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人口大遷徙帶來的糧食危機
作者:拉拉袖      更新:2021-12-20 21:59      字數:2908
  自古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出現這種情況首先來自安徽,從1650年起,從長江對岸無為鎮渡江進入黎城控製的江南省,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口進入,隨後的幾年中,江蘇的來安、揚州地區渡江者越來越多,江南就像一塊磁石一樣,吸引著大批的清占區的百姓,原本此時人口已經很少了,剩下的一大半全吸引到了江南,清占區更加荒無人煙。

  在清占區因為連年的兵災加上饑荒、瘟疫、明軍的殺良冒功、清軍的屠殺、農民軍的屠殺以及各地草寇的屠殺,基本社會結構已經崩塌。

  而江南地區商業的繁榮需要大批的人手,加劇了大批流民的流入。

  同樣在發生的事,河南、山東、陝西、河北大批大批的流民往山西匯集,隻要進入黎城政權管轄範圍,就會有房住、有工做、有飯吃、有衣穿成了這片大地上人人向往之地。

  目前擺在黎城麵前的就是糧食問題,雖然黎城種植推廣了高產糧,玉米、土豆、紅薯,可是這些糧食說穿了就是保個饑荒,人吃的還是以稻米、小麥為主食,好在江南出產的稻米,足夠養活現有人口,可是問題來了,北邊的順治朝廷感到了糧食危機,因為江蘇、安徽、山東大批流民的外逃,人口稀疏造成了土地荒蕪嚴重,有地沒人耕種,卻養了許多的官員軍隊,在福建、廣東、湖南、湖北、四川、廣西的軍隊能自籌自給,而北方的清軍卻無法養活自己,清廷空有山東、河南、江蘇這些產糧之地而產不出多少糧食。

  順治無奈之下,指派大臣湖廣總督羅錦繡去南京商談進貢漕糧事宜,可把在南京的張天樂氣樂了,這個順治還真當黎城政權是在他的轄製之下。

  湖廣總督羅錦繡來到南京後就拔不動腳了,這一行人員看到的是什麽,有別異這個時代的城市麵貌外,處處生機盎然,工廠林立,這種大馬路,大房子,大格局。

  形成強烈反差的清占區卻是饑荒遍野,人丁稀少,一片荒涼,這是一種什麽樣的感覺。

  而張天樂一見麵說的話是:“從1646年起,我們就要求不要嗜殺、不要嗜殺,你們那怕能聽進去半句,也不會現在之模樣,看看你們在四川頒布的狗屁法令吧。”

  羅錦繡從沒聽過這頓奚落,臉色一陣白、一陣紅作不得聲。

  張天樂又道:“要糧食可以,看在同是華夏一脈,讓順治拿銀錢來換,什麽進貢漕糧事宜,還當自己是根蔥了。”

  這可讓羅錦繡下不了台,花白胡須氣的抖動不已,可是也沒什麽辦法,“好你個南京啊,不服朝廷轄製,不順應天理,本督這就上折子,參爾等死罪!”

  不想,張天樂陰陽怪氣回道:“狗屁死罪,我們不上門問罪已夠耐心了。”

  這一下火上澆油啊,雙方雞同鴨講,鬧了個不歡而散,羅錦繡連夜上折子,大罵黎城小人行徑,不服王道,霸道無理,第二天就回程了,不想在半途一命嗚呼,死了。

  消息傳到清廷朝堂上,連同羅錦繡的折子,看得出來順治麵無表情,這是他親政以來,清算了多爾袞穩定內部後,第一次跟黎城打交道,不想得到的結果很有挫敗感,新上任弘文院大學士馮銓道:“黎城不服皇化不是現在,而在我朝未入主前就已主張反封建、反帝製,隨後,強占山西半壁,又搶奪江南半壁,長此下去實乃朝廷後患,這些年來雖對外溫和,跟朝廷商貿密切,惟知嗜利是圖,罔顧大義,搶占人丁不足齒於人類,傾覆明之社稷,後侵犯我朝法度。然羅錦繡人老昏聵,對黎城不知方法,才有其結果,觀之此折一家之言,望皇上另擇人選前往南京。”

  順治眼望索尼,卻見索尼這隻當沒見,像發呆狀,又眼望鼇拜,蘇克薩哈,跟遏必隆等人,全一樣隻當沒事狀,最後順治把眼光落在了吏部侍郎金之俊身上。順治二年時金之俊曾上疏,“因為京師的米價過高,如今大軍已經直取江南,應馬上設置漕運總督及巡漕禦史前去赴任。南京已經安定下來了,應該恢複原來的漕運事業了。”清廷下詔迅速商議。於是金之俊又上疏言明漕政八事,並將奏疏下放給各部。不久被調任為吏部侍郎。

  金之俊一看這苗頭,隻能硬著頭皮道:“現不比昔日,江南半省已不屬我朝管製,目前漕運隻限於揚州止,蘇鬆之糧調撥不動,此前漕運孫文奎、後任蔡士英派人前往交涉,都被駁回。”

  黎城政權對清廷來說已到了如鯁在喉之狀,比之南邊的殘明威脅更大了,看上去黎城政權不爭不搶,表麵上安穩,其實這種演變是很可怕的,最後搶奪的還是被清廷認為是奴才的百姓,得民心者,得天下。

  道理誰都懂,今日又是大比,前來朝會的滿朝文武都知道其中道理,可是又之奈何,沒人能懂三百年後是什麽樣子。

  順治草草宣布散朝,隨後留下索尼、蘇克薩哈、馮銓、劉正宗四人,在三希堂西暖房議事,有些話不能在朝堂說,那麽散朝後找個地方跟皇帝私下說,許多的大事就這樣幾個人定下了,所以說能得到皇帝私下留住,相當於自己進入了國家決策層,這是無上之榮光。

  首先蘇克薩哈道:“皇上,西南之事罷兵吧,據臣得悉,那人以逃進緬甸,不足慮,用少量兵員守住邊界,其餘可解散還田,由吳三桂鎮守,眼前到不是黎城會怎麽樣,是擔心福建那位鬧事啊。”

  蘇克薩哈知道見好就收,欺軟怕硬,意思是朝廷派了三撥招安史,想按撫鄭成功不成,那就用硬的,把對付南明的兵馬調往福建,這樣做也可震懾黎城,而要對黎城反目用兵,實在是兵力不濟,得不償失,還有一個最大的障礙就是無從下口,山西黎城、江南半壁跟周圍清占區融合的實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拿大名府來說,說是要攻打黎城,怕無人響應。可是一旦開戰,光一個大名府每年上繳的歲銀就是百萬兩之巨,到時這樣一筆錢可就沒了。還有江南的揚州府更巨。

  目前清廷的全年稅收全是跟黎城相近的地方維係著,雙方反目開戰,那麽這場戰爭首先進行不下去的就是清廷了,還有在這個朝廷中,有多少的員官跟這些地方上有牽連,一旦跟黎城對立起來,又有多少的官員會出力配合,這些全是未知。

  蘇克薩哈一上來就是拿鄭成功開刀,說是震懾黎城,其實是避實就輕。現在清廷上下被黎城打怕了,別說是那些投降過去的明將,連八旗軍鞏阿岱、覺羅富森、圖賴全被黎城打死了,連屁也不放一個,所以尚可喜霸著廣州死也不動了。吳三桂和李國翰一起率軍入川,說是攻打張獻忠餘部,死也不去山西。另一位耿繼茂同靖南將軍喀喀木、豐順總兵吳六奇正在進剿李定國,是勝是敗尚未知。而洪承疇委以重任,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五省,總督軍務兼理糧餉,已是焦頭爛額。

  清廷此時的防務早就收縮,八旗精銳不下南方了,讓洪承疇去經略南方五省,全是起用原明朝舊臣。

  在清廷看來,萬一南方糜爛,大不了守武漢,江南半壁有黎城軍擋著,如西南四川失守,想要進擊河南、河北也要經過黎城轄區,隻要不跟黎城反目,把戰火引往江南,就有希望保住朝廷正朔。這也是洪承疇在經略五省前跟順治攤牌所說的話,如果消滅不了南明朝,那麽黎城肯定也會去消滅它。當初讓出南京時就已經考量到這一步。

  馮銓拜道:“皇上,目前最要緊是錢糧,前日朝會大學士範文程等奏言,各直省錢糧,每年缺額四百餘萬,賦虧餉絀,急宜籌劃,已到了危急關頭,要不去黎城協商糧食為好,臣以為可把太原劃歸黎城管轄作為交換,太原早就不在我朝控製之下,給個名份做個交換未償是個好辦法。”

  劉正宗上前一步道:“臣附議。”

  蘇克薩哈深思狀,索尼道:“臣以為跟黎城聯姻,封其爵位,聽說黎城是一個團夥,就是梁山好漢差不多,以往朝廷封爵隻是幾位,可他們人眾五十有餘,所以還是聯姻最妥當,隻要其中有幾位願意,就能把黎城安撫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