這裏解決人工問題,顯然就是指的這些水力大紡車。

  能夠用機械代替人工,其中能夠產生什麽變化,哪怕大家一時間還沒想那麽深遠,但光是人工成本降低,也足可令人興奮了。

  節省了絲綢所需的工人,此減彼增,棉紡可以用的工人就更多了,這個道理,再簡單不過。

  而蘇水華就想的更多了,若是水力大紡車可以紡棉,那豈不是棉紡的成本可以大降,產量也可以大增?

  由此,一增一減,多出來的可都是利潤啊!

  隻可惜,水力大紡車不能運用到棉紡作坊裏。

  “唉……”從黃燦口中得到了否定的答案,一片歎息之聲響起。

  這個歎息聲驚醒了蘇默,回過神來,笑道:“都唉聲歎氣地作甚,現在暫時不行,不代表以後不行。黃道婆未出來的時候,誰想到棉布竟然可以這般方便快捷地紡織?”

  蘇默這麽一說,蘇水華也反應了過來,一把握住黃燦老繭縱橫的右手,激動地說:“不錯,濟善堂的工匠院是不是?我記住了,黃老師傅,您老盡管研製開發,人力物力,還有相應的技術資料和其他合理條件。您老隻管提,隻要能研製出來,獎,大大的獎!”

  “好,好!”黃燦激動得搖晃著蘇水華的手,直到蘇默輕笑著,這才尷尬地放下。

  對此,蘇水華沒有不適,反而輕笑著撇過此事,繼續問起了水力大紡車的問題。

  黃燦也是神情一振,顯然很是昂揚。

  一邊的蘇水禾感歎著:“誠如王禎所言:‘大小車輪共一弦,一輪才動各相連。機隨眾欓方齊轉,纑上長紝卻自纏。可代女工兼倍省,要供布縷未征前’此物一出,蘇家未來,將光明百倍啊!”

  “九弟記性可真是極好,所言,也是極好啊!”

  大家紛紛說著,一直不大說話的蘇水繁也提問了:“一個大紡車,一天能出多少絲麻?”

  “一日可紡百斤,而且憑借了水力,工人並不辛苦!”黃燦又說著:“比用陸車,愈便且省!”

  蘇水繁頷首。

  蘇默看著一幹人興致勃勃,心中也是歡欣,隻不過,他可沒因此失去理智。水力大紡車的確是利器,優點顯著,但水力大紡車的缺點也不少,隻不過蘇默並不打算過早說出來。他希望能夠由工匠院的工匠們,使用大紡車的工人們找出來。

  比如,水力大紡車在傳動機構方麵,大紡車(工具機)與水輪(動力機)之間僅僅通過皮帶來傳動,而皮帶運動不夠規則,難以保證紗錠的均速轉動。同時,在皮帶之外別無調節機件,不能根據生產需要隨時調整紗錠轉速,因此紡出來的紗不僅會時粗時細,時鬆時緊,質量不均,而且在紡紗過程中還容易斷頭。更重要的是,大紡車上沒有牽伸機構,因此隻能用於對纖維較長的麻、絲進行合股、加撚和卷繞,而不能用來紡纖維較短的棉認清楚機械的優點大家會有興趣使用,但也得認清楚缺點,這樣大家才會改進。而非讓機械一直這樣,最後逐漸落伍。而事實上,水力大紡車的缺點依著眼下的技術水平,是可以改進的。

  例如,在傳動機構方麵,工業革命期間的英國麻紡機的傳動機構,也僅是傳動皮帶之外再加上一個螺旋調節裝置,使操作工人能夠根據需要拉緊或放鬆皮帶,達到皮帶運動的規則化。同時,在轉動軸與紗錠之間,用齒輪傳動裝置取代另外一條傳動皮帶,即可使得紗錠運轉勻速,保證紡出的紗粗細鬆緊均一,不易斷頭。

  還有哈格裏夫斯發明的“珍妮”紡紗機上的牽伸機構,不過就是安放了兩根可前後滑動的木杆,並用一個木托架代替執棉條的那隻手而已。紡紗時,紡工用手托住木托架,使之來回行動,另一隻原來就搖紡車轉動曲柄的手,仍然搖動曲柄使紗錠轉動,這時棉條從兩根木杆中間穿過繞到錠上,由於木杆的移動,棉條在受到擰絞的同時得到拉伸,從而解決了紡棉紗的關鍵技術問題。阿克萊的紡紗機用4對由1個輪子推動,但速度不同的滾筒代替了木杆,使得拉伸工作更為規範化。這些改進在工藝上並不困難,其所需的工藝技術知識,也“並未超過元代中國人的技巧之所及”

  就算工匠們愚笨,最後想不到如何去解決。

  蘇默也並非沒有後手,比如在清代創造出的利用張力和撚度控製牽伸的紡紗用大紡車(即多錠紡紗車)。這種大紡車不僅設有羅拉作為牽伸機構,而且增加了加壓裝置以調節棉紗的粗細,同時在紡紗的方法上也與過去傳統的方法有相當的不同。經過這些改進,大紡車完全可以勝任棉紡工作。

  而且,在水輪上,蘇默所知道的依據現在技術水平,還可以繼續改進,而不需要擔心技術不達標。事實上“對於一個早在宋代就已製造出雙動活塞投擲機的民族來說,這應非不可克服的困難”。

  蘇默惟一擔心的問題僅在於沒有人去進行這些方麵的改進工作一幹人興致勃勃地想著如何擴大生產,江邊莊園上水力大紡車的規劃,以及對蘇家未來將產生的變化。蘇默沒有多說什麽,他卻想的更遠。

  毫無疑問,眼下中華帝國的技術能力是十分優秀的。作為前蒸汽機時代,唯一的非人力畜力動力。水動力的使用在國內已經得到實現,但依著蘇默的見聞。無論是紡織業發達地區還是水力發達地區,都沒有見到大規模使用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