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 南明小朝廷
作者:拉拉袖      更新:2021-12-20 21:58      字數:3196
  這些全部要準備的,好在這些東西還能湊出來,原本張家在舉辦婚禮時倉惶逃出城去的,雖然農民軍破城後搶光了所有,像一些家什、瓶瓶罐罐、座椅板凳這些還留著,搶去的是一些細軟,牲口、糧食,所以結婚需要的東西還能湊,沒有的就去采買,嚴亮又不缺錢,反正也攔不住了,主動拿出這幾年來的積蓄,全是黎城發行的人民幣,這可是硬通貨。

  等到了第二天,準備的差不多了,此時薑楚也趕到了,明顯來的人太多,住不下了,嚴亮就跟白守恩提出來,隻留下一男一女兩個幫傭,餘下的婚禮過後,帶回去吧,這可難辦了,白守恩苦著臉,看著這個院子,估算不足啊。

  王氏又穿上嫁衣了,此時的心境真是百感交集,在王氏看來,跟嚴亮的婚禮隻要舉辦個簡單的儀式就可以了,不希望大操大辦,雖然還是黃花大閨女,畢竟自己是二婚,過份的操辦會引起街坊鄰居的閑言碎語,古時最怕的就是周圍人的不認同,對名聲的敗壞,剛經曆了一次牢獄,好不容易自己的名聲得到了反正,盡量避免不必要的麻煩,這一點跟嚴亮的想法差不多,按嚴亮的套路,就是不知不覺把這事辦了,成個家,不想太張揚,可是目前在白守恩的又一番騷操作下,成為了不可能。

  好在陽城在山窩窩裏,周邊沒有什麽縣府城鎮,成片的黃土高坡,溝壑縱橫,要不然非得全部招來。

  關於白守恩提出要在陽城為嚴亮建造府邸,被嚴亮製止了,嚴亮的打算等陽城的工業建設初步完成後,就帶王氏回轉到黎城搞科研,所以不想插手地方事務,這樣一來,隻能在現有的住處擴建幾處房舍,古時的建築占地非常大,以前的張家也是官宦人家,所以在院內,想建幾間屋是沒問題的,白守恩熱衷於建房是有目的,為了容下更多帶來的那些幫傭丫鬟之類,也好為下屬們有個交待,按嚴亮留下一男一女的話,回去就沒法交待了,還有一起前來的幾多下屬全有親戚子女在列,經過一番商討後,決定改造一下這個院子。

  現在建房比起以前可要省工省力的多,按黎城的規製建,全是二層樓房,窗戶樓板全是預製好的,隻要有磚瓦水泥就成,不需要裝飾一些雕梁畫棟。

  就這樣白守恩跟薑楚坐鎮,陳力庭跑腿,晉城來的一批官員招呼人手,一場“轟轟烈烈”的婚禮加建房運動開始了。

  1654年永曆八年、順治十一年,對於南明小朝廷來說。已到了無兵可用的境況,團結在永曆帝周圍的各路大臣加上家屬等,還有三千多人,目前兵力是原農民軍張獻忠的兒子孫可望、李定國這二支部隊還有點戰鬥力,可是朝廷內部還有人不把這些農民軍當成真正的明軍看待,這就讓孫可望想另立的念頭,這個念頭一旦形成,就揮之不去了,可惜目前占領的地方太少、太窮了,所以就學曹操,利用永曆帝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想法,孫可望打著永曆帝的旗號,對各地的義軍發號施令,根本不經過朱由榔的同意。他的做法,自然逐漸遭到了南明政權內部的反感。

  在這種情況下,永曆帝也不甘心任人擺布,他開始找自己信賴的大臣商量,於是,召見大學士吳貞毓等十八名大臣商量。 這樣對付孫可望的野心。

  吳貞毓對孫可望的所作所為也是洞若觀火,他手中沒兵沒權,但他提出了一個建議:孫可望現在手中有兵,我們也隻能找手中有兵的人來對付他,不如找李定國吧。

  這也是病急亂投醫,李定國和孫可望同為張獻忠的義子,從小一起長大,曾經並肩戰鬥過很多年。其實吳貞毓早就察覺孫可望跟李定國之間的矛盾,大西軍入雲南後,與明軍的融合並不順暢,由本來的民間義軍改換身份逐漸變成明軍,大西軍的內部反而產生諸多矛盾。尤其老大孫可望與老二李定國之間愈演愈烈。

  按孫可望的設想,自己掌握住朝廷,讓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三兄弟都擁戴他,聽他指揮打仗來鞏固地盤。

  其實,孫可望內心不情願扶持明朝這個小朝廷的,不太願意披上官軍的頭銜,自己有兵有將,要跟張獻忠一樣建立自己的政權。而李定國的想法是聯明抗清,因為李定國看得比大哥孫可望更長遠,目前的態勢清軍的實力太強大,單靠大西軍這點實力很難抗衡,不依靠南明朝廷難有作為,這樣就造成了內部爭論,發展到後然的對立,分成了兩派。

  真正形成對立的是永曆帝召見大學士吳貞毓等十八名大臣後開始爆發,於是,南明版的“衣帶詔事件”發生了。。

  孫可望得知消息,大怒。他先是將吳貞毓帶來問話,威脅拷打吳貞毓說出同黨。吳貞毓堅持不肯說,但馬吉祥仍然將永曆帝麵見的十八位大臣的名單交給了孫可望。孫可望一一將人逮捕問詢,但是所有十八位大臣,無論如何拷打,再也沒有牽扯到其他人員。而且,他們為了保護永曆帝,怕孫可望反了,堅稱皇帝對此並不知情。最後,盛怒之下,命人將十八大臣殘酷殺了。

  從這裏就可以看出,孫可望在南明朝廷的地位有點跟三國時期的董卓類似。在這其間李定國念著孫可望是大哥的身份,多有勸解,“肇慶已有君,永曆其年號也,不度德量力,妄自尊大,其欲自取滅亡乎?”(見《明末滇南紀略》)。

  南明朝史料的曖昧複雜實在太多 ,孫可望為鞏固自身地位,每每在一片大好的行動中也製造摩擦,貌似他實際在大局中很有些拖後腿的嫌疑,這就讓人想不通的地方。

  如:艾能奇死於途中後,馮雙禮作為孫可望部下接手其人馬,與李定國多番配合,像出擊湖南沅州活捉清將鄭一統、知州柴宮桂。合攻取靖州(今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屬於湖南懷化市),一直到收複長沙,同時劉文秀經營收取四川,挫敗吳三桂也初見成效,前期大西軍事業確實看到南方逐步恢複的希望。

  在這麽一個大好形勢下,孫可望就出來作妖了,獲得王爵,跟著擅自改雲南為“雲興省”,鑄銅幣興朝通寶,眼中已經沒有君上和禮法的自作主張,其實楊畏知早看清孫可望本質仍舊是一個民間草莽,對轉變身份成官軍將領則一種僭越,甚至可以是“罪名”;同樣,就算是義軍,鼓動孫可望成為高於其他兄弟的“王”,也因不斷釋放孫可望野心,壓製其他人,逐漸使其和老二李晉王、老三劉蜀王的矛盾變得突出。這一招實在是太過厲害。 孫可望,哦不,現在改成孫秦王見幾番大事都順利獲得認可,索性就把朱由榔從南寧接到安龍,答應每年提供“銀八千兩,米百石”,名為安置,實則幽禁(見《南疆逸史》)。

  在這裏就不得不說道一個人物孔有德,孔有德是明末繞不開的一個人,提到孔有德,那就不得不提一下他的老上級毛文龍。這位仁兄可謂是明末風雲人物,在他的治理下,小小的皮島,居然成為了後世爭論不休的焦點。

  袁崇煥覺得皮島上的毛文龍,每年吃空餉嚴重,又不幹實事。所以袁崇煥到了皮島以後,不經過崇禎皇帝的允許,就擅自把毛文龍給殺掉了。這可不是一件小事,毛文龍是皮島主將,他的死極有可能動搖軍心。皮島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因為是孤懸海外的一座小島,所以這裏非常不利於明朝的統治。就算是毛文龍在的時候,其實也不怎麽聽從明朝的命令,更不要說現在大帥被斬殺以後了。果不其然,以孔有德為首的將領,在毛文龍死後,主動發起了兵變。

  孔有德在內的三順王,早在毛文龍活著的時候,就已經跟滿清政府有過很多接觸,這次的投降也隻是順水推舟的事情罷了。

  皇太極那叫一個興奮啊,孔有德非常熟悉朝鮮局勢,又帶來了大批的匠人和紅夷大炮,所以受到的待遇非常高,甚至在不久之後被封王,這件事使得皇太極得到了很大的靈感,滿清的天下,為什麽非要女真人去打呢?漢人也完全可以幫著女真人打天下啊!隻要給他們足夠的爵位和利益,這幫人還不拚了命幫你幹?

  孔有德至此就更加賣力了,他幫助滿清,不斷壓縮南明永曆政權的地盤,奪取了湖南大部分地區,正要往廣西進發的時候,卻遭遇了人生宿敵。 首先對孔有德產生威脅的是翟式耜,桂林一戰孔有德幾乎是吃了第一次敗仗,敗給了名不經傳的翟式耜。

  不過他沒有氣餒,而是選擇跟翟式耜打持久戰,最終攻破桂林,進駐靖江王府。靖江王和翟式耜都被孔有德給處死。這個時候的孔有德已經被滿清封為定南王,地位不在吳三桂之下,不出意外,整個廣西將會成為他的封地,他當然要在廣西瘋狂打擊南明軍隊。

  至此孔有德準備好經營起廣西的地盤了,把廣西當成自己的屬地。但是這個時候,孔有德終於遇到了一生最大的對手,那就是晉王李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