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法治與禮治
作者:人生浪費指南      更新:2021-11-04 03:15      字數:2048
  “陛下,實話說,一開始老臣口中之言,並非發自真心。”

  蘇列文露出慚愧神情:“但現在,老臣對陛下可謂是佩服的五體投地。”

  “身為君王,卻比老臣一個臣子更懂得如何治國理政,慚愧,慚愧呐!”

  “誒!”雲帆又是笑著搖了搖頭:“朕身為君王,就更應懂得如何治國理政,不然,又怎能稱得上是明君呢?”

  “陛下聖明!”

  蘇列文感歎,跪伏在地,恭敬行禮。

  “哈哈哈……蘇老快快請起。”

  雲帆朗聲長笑,上前兩步蹲下身親手將蘇列文扶起,這次,蘇列文不再不知所措,剛才的對話,便已經拉進了雙方的距離。

  “陛下,老臣還有一事不明,望陛下能夠解惑。”

  蘇列文語氣中無不透露出對師長般的恭敬,雲帆笑了笑,道:“自是可以,蘇老請講。”

  “陛下既是讓老臣管理法家學院,可老臣是儒家學子,又如何才能夠建設管理呢?”

  “換而言之,陛下究竟想要一個怎樣的法家學院呢?”

  “哦?”雲帆嘴角輕輕上揚,反問道:“那蘇老以為,朕要的是一個怎樣的法家學院?”

  “換而言之,朕看中法家的,是哪點思想?”

  “這個……”

  蘇列文麵露難色,沉思良久後,試探道:“難不成……是法家富國強兵的理論?”

  “不!”雲帆搖頭:“以當下局勢來看,富國強兵的確是重中之重,但如果僅僅為此,那法家還不配讓朕扶持。”

  蘇列文又是皺眉沉思,隨後又試探道:“難不成……是因為法家主張君權至上?”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君王從來都不能放在國之首位。”雲帆搖了搖頭:“一味的加強君權,隻會走向故步自封的死路。”

  “當初,朕為了求得墨家出山,不惜受墨家巨子之侮辱,做出退讓,讓墨家得以麵世。

  可若是按照法家理論,僅憑墨家思想中的‘兼愛’,主張人人平等,那朕當初就應直接將墨家從世上鏟除!”

  “而朕不僅沒有,還將之請入了研究院,而現今墨家學士,已然在為我大銘研究第五代神火銃!”

  “那……這……”蘇列文見自己連猜兩次仍是不對,輕歎口氣,鄭重拱手問道。

  “那陛下真正看中法家的,究竟是哪條思想?”

  “以法治國!”雲帆淡淡開口,蘇列文眉頭微皺,因為法治與禮治向來對立。

  像晝朝便是禮治,並有大晝禮律一說。

  各個諸侯國拱衛晝皇,而諸侯國又分公侯伯子男,男之下還有士族階層,士之下還有民,甚至在有的諸侯國民之下還有奴隸。

  在晝朝這種等級森嚴的製度下,男爵見到子爵便要行禮,民見了士也要行禮,以此類推。

  而銘朝,則處於禮治與法治共存的狀態。

  禮治的本質是維護貴族等級秩序的一整套社會規範和道德規範,包括社會製度、社會、家庭倫理道德規範、儀式等等。

  也就是說要求統治階級和人民都要各安名位,遵守禮製。

  這本就是一種很理想的狀態,因為世界上總會有惡人,有惡,自然也就需要懲罰。

  於是,大銘律法隨之誕生,但在儒家盛行的大環境下,大銘律法在各地縣令甚至當朝皇帝判案時,都隻是起到參考作用。

  因此準確來說,大銘也是禮治。

  至於蘇列文這名老儒為何聽到“法治”二字會皺眉……事實也很簡單。

  在銘、頌二朝之前,不是沒有王朝帝國實行過法治。

  但屆時法治的概念也隻是剛剛成型,因此凡是實行法治的王朝,人民皆是苦不堪言,後世更被按上了“嚴苛暴政”的帽子,並最終二世而亡。

  而究其原因,便是實行法治的王朝,對法治的界限極為模糊。

  打個比方,某個農民隻是偷了一串肉幹,便就要殺頭,這放誰也不會答應。

  再或者,某個人私藏盔甲,但要將整個村連坐處死,這更是極為不合理。

  歸根到底,還是法治不完善,因此世人,尤其是儒家學士,便一概認為,法治便是暴政。

  而再反觀禮治,主張以禮治國,以仁治國,形態較為溫和,支持的人自然也就更多。

  “原來如此!”

  蘇列文聽完雲帆對法治、禮治的解答,頓如醍醐灌頂,對雲帆的佩服與敬畏,又加重了三分。

  蘇列文小心猜測:“那……陛下的意思難道是……為了重修法典?”

  雲帆輕笑點頭:“善!”

  蘇列文麵露些許疑惑:“可陛下,微臣以為,若僅僅為了重修法典,冷尚書一人便足以,為此便扶持法家……”

  “蘇老,你可能忽略了一個問題。”

  雲帆端起茶杯,潤了潤幹澀的喉嚨:“天下人可都並非像蘇老你一樣知道變通,大多學子,還都隻是故步自封。”

  “法家如何?一樣死認法治,從未想過與儒家的禮治相結合。”

  “法家講的是霸道,儒家講的是王道,假設按照道家所講,那便就是一陰一陽。”

  “所謂隻有陰陽調和,一個人,一個事物乃至一個國家才能夠長存。”

  “所以說,隻有將霸道與王道相結合,才是最適合一個國家的治理方式。”

  “而這,也就是朕所一直在主張的外儒內法。”

  “外儒內法?”

  蘇列文第一次聽說這個新鮮詞匯,在九州,儒法不兩立是公認的,還從未有學士能夠如此大膽的提出這種思想。

  實際上,在九州,不止是儒家和法家,任何一個思想都是在故步自封。

  但凡掌握些技術或新的思想,便隻會傳承給自家子弟,絕不外傳。

  不然,也就不會有“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說法了。

  但這也並無道理,畢竟“教會徒弟餓死師傅”,隻不過很多先進技術,因此悄無聲息的消逝在了曆史長河。

  而想要打破這種局麵,在雲帆看來就隻有一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