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相距很近的兩個地方口音卻不同
作者:鬱平      更新:2021-10-28 06:20      字數:1776
  2020年7月22日。上次群裏有人請大樹老師介紹孫子和《孫子兵法》,老師抱歉,因為高考、中考前後事兒多一些,請再寬限幾天。這不,大樹老師剛有了一點閑暇,劉群主就把他最近感到困惑的問題拋了出來,也不管什麽孫子和兵法的事了,請老師以後再講。

  劉群主的問題是:曆史過去幾千年,姑蘇一帶,尤其浙江甚至江西,一個縣和另一個縣口音都不同,甚至聽不懂,據說都是因為戰國時代的各個小國原因,大惑,曆史幾千年,怎麽仍然會如此。

  他這個問題的提出,我也極感興趣。我老家是山西,父母都是從山西老家遷徙到北京的,我媽很快就學會了普通話,我爸至死都是一口鄉音。幸虧我從小就聽他說話,沒覺得有什麽問題,而很多人都說我爸說話口音太重,不好懂。老家有客人到我家來的時候,我媽村裏人說的話和我爸村裏人說的話,使用的口音和方言相去甚遠,同是山西話,我甚至全都聽不懂。我問過我爸,你老家的人和我媽老家的人說的話,口音怎麽一點都不一樣呢?我爸說山西人說話最雜了,你媽的老家是晉南,我的老家是晉東南,相隔十裏口音都不一樣,更別提相隔好幾百裏了。

  那麽方言是怎麽形成的呢?這是語言學家的事,與我們實在沒啥關係,我們的事就是能聽懂來自祖國各地的同胞們所使用的地方口音,就阿彌陀佛了。事實上大部分方言我們根本聽不懂。今天劉群主提出的這個問題,還真滿足了大家的求知欲,也就是好奇心。

  群裏有人說這個除了人口遷徙流變,恐怕要涉及語言學啊,好難啊!因為難所以困惑;還有人說這恐怕是因為農耕文化,自給自足,老死不相往來的原因吧。這個理由倒是說的通。

  到底怎麽回事,且聽大樹老師道來:

  群主出的這個題目的確很難啊,涉及到方言史,我覺得也就是幾個原因,一個就是地形的原因。那年我到冀中弄五一掃蕩史料的時候,滹沱河北和河南的人口音就不一樣。日本人是聽不出來,但漢奸一聽就聽得出來。

  第二個原因,就是人口遷徙。我到雲南參加建水一中100周年的活動,一中的總支書記介紹,建水的方言跟雲南別的地方完全不一樣,跟浙江那邊倒有點像,原因呢,就是在南宋末年,為了躲避戰亂,人們從浙江那邊跑到雲南去了。

  大家都知道,戰亂的時候,北方很多家族都是一族一族遷到長江以南,一個家族幾百上千人,有的就是聚族而住,可能有兩萬人,三萬人住在一塊兒,他們跟當地人不來往,也不通婚,那麽口音肯定就不一樣。

  人口的遷移,從一個地方到了另外一個地方,就固定在那兒不動了,這是一種遷移。還有一種就是人口流動,我在湖南待了很多年,常德這個地方的口音跟湖南話不一樣,倒是跟四川話有點像。為什麽呢,就是因為沿著長江很多人做生意,沿著長江過來就把口音帶偏了,就跟那邊像。

  最後一個有曆史的原因,比如說河南省的信陽,是靠湖北的一個地級市,那個地方從口音到飲食都跟湖北很像,跟河南不像,為什麽,因為在曆史上它是楚國的地盤,信陽人吃大米,河南人吃麵。

  古代人口流動比今天當然差多了,所以方言保留的時間長。而現在方言消失的速度非常快,原來全國有幾千種方言,進入到近代以後的這麽一二百年,可能一大半兒都已經消失了。

  方言裏麵有很多現在說不清楚的現象,有一本書就是有人用廣東方言來注釋,廣東方言裏麵還保留了一些中原韻。另外西藏人的名字才旦卓瑪跟日本人的名字山口百惠,有人就說西藏這個民族的語言跟日語不知道有什麽淵源。

  方言裏麵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民族性,比如說日本人占了東北14年,占了中國內地很多地方兒8年,那麽就有了所謂的協和語,就是一半兒中文一半兒日語。日本人才占了中國8年,什麽八格牙路什麽密西密西,中國人都懂了。

  還有就是少數民族的語言進入到漢語係統,就成為了漢語的詞匯。

  方言裏麵還有雅俗文化的變遷,比如說河北饒陽,當地老人就跟我說八路的武器,是二操子貨,就是破爛貨的意思。二操子是什麽意思呢?當地人給我解釋,我才知道這是個粗俗的表達。就是女人被用過了,離婚了,或者是人家用過的女人,就叫二操子的女人。八路的槍都是繳獲的,就是人家用過的唄。

  大樹老師講得太好了,從方言形成的地理、曆史、環境、風俗多個角度,引導我們去理解方言的變遷,他隻是信口而聊,一點都沒有準備,可見老師有多淵博。

  今天對聯的題麵視頻是:彈著琴弦,騎著駿馬,揮著馬鞭,馳騁草原。

  每日一聯:上聯:縱馬河山,一弦一思念;

  我對的下聯:揮鞭牧場,百裏百夢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