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李定國把孔有德逼的自焚
作者:拉拉袖      更新:2021-12-20 21:59      字數:3460
  在孔有德占領了整個廣西以後,李定國的大軍一路奔襲而來,勢不可擋,孔有德的部署被李定國軍全線擊潰,大軍直奔桂林而來,孔有德隻能親自上前線指揮應對。

  在興安縣嚴關處,李定國用大象陣擊敗了孔有德的大軍,觸不及防之下,在兩軍對陣時,放出大象是什麽概念,而李定國的大象軍用的是受過訓練的戰象,在象牙上綁有長刀,象頭上裝有鐵甲,象身上用藤條結有籃子,內有象兵,手拿長茅及弓箭,三頭大象為一組,猛衝敵陣,刮著倒、碰著傷,如入無人之境,被活活踩死無數。

  孔有德失去了最後一道屏障,壓根就不知該如何自處。這個時候李定國的大軍已經包圍了整個桂林城,孔有德的腦袋甚至被射中了一箭。

  這個時候的孔有德知道,活下去是沒什麽希望了,回想起這一路走來,他手裏沾滿了漢人的鮮血。在他投降滿清以後,他就沒得選了,因為他隻能硬著頭皮往前走。隻有不斷往前,才能看到希望。所以他選擇為滿清立功,他的功勞越大,他投降以後的地位就會越高。所以他會後悔嗎?他絕對不會後悔。看看袁崇煥的下場就知道,就算你為大明朝賣命,那大明朝又能怎麽對待你呢?

  孔有德雖然在桂林戰死了,但是他是不會後悔,他用行動告訴滿清,自己投降了就要一直為滿清建功立業,直到最後一刻。

  孔有德死後,他的女兒孔四貞倒是僥幸活了下來,成為了孝莊太後的義女,後來更是跟丈夫一起,享有了廣西地區的食邑,算是滿清政府對孔有德的補償吧。

  他知道包括自己在內,所有跟他相關的親人,都會慘遭李定國大軍的報複蹂躪。

  男的老弱全部殺光,留下年輕女子充入軍妓,孔有德越想越覺後怕,這個時候,他學習崇禎皇帝,將自己的家人全部殺光,隨後朝著滿清朝廷的方向拜了拜,放了一把火自焚了。

  至此,南明朝目前全靠大西軍支撐,大西軍又分為三部,秦王孫可望,晉王李定國,蜀王劉文秀,那麽咱們透過曆史迷霧,來看一下真實的南明朝,後世把孫可望定為投降派,把李定國定為抗清英雄,拋開這些後世的定位,就目前來說,如果沒有孫可望,南明朝可能就此滅亡了,正是有了孫可望,南明還有一口氣在,所以說孫可望對南明的貢獻還是巨大的。

  孫可望靠義軍本色,大膽改變傳統,以官四民六為標準,從沐家和土司等權貴手中集中土地重新分配。願意獻出一些土地擁戴的土司並不少,但也有敵視的土司和沐家是被奪取對象,這正和大西軍在四川對付富戶是一樣的做法。雲貴地區部族眾多,千百年來等級森嚴。大西軍打破局麵,讓眾多百姓獲得土地,軍隊也因此方式自有土地耕種,基本實現不擾民的情況。

  所以,大西軍在雲貴與四川情況有不同,受各族百姓較多歡迎,許多民眾都踴躍加入,不少土司也跟隨大西軍作戰到最後。這同樣是沐天波和麗江木氏土司等權貴怨恨孫可望的根本原因,秦王主事幾年為穩定民間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曆史往往是後人記載的,而記載曆史的人,就是哪些大戶富戶人家出身為官的人,孫可望的這些做法當然得罪了許多這些人,所以後世極盡抹黑,誇大其事,把孫可望描寫成為一個投降派,反複小人等,難道真是這樣嗎?

  孫可望入昆明發布“招撫百姓回家務業,不足者借給牛種”的複業令,興修滇池、澄江等水利。以雲南、貴州這等偏遠省份,供養二十萬左右兵力,簡直是奇跡。吳三桂入雲南前夕,大西軍還“錢糧如山”。

  之前“一年土產財賦,足供養兵之需”的說法,遠在湖南、江南的清軍官吏都曾聽聞。清方雲貴總督趙廷臣坦承,雲南地方荒蕪開始於順治十六年春夏,正是朱由榔等向緬甸轉移的時候。

  若客觀回顧孫可望入雲南十年,在寶慶之戰前的所作所為,先滅沙定洲、平川中諸鎮,經略雲南,奉迎永曆,又策劃收複湖廣,論功勳之盛,根本無人可比。即便李晉王確實取得十分出色的戰績,綜合來說畢竟也沒法與他相比。所以,孫可望與李定國的矛盾,純粹是各自視野狹隘的意氣之爭。

  要說南明朝的覆滅,不是清軍趕盡殺絕,而是自己打敗了自己,最後被自己逼上絕路。

  最來說一下劉文秀,十分擔憂孫可望在後麵可能隨時會趁機消滅他和李定國。你防著我,我看著你,這種內耗已經注定了日後的結局。

  為了挽救孫可望,朝廷派出白文選和張虎為使者攜帶璽書前往貴陽進行勸說,這份璽書算得上用心良苦。怕刺激到孫可望,裏麵對他謀逆的行為隻字未提,隻用“失人臣禮”四個字一筆帶過。相反為了示好,對孫可望的部下加官進爵,希望他們能幡然醒悟,消除前嫌。

  朝廷是為了挽救,讓孫可望幡然醒悟,而不是安撫,就是說你老孫啊,大家都知道你做了錯事,不過大家希望你能改過自新。

  孫可望看著這個朝廷本身就很厭惡,吃著我的飯,吃完一抹嘴道:“你看,不應該興修水利,不應該把土地分給百姓種糧,這都是你的錯,可是我們不計較。”

  正是這樣,矛盾越發變大了,讓孫可望有了自立的想法。

  這也是每每到了關鍵階段,孫可望常會做出不利於時局的舉動出來。

  孫可望本來製定了一個宏大計劃,希望與福建的鄭家等取得聯係。但劉文秀作為先鋒失利,且損兵折將,導致計劃功敗垂成。可如此敗局是劉文秀的責任嗎?顯然不全是,根源在於李定國和劉文秀對孫可望是否還能真誠共事發生嚴重猜疑。

  劉文秀把自保和保護李定國視為行動主要任務。孫可望覺得李定國影響劉文秀不聽指揮,偷偷搞小動作接走朱由榔,於是產生激化,孫秦王自然認為李晉王要自立門戶,所以要趕快趁機吞掉他。

  出於維護大西軍的大義,劉文秀領一支人馬回去幫李定國阻止孫可望,劉文秀更寫血書交給孫可望進行勸諫,足見劉文秀所為情非得已,義氣深重。可事以願違,孫可望已經拿不下臉再與他們站在一起,選擇出走投靠清軍。

  古人盡管有結盟的概念,但從沐天波、楊畏知包括朱由榔等人,沒有什麽結盟大西軍的意思,完全是迫於形勢忍氣吞聲。可心理還是朝廷招撫義軍的感覺,所以暗中才給孫可望下套,孫李的分歧固然有自身一麵,明方官吏反複施加的影響還是有一定煽風點火的關係。

  隨著孫可望的投清,還留下了三萬將士不願投清,歸投了劉文秀麾下。如果此事到此結束,萬眾一心抗清,一致對外,明末小朝廷還是有一番作為的,可是結果又是新的一輪窩裏鬥開始了。

  晉王李定國後期主事,劉文秀本來感到一番振作的希望,趁機進言讓朱由榔北上貴陽。因大西軍連番失利,引發內部問題,把皇帝向前推,對為收複四川,鼓舞人心士氣大有積極意義,日後進一步入成都,鞏固西南三省局麵,再作北伐謀劃。這一番重新規劃,連窩囊多年的朱由榔都十分興奮,願意采納這一方案。

  居然李晉王的視野會否定這一建議:“李定國請盡撤川楚守邊各鎮將回雲南。遂罷幸黔之議”。後人基本認為是李定國知曉朱由榔性格柔弱,希望他遠離戰事。可實際恐怕是希望把朱由榔留在自己掌握,不願意朱由榔以此機會逐漸成為劉文秀的附庸。

  更要命的是,李定國還幹擾劉文秀收複四川。大臣金簡上疏提醒:

  “內患雖除,外憂方棘,伺我者方雁行頓刃,待兩虎之一斃一傷以奮其勇;而我酣歌於漏舟,熟睡於積薪之上,能旦夕否乎?二王老於兵事者也,胡亦泄泄如是。”

  劉文秀對李定國變得狹隘的危險有清醒估計,他無法阻止李個人變化,為了自己和大局就注意團結孫可望的部下兵將。他的豁達大度收效非常明顯,願意歸附他的秦王舊部多達三萬餘人。包括大將馮雙禮,甚至艾能奇之子艾承業,後來都與劉文秀關係更好,與李定國疏遠。

  如白文選等大將當初不願同室操戈選擇罷手,足見大批將士在關鍵時刻都懂得利害。可李定國對孫氏舊部心存芥蒂,“以收獲孫可望之兵名曰秦兵,滇省舊兵名日晉兵”,“由是孫可望之兵心懶矣”。

  既然李晉王意圖排擠,劉文秀就建議把所謂“秦兵”三萬多人收編,然後派遣去鞏固邊疆,將士們都欣然效命,願前往四川作戰。李定國居然對劉文秀團結將士,試圖巧妙化解分歧而感不滿,強行召回劉文秀中止收複四川行動,令這位僅存的兄弟十分悲痛心寒,次年就含恨而終(永曆十二,順治十五年,1658)。

  臨死前,劉文秀還大公無私把自己的窖藏捐出,建議疏通夔東十三家眾義軍和招募軍士,一直為收複四川而費心謀劃,更進一步激勵李定國北上陝西,進發洛陽,希望他輔助朱由榔成就大事。

  失去劉文秀,更加注定李定國獨木難支,造成實力大大削弱。之後順治十六年,清軍吳三桂大舉入雲南,明方根基搖搖欲墜,朱由榔開始轉移,都知道不到兩年就玩完。

  實際李定國去除孫可望的許多措施,例如營莊法等,也表明晉王治理地方並不如秦王有遠見,隻是一個忠於明方的順臣而已。

  明朝最大的弊端就是政軍不分,李定國打仗還行,可是要他去經營政經就不行了,漏洞百出,能力遠不及孫可望可比。

  感謝:書友U8sdAqhn4 、書友8358ePm7T 、書友U8sdAqhn4 、火狐狸1976 、紅菱兒42577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