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四章罐內嬰屍
作者:花木帥      更新:2021-11-04 13:29      字數:2096
  吳誌遠用手捂住鼻子,待那陶罐中的氣味散發得差不多了,才湊近罐口去看陶罐內的情況。

  石室內的光線全部來自嵌在石壁內的夜明沙,所以亮度很低,這陶罐罐口略細,光線無法照到罐內,吳誌遠隻看到陶罐裏黑漆漆的,用手微微晃動,裏麵好像裝著什麽東西。

  吳誌遠將罐子倒過來,想將裏麵的東西倒出來,可卻從罐口流出一灘散發著惡臭的黑水。那黑水臭不可聞,瞬間,整間石室都充斥著這種令人作嘔的氣味。

  吳誌遠連忙將陶罐放在一邊,強忍住胃裏翻江倒海的感覺,沒有嘔吐出來。這是他生平聞到的最難聞的氣味,比黑降門泡製屍蠱的腐爛屍體更難聞。

  剛才用手晃動陶罐時的感覺很真實,說明這陶罐內絕不隻是這些臭水,而是有一個有實體的東西,很顯然,這個東西無法從略細的罐口倒出。

  吳誌遠凝視陶罐片刻,想起剛才見到陶罐滾落石台但並未落地,而是自行飄起的一幕,會不會是這陶罐內裝著一個有靈性的靈物?

  吳誌遠曾聽擅長中藥的五叔說過,人參千年成精,便有了靈性,會逃脫采參客的捕捉,即使被采參客挖了出來,采參客也會在它的參頭部位係上一根紅繩,防止它再次逃脫。可能這種有了靈性的千年老參移動速度並不快,但如果經過一段時間就會發現,它確實離開了原來的位置,移動了一段很明顯的距離。

  紫虛萍實亦非平凡之物,如果它也有靈性,而恰好就被裝在這陶罐內,剛才自行飄起的那幕場景也就得到解釋了。

  想到這裏,吳誌遠心中難掩興奮,他抓起陶罐,沉聲道:“如果你真的有靈性,希望你能諒解,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救月影。”

  話音一落,他將手中的陶罐重重的摔在了石台上。

  隻聽“啪”的一聲脆響,陶罐頓時變成了碎片,一個肉乎乎的慘白的東西在碎陶片上滾了幾滾,停了下來,比先前更加濃重的惡臭氣味撲麵而來,吳誌遠連忙後退一步,同時伸手掩住了鼻子。

  他定睛一看,不由得駭然心驚,碎陶片上那個肉乎乎的東西,並不是預料中的紫虛萍實,而是一具被水浸泡得早已發脹的屍體,並且是具嬰兒的屍體!

  那嬰兒似乎剛出生不久,四肢和頭顱很小,但因為被水長期浸泡的緣故,全部都已經發脹,臉恰好歪向吳誌遠,發白的眼珠子鼓了出來,顯得死氣沉沉。

  吳誌遠驚愕的看著石台上的死嬰,腦海中再次想起陶罐飄起的那一幕,頓時有些震驚,莫非是這死嬰陰魂不散?

  想到這裏,他拔出桃木劍,警惕的掃視著石室,可石室內並無異常。

  這死嬰被封裝在陶罐內,十分古怪。在某些地方,人死之後會將屍體火化,然後將骨灰放在骨灰壇中,骨灰壇一般也會使用陶罐或者瓷罐,但這具死嬰的屍體卻是整個被裝進了陶罐中,莫非也是一種安葬死嬰的方式?

  這石鍾山山體內的石室被是淹沒在湖水之中,千百年來無人踏足,那這陶罐豈不是已經在這裏存放了很久?存放這些陶罐的人又會是誰?

  吳誌遠的目光落在石台的其他陶罐上。這些陶罐數量不少,約摸有三十幾個,大小不一,大的估計可以放進一個七八歲的孩童,小的隻能放進一隻老鼠。吳誌遠的心底倒吸了一口涼氣,如果這些陶罐裏都存放著死嬰或者其他動物的屍體,那簡直是一種令人發指的行為。

  他不忍去打開其他陶罐,隻想如何處理眼前這具已經發脹的死嬰屍體。入土掩埋是最合適的方法,可是這石室全部都是石頭,掩埋顯然行不通。思忖片刻,吳誌遠脫下了外衣,蓋在了死嬰的屍體上。

  雖然是冬天,但是吳誌遠一直沒有多加衣服,除掉了外衣,他隻剩下一件貼身的單衣,覺得更冷。但身處這種凶險詭異的環境中,與內心的未知恐懼感相比,自身的冷熱已經顯得微不足道。

  吳誌遠想起緊靠石台的石壁上隱約刻有字跡,便站起身來,小心翼翼的跨過幾個陶罐,在石壁前站穩了腳步。

  石壁上的確刻著字,但因為年歲久遠,被湖水侵蝕,加上有少許青苔覆蓋,所以並不清晰。

  吳誌遠用桃木劍刮了刮石壁上的青苔,方才看出上麵的文字是用大篆書寫。吳誌遠對大篆並不算熟悉,隻能認得少量大篆字。所幸的是這石壁上的問題並不難認,他仔細辨別,竟也能看出字的內容。

  隻見上麵豎寫著一句詩,吳誌遠輕輕讀來:“我來醉臥三千年,且喜人世無人識。”

  “三千年?”吳誌遠不由得愕然自語,大篆是西周後期盛行的文字,如果照此算來,距離現在的確已經兩年多年有餘,說是三千年也不為過。

  想到這裏,吳誌遠猛地一震,突然覺得哪裏有點不對勁,他靜心一想,頓時明白過來。

  “三千年,三千年……”吳誌遠口中快速念道,同時大腦急速思索。“我來醉臥三千年,也就是說我已經在這裏睡了三千年了,寫這句詩的時候就是在三千年以後,而大篆盛行是在三千年前的西周。那這句詩是什麽時候寫在石壁上的?”

  吳誌遠的後背頓時泛起一陣涼意,按照詩句的意思和大篆盛行在三年的西周來推算,石壁上這句詩應該寫在現代,或者,近幾年間。

  寫這句詩的人是誰?這個人怎麽可能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三千年而不死,並且還能手腳麻利的在這石壁上刻上字體如此正規的大篆?

  更難以解釋的是,這裏平時都在鄱陽湖水的淹沒中,人怎麽可能在湖水中存活上三千年?難道是當年太平軍中那些沉入湖底但沒死的士兵?

  也不對,太平天國反清起義的時間距今不過百年,而並不是三千年。

  一時間,吳誌遠理不出一點頭緒,他再次看向石壁上的詩句,突然發現這句詩一旁不遠處還有一些文字,似乎也是一句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