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孫國濤的煩心事(上)
作者:拉拉袖      更新:2021-12-20 21:58      字數:3172
  大家都知道《三國誌》中的大喬、小喬二位美女哦,大喬嫁給了孫策,小喬嫁給周瑜的故事,可是我要說,大喬、小喬是戰利品,強行被孫策、周瑜一人一個納為妾室的,大家肯定不信,所以,有必要說說流傳後世,大喬小喬所產生許多不靠譜的幾多疑點。

  “話說東吳小霸王孫策在攻取了皖城後,因為仰慕喬公兩女,特地叫上自己的好友周瑜一同前去拜訪。這次的行動一開始目標很明確啊,就是要把兩個美女娶到手。當時孫策名震天下,周瑜名滿江東。喬公也是因為考慮到兩位的名望,當然很高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們倆。 ”

  以上的段子,大家熟悉吧,沒毛病,就是這樣滴,英雄配美人,合規合矩,可是一開始就弄錯姓,三國時期廬江郡皖縣 喬公,是橋公,而非喬,因為古書上橋即為喬,後人為了文學需要,更好地美好願景,成為喬。二喬為孫策與周瑜妻室的印象,便深入人心。

  小說傳說中說大喬嫁孫策,小喬嫁周瑜為妻,還說周瑜一生也隻有這一個老婆,這就有點不靠譜了,經過多方尋證,我要說,不管是大喬、小喬全是側室,二喬是妾非妻,孫策與周瑜“納二橋”,事在“攻皖”的曆史背景下。皖縣在廬江郡,可知此事發生在建安四年(199)孫策攻克廬江之時。

  大家注意,陳壽用“納”來記述二橋的婚姻,本身就是隱喻二人的妾室身份。 陳壽在用詞上是出了名的嚴謹,要不然怎麽能擔任史記官。

  “劉勳失去廬江之後,輾轉荊州,北投曹魏。至於廬江皖縣中的女眷,則全部淪為孫策集團的戰利品。劉勳之女、袁術之女、步氏母女、包括二橋姊妹,紛紛被江東集團的將領們瓜分。孫策納大橋,周瑜納小橋,至於袁術女和步氏則“入孫權宮”。以上來自《魏書 袁術傳》 《魏書 武帝紀》。

  大家看,這就是曆史的真相,什麽仰慕喬公兩女,特地叫上自己的好友周瑜一同前去拜訪雲雲全是在瞎掰。

  還有一個有力的佐證,建安四年(199)孫策攻克廬江,建安五年(200)孫策死去,不到一年大喬成為寡婦。那麽問題來了,孫策有一子孫紹,先封為吳侯,後封為上虞侯。孫策又有三女婿,分別是陸遜、顧邵、朱紀。

  這些兒女是怎麽來的?不可能是大喬所生,如果從大喬的實際地位(戰俘)來看,她有可能根本沒有生育記錄,純粹是充當孫策的後宮擺設。

  小喬是周瑜正妻就更加可笑了,周瑜生有二子一女,周瑜娶小喬是建安四年(199),當時周瑜25歲的年齡,在古時25歲不可能沒有成婚娶妻的道理,周瑜的成婚年齡,還可以參考同時代的江東人物。彼時東吳政權中的婚姻記載 ,孫策死時(200),孫權年僅十九,那麽孫匡(孫權弟)的年齡無疑更小一些。曹彰的情況更加特殊,他生於中平六年(189),照此推斷,他成婚時大約隻有十歲上下。

  作為累世公卿的世家子弟,周瑜的成婚年齡,與上述諸人應無太大差異;至少在他二十五歲納小喬時,膝下無疑也是子女環繞了。 而周循 ,次子周胤早就出生,小喬是否有過生育記載,已經難於定論,但她的側室身份,卻無可置疑。

  現代的文藝作品將小喬視作周瑜的妻室,無疑是受到小說家的影響,不足置信。什麽小喬跟著周瑜隨軍東征西戰,並參加過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 ,兩人共育有兩兒一女等等全是在睜眼說瞎話,自古美女配英雄,一對姐妹花,都嫁給了我們現在所說的豪門,大喬嫁給了雄才偉略、威震江東的猛虎孫策,而小喬嫁給了一個是風流倜儻、文武雙全的周瑜,沒毛病。

  說了這麽許多不搭調的二位曆史人物,跟穿越者孫國濤有何關係?接下去要說的就有關係了,孫國濤做為黎城的一個技術幹部,目前負責一個龐大生產帝國集團,手下有蓄電池工廠,發電機工廠,各種後世的小型便攜式風能、水能、太陽能發電工廠,各種電器斷路器工廠,開關工廠,電線工廠,變壓器工廠,站在後世科技技術巨人的肩膀上,不用研發,直接照做就可,百分百成功。各種零部件大批量生產,最後總裝廠設在湖南荻嘉縣,此時的荻嘉隻是一個鎮,荻嘉鎮曆史悠久,北依太行,南臨黃河,是古代眾多人口聚集地,地勢平緩,交通便利,所以孫國濤選擇此處為手下十大工廠建設總裝廠。

  目前安陽到濟源的鐵路經過荻嘉鎮,幾年下來,逐漸繁華。這些工廠需要大量的人手,用後世的話來說,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所以黎城在武涉、原陽設有保衛部隊。

  距荻嘉鎮外有個小村叫十裏鋪,據傳,該村原為三國時期王司徒莊園,經過幾百年後,滄海桑田,漸漸成為一村落,原名為司徒鋪,在萬曆年間改名為十裏鋪,起因是司徒鋪距荻嘉鎮為十裏之距。

  看到這裏大家想必知道了這個王司徒了,就是小說《三國演義》裏麵被諸葛亮罵死的王朗,小說就是小說,這一幕在曆史上並沒有發生過,諸葛亮和王朗從未謀麵,王朗是在家中病逝的。所謂諸葛亮罵死王朗這一情節,完全是羅貫中杜撰的。

  孫國濤的官衙就設在十裏鋪村中,幾百年後,在村中還能看到當時王司徒所建莊園的許多建築,有些早就殘破荒舊,有些已被曆史湮沒。可在十裏鋪村子裏麵的人家,據說是從外遷徙而來的,一姓橋、一姓苗,相傳,橋姓就是出自廬江郡橋公後裔,而苗姓的來曆,據《河南通誌》載:春秋時,楚國有個叫伯賁的大夫因犯罪被殺,其子賁皇逃亡到晉國,晉國國君便把晉南部叫苗邑的地方封給賁皇作食邑。從此,賁皇及其後人便以封地為姓,管理一方,繁衍生息。賁皇的後代適逢其時,在此地(今齊州故城遺址)打起“苗莊王”的大旗稱王,這樣附近先民便不約而同地將此城稱作“苗莊王城”,後又稱為“齊州故城” ,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還有人稱此城為“古修武城”。不管叫什麽城,苗姓在此繁衍生息下來。

  往往曆史會在某一時間重合,或是巧合。橋勳,明萬曆十九年中舉,橋老爺就是此地的大戶人家,育有二女為橋真、橋盈,臥槽,這不是三國時期二喬的翻版麽?雖沒有大喬小喬的國色天香,出水芙蓉、閉花羞月之容。可在當地有著眾多的愛慕者上門求親,想必容貌也不差。

  在當地有狂生曾把曹操的《銅雀賦》中有“攬二喬於東南兮”。改成 “吾一願獲取功名,以成家業;一願得橋家二喬,重置銅雀台,以樂晚年,雖死無恨矣”。

  苗家,家主苗清泉,育有三子五女,可謂子盛繁茂,家大業大,雖不及晉商大富,也不及亢嗣鼎萬分之一,卻是此方圓百裏內大地主,在武涉、馮莊田地無數,妥妥地產糧大戶,而橋家主要是經商,在武涉、荻嘉鎮設有糧鋪、茶葉鋪、當鋪等。就因為一家經商,一家種田,百年來相安無事,過著和諧友好的生活。

  自黎城政權管轄起,收回了許多苗家田地,原因擺在明麵上,田地荒蕪,長年不耕作,作荒地處理,再有,把有耕作的田地用采礦權交換,特別是煤礦,鋁土礦及石灰岩。所以此時的苗家除了族中留下來的祖產外,大部田地換成了礦產,今年來發達了。采礦比種田賺錢成倍增加,嚐到甜頭後的苗家,堅決擁護黎城政權的實施,就這樣當孫國濤辦公衙門設在十裏鋪後,苗家要人出人,要力出力,很快在靠近荻嘉鎮六裏處建起了大樓,搭建起了一個一個總裝車間,連綿八裏。

  這裏說的要人出人,要力出力不是真的出勞動力,而是建設用地,造橋鋪路所給的便利。比如,工業區中,正好有許多墳塋要遷移,某家堂屋要拆遷等等狀況。

  而給橋家的補償是扶持一家水泥廠,磚瓦廠賣給橋勳機器設備,再給橋勳采買河沙石料的生意,一下子兩家忙的暈頭轉向,而從中接洽協調的就是孫國濤了。

  苗家的煤、石灰岩賣給橋家的水泥廠,出廠的水泥賣給苗家的築路隊,沙石等,就這樣一個循環,最後黎城支出人民幣,運來糧食及生活用品,苗家、橋家再用人民幣換成生活用品及各種糧食。這樣黎城付出的其實很少,帶動了當地產業,吸引了大批閑散勞力,而這些勞力等工業區逐步完成,又會被工廠雇傭,成為明朝第一批產業工人。

  接下去就是開辦副業,辦學校、建集市,開商鋪、造住宅等等,這不,孫國濤就在新建好的玻璃大樓衙門中,攤開圖在跟苗家、橋家老爺及他們家屬中的各方掌櫃、管家們說著未來美好前景。最後商討起各行各業成立商會,大力建設家鄉,光照門楣等等。在孫國濤合情合理的鼓動下,這種不要錢的雞湯煽動下,前途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