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包藏禍心
作者:幾字微言      更新:2021-12-24 08:50      字數:3135
  “陳兄此言差矣。所謂技多不壓身,多學多練,這自然是對人有好處的事情。既然如此,儒生為何就不能習武?”對台辯論的,顯然也是書院裏的學子。一身學子常服,身量不高,卻有種厚重的感覺。而且,讓人驚奇的是。這位對台辯論之人,膚色是古銅色的。

  蘇默好奇地湊了過去,書院此次進門的學子有六十餘人,已然過百。對於尋常書院來說,或許這個數字不多。但對於向來高標準嚴要求的書院來說。

  不到一百人的學子,若是入仕的話。那是一個個都按照六部尚書,省鎮督撫的水平去教授的。

  當然,這些人即便是入仕了也未必能夠成為督撫級官員。但書院的要求,卻是至少要將一省一鎮所需要的素養,或者說某些意識思路給教會了。

  這是神宗時院正立下的規矩,若是不然,書院裏頭隻怕盡是一群詩畫名家了,匠作祖師爺了。

  如此標準下來,盡管書院名師眾多,何止百數。但這樣教授下去,還是力有未逮。

  故而,即便是集體上課。有些學子蘇默也見不到,比如那些學偏門的。比如學武,比如經商。

  故而,即便是集中學習。有些人蘇默也並不了解,顯然,這個古銅色肌膚的年輕學子就是個習武的。

  而對麵那個,認為儒生不該習武的。則是陸禪的好友,陳益古。一大早過來的陳益古自然是為陸禪搖旗呐喊來了,不過這搖旗呐喊得有聲勢才有效。

  怎樣才能有聲勢?

  那自然是有人呼應才行,故而,陳益古這高談闊論,就是要取人望來了。於是陳益古直接擇選了一個新進熱火,大家雖說反對卻礙於院正威嚴不敢提的話題:習武。

  而對於書院增加的七科成績中的武術,一幹嬌嫩的學子們自然是叫苦不迭。

  而且,從衡州城直接野外徒步到衡山。這進書院的第一關,便讓眾人心中打起了鼓,生怕哪個老師再發瘋,又拉出去大家跑到衡州城的老書院裏,來回一圈。

  據說,有些學長學姐什麽的,就是在衡州城西的老書院裏呆著。

  得了徒步越野這一關,書院的學子們盡管對習武再三腹誹。打對於這強身健體還能預防突襲的課程,卻都是紛紛咬牙堅持了起來。

  而教習無疑的曹老師也的確是個陽剛正派的帝國軍人,這位據說是院正親傳弟子的武科導師乃是書院之中為數不多的武人。

  雖說這位老師沉默寡言,但一舉一動,都是十分正派。而且武藝高強,殺人技更是熟稔非常,讓書院中人大加讚歎。

  但讚歎歸讚歎,哪怕曹老師乃是院正的親傳弟子,但武學在書院衰落,乃至不受學子喜歡是不爭的事實。

  而歸根結底,就是武人在帝國內的社會地位遠遠低於文人。一個正五品的府一級的守備武官,麵對完全是下屬的知縣,完全抬不起頭來。舉止禮儀,完全是下屬做派。

  即便是帝京之中,擁有一品官位乃至超品勳爵的武官麵對六部尚書也多要折腰,至於貴為執宰的樞府大員,那更是被壓製得死死。

  而這些情況,蘇默多有耳聞。至於消息來源,自然就是身負超品親王爵位的衣顏徽,至於意外情況,蘇默偶爾也曾聽聞。說是二十年前武官曾短暫輝煌過,隻不過,衣顏徽抿了抿嘴便覺察到不對,轉移了話題。

  蘇默也很識趣地沒去追問。

  但終歸,這年代“好男不當兵”就是了。

  試問,如果書院這顯然可能是讓學子們去習武當兵。這讓書院眾人怎麽受得了?

  隻是,書院積威極重。唐朝至今,千年的聲名那不是說笑的。

  四百年皇室厚愛,書院曆代院正更是天資卓絕人品高尚之輩。故而,既然院正發話要讓學子習武,上上下下,自然無人敢去違逆。

  但違逆是違逆,議論是議論。

  而今被陳益古捅開了話題,這嘰嘰喳喳的,自然就鬧開了。

  一開始,眾人紛紛都是抱怨儒生習武不倫不類,百年文貴武賤的觀念下,都是紛紛抨擊儒生應當學經義,修治國之策。

  而非沙場見血這種莽夫之行。

  實際上,他們還真怕書院發瘋要把他們丟進邊鎮去曆練,和蠻人廝殺。

  故而,議論之下。有些心虛的,自然是越發激動起來。言語之中,越發放肆,脫離了原先的討論之意,變成了一味的抨擊甚至咒罵。

  這樣一來,自然是惹得其餘圍觀之人不滿。

  而一直有些沉默寡言的這位古銅色學子,當下便出言反駁。於是,便讓發生了開頭的這一幕。

  隻不過蘇默聽到的是陳益古的對話,更加激烈和放肆的倒是沒注意到。

  隻不過,看這古銅色學子滿臉嚴肅。估計那些話的確是非常過分了。

  隻見兩人繼續議論。

  古銅色男子氣勢凝然,語氣堅定:“文貴武賤,本就不是正途。文武猶如陰陽,陰陽均衡,防衛正道。若是陰盛陽衰,則國亂不平。若是陽盛陰衰,隻怕國將虛而不實,無扛鼎之力!”

  “荒唐!”陳益古厲聲反駁:“大華盛世四百年,何來所謂虛而不實?自太祖立國至此,四夷臣服,萬邦來潮。何來所謂無抗鼎之力?難道你所指,隻不過壓製了一下武官,這天下就要亂,這江山就要易主嗎?”

  蘇默深深看了一眼陳益古,這陳益古也非庸手啊。反駁之中,這偷換概念以勢壓人的手段可不弱。不僅拿太祖的名頭說事,還將抗鼎之力變換概念成了江山易主這般令人聳然的話題上。

  若是被陳益古坐實了,隻怕這古銅男這名譽就要毀掉一半了。

  古銅男眼睛微眯,不動聲色道:“盛世四百年這等空話,陳公子拿出來不覺得有點侮辱在場眾人智商之嫌嗎?國朝初期,太祖勵精圖治之時。盛世空前,四夷臣服,八方來拜。吾等讚之歎之,但那些盛世。是吾輩先祖,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打爛了整個江南才贏得的江南,打爛了整個中原才贏得的中原。驅逐韃虜之時,用的是先祖們的手掌的刀劍。殺賊子複中原時,讓蒙兀人飲恨的也是我漢兒的長箭。”

  “我漢兒之勇烈,貫穿整個國朝之初。無數仁人誌士,不惜別父母,離妻兒。所為者,難道不是保存我漢家衣冠,光複我華夏社稷嗎?而這些仁人義士,想必陳公子不會忘了,有我石鼓八百誌士吧?”

  “提劍負弓北望去,八百漢兒壯沙疆。莫使兒孫亡國禍,縱死亦然為鬼雄。”

  古銅男深深吸了一口氣,滿場俱靜:“陳公子可還覺得太祖此詩?難道以為那些為帝國創建而灑熱血之人,就沒有儒生嗎?國破家亡之時,天下匹夫皆可奔赴疆場,我輩士子,又為何不能效班超之故事。投筆從戎,為國赴難?”

  古銅男一番話語,可謂是掏心挖肺。誠摯之心,溢於言表。如此強大的感染力,瞬間便讓圍觀者,齊齊動容。

  場內之人,無論男女老少。皆是修養極高之人,各個都是通讀國史。自然是知道國初那段慘烈!

  一個被改變的曆史哪裏是那麽簡單?

  在南宋末年,九州淪喪,華夏式微到了極點。而反觀蒙兀人,作為有史以來疆最為廣袤的帝國,其擁有的軍隊,堪稱世界之最。

  而且,公允來說。蒙古帝國並不是中華帝國的一部分,客觀些。被蒙兀人占據的九州之地,實則等若是蒙兀人的殖民地。一個不斷抽送血液淨化,乃至被不斷奴化的被占領地!

  一個淪喪區!

  一個文明被驅逐,愚昧占領的地方!

  一個可以說,是後代漢兒為之恥辱的地方!都道是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

  華朝人的確不會知道明朝,但但凡通讀曆史的。都能夠感受到華夏文明能夠在華元手中被挽救下來,那份幾乎可以說奇跡一般的慶幸。

  幸虧有華元,故而才能驅逐夷狄,乃至恢複中華。可若是沒有華元,沒有那些為帝國建立所犧牲的人呢?

  這個世界將會是什麽樣,普通百姓懵懵懂懂不知甚解。可這些一個個通讀國史,明了往事的人能不知道嗎?

  那將是一個山河淪喪,人人盡為亡國奴的時代。一個漢兒沒有尊嚴,衣冠左衽的時代!一個國破山河碎,人盡為人奴的時代!

  至於什麽是左衽?在華夏,那是死人,陰間的人才做的事情!而夷狄,卻盡皆是左衽。讓夷狄占了山河,易發變服,那將是一個民族的恥辱!

  所有人看向古銅男,已然目光迥異。

  而陳益古已然臉色鐵青,被古銅男這麽一頓感染力極強的演說下來。場內眾人的氣氛已然大變,甚至內心之中連他都隱隱有了動搖。

  而這一絲動搖,終於讓陳益古極大地惶恐了起來。一抹不可抑製地躁動席卷身心,陳益古憤怒地看向古銅男:“你……你……你這丘八,分明就是要朝廷苛待我等文華清貴之儒生!讓儒生去搏殺血拚,此非朝廷待儒臣之道!你包藏禍心,其心可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