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山西各地書院大集合
作者:拉拉袖      更新:2021-10-19 17:40      字數:3260
  山西富商亢嗣鼎,在做生意上自有一套,雖富卻不為人所喜,亢嗣鼎財大氣粗後,就到處顯擺,分別在揚州,平陽府亢家大修大建,這就招來的多方嫉恨,在這樣一個明末清初,亂世年代,大家日子過的全是苦哈哈,就你有點錢財卻大興土木,不罵罵難吐心中之惡氣。此時亢嗣鼎想到了黎城,把妹子嫁過去,再招人嫉恨能奈我何,而且往後,在生意道上也能有一個靠山,為布局江南打好基礎,對於小妹亢玉嬌的容貌,才智很有信心,這一點從不懷疑,在權衡各種利弊後,就開始了上太原的行動。

  此時令德書院外已是人山人海了,各色人等都有,太原知府衙門特別派了兵丁維護秩序,丁三公子跟馬生動用家族個人關係組建了文會執行會,要說這麽多“權”裏麵最火爆的就數“冠名權”都想要在文會中揚名,可是“冠名權”僅為一家,被山西大商賈買斷了,各書院隻能為協辦方,有錢的出錢,沒錢的出人,讓大家參於其中。其中就數山西各地的各大書院,本地太原府首當令德書院,另有養德書院、晉陽書院、崇善寺書齋。古交的積秀書院。清徐的清泉書院。渾源縣的鳳山書院、翠屛書院、石溪書院。左雲縣的玉鳳書院。應縣的龍首書院。忻州的石橋書院。代縣的鬥山書院。靜樂縣的苓山書院。寧武的鶴鳴書院。岢嵐縣的雞鳴書院。偏關的噡林書院。保德縣的見龍書院、白眉精舍。榆次的塗川書舍。源池書院。太穀縣的鳳山書院。平遙的卿士書院。介休的靜林書院、三賢書院、景賢書院、綿山書院。靈石的雙藤書院。壽陽的壽陽書院。昔陽的鬆峰書院。左權的紫金山書院。和順的梁餘書院。榆次石芸軒書院、靈石桂馨書院、離石的鳳山書院、汾陽的仰高書院、白公書院、文昌書院。交城的通濟書院、一隅書院。柳林的安國寺書院、龍泉書院。興縣的嵋山書院。文水得武陵書院。平定的冠山精舍、呂公書院、明賢書院、石樓書院、高嶺書院。盂縣的藏山書院。長治的上黨書院、勉學書院、雄山書院。長子縣的廉山書院。屯留的藕澤書院。襄垣的古韓書院、獨立書院。黎城的蒼溪書院。晉城的體仁書院。高平的晉城書院、函陽書院。陽城的應魁書院、止園書院。陵川的貞白書院、文忠書院。沁水的鳳原書院。臨汾的晉山書院、龍呤書院、河東書院。霍州的霍山書院。襄汾的龍門書院、姑汾書院。洪洞的登瀛書院、麗澤書院、相觀書院。古縣的霍陽書院。曲沃的絳山書院。翼城的綿山書院、翔山書院。吉縣的文昌書院。鄉寧的鄂山書院、雲邱書院。大寧的北寒書院。運城的解梁書院、見山精舍、正學書院、河東書院、鴻運書院。永濟的河中書院、王官書院。河津的文清書院。臨猗的城東書院。新絳的崇理書院、啟光書院、河汾書院、文式書院、敦複齋。垣曲的勉庸書院。聞喜的董澤書院。芮城的蒲陽書院、文學書院。萬榮的三鳳書院、大寧書院。絳縣的涑陽書院。夏縣的溫公書院,涑水書院… … 。

  為何整個山西的學院私塾幾乎全來了,為了能得到這個“協辦,”林家嘉又給丁三公子出的主意,要想“文會”辦的好,辦的隆重,辦出規模、辦出水平、辦出錢財,關鍵是廣撒請帖,擴大影響。撒請帖就要撒向各地書院,在黎城控製區,目前交通便利,為了能讓各地書院前來,在請帖中,加入參加此次文會誘利,凡是能在“文會”中得“魁星者”為甲、乙、丙三等,分別寫上獲甲者為紋銀800兩,乙者紋銀為500兩,丙者紋銀為300兩。

  再弄出幾位“文魁”者得紋銀200兩,接下去就是“文星”者得紋銀100兩,關於獎勵人數,就看這一次廣告、冠名、讚助收入有多少而定啊,主辦此次文會的當屬太原學暑了,魏一鼇當仁不讓為“文會”主辦方代表,下設文會執行會,馬生、丁三公子主持,不過這個“協辦”收費不宜過高,重在參於。還有最重要的是為了吸引各地文院前來,可以倒貼點錢啊,比如前來報到參加文會的文院,憑此請柬可以獲得此文會獎勵10兩紋銀旅費。這個旅費10兩很有殺傷力,其實,這麽多的文院,一大半全是衝著10兩紋銀來的,原因是這些年來,大部份的文院學生廖廖,有些是掛個名頭,隻剩一位老童生守著,隻要趕到太原城,就能拿10兩,說什麽也要趕去,10兩紋銀可買千公斤大米啊,還有一些有實力的文院,雖然不是衝著10兩紋銀而來,卻是把目光瞄準了“魁星者”,所以,聯絡各自文才高者臨時加入代表文院出賽,目標摘魁。

  八月十五還沒到,太原城就開始熱鬧起來了,各地來的書生、文人墨客慢慢增多,好比往年的鄉試,客棧、小吃攤、青樓生意火爆起來,馬生、丁三公子忙的四腳朝天,隨著廣告量的增加,提前半月製作展板、書寫橫幅,隨著魁星樓前第一塊展板的豎起,各大行商們眼前一亮,看到了實際效果後就紛紛加入,不光是本地行商,凡是在太原經商的外地行商也花銀要搞一塊展板,這麽大的一塊展板才10兩紋銀,上麵寫著商號名稱,下麵還有詞句,什麽南來百貨,誠信經營,百年老店、童叟無欺、為此文會賀等等說詞。值,真值了,揚名啊,最大的便宜還能沾上魁星樓的光,聖地啊,樓前的獨占鼇頭匾額,跟自家樓下的招牌遙相呼應,再加上那些平民百姓焚香乞求的嫋嫋香火,這樣的地方,自家的商號名能不占點煙火氣嗎,隻要樓內的文魁多看一眼,啊吆喂,趕緊再起買幾塊那個叫廣告權的東西。

  古人信的就是這些,特別是做生意,講究個和順,凡是能沾點神靈的東西,都會一哄而上,不出十日,整個魁星樓四周,裏三層,外三層圍了一圈這樣的展板廣告牌,樓前一條橫幅寫著“晉揚鹽業中秋文會”還有一塊特大展板上寫著大字,這些全是各大商會、商行、當鋪、票行的讚助商,排在第一位的就數亢家了,接下去就是範永鬥、王登庫、靳良玉、王大宇、梁嘉賓、田生蘭、翟堂、黃雲發等等奸商,跟往年不同,這些讚助商全是馬生一家一家私下會麵得來的,起先好幾家不是很情願,可擋不住讚助的費用不大,每家出銀自願即可,還能落得個為資助學子好名聲,也就紛紛加入。

  隨著每天在魁星樓前人數高漲,各家店鋪也加入進來了,特別是一些吃食設攤,在東、西兩側,丁三公子早就畫好了地塊,挑擔,小推車、大驢車架全各自租上一塊,每天也就五分銀的租金,還有衙役巡視治安,人多生意就多,幾天下,生意火爆,感覺很值,要是天天能如此該有多好啊。

  就這樣,在林家嘉有意無意地策劃下,在明末清初的山西太原,一場不倫不類的“文會”進行著,在山西各地的書院帶動下,陝西、河南、河北、山東等地的書院也來了許多家,除了書院,還有各地的商會會館,展板告急沒關係,不是還有橫幅條幅嗎?把後來安插不進的全搞成這些方式,漸漸地,整個城內掛了起來,這橫幅一掛,更像是過節一般,比之往年的元宵燈會還要喜慶,因為有些店家,把去年元宵燈也掛出來了,做生意不就圖個熱鬧嗎,沒人規定中秋節不能掛元宵燈。

  還有一個特別熱鬧的去處,就是戲班子,城內來了許多的戲班子,這些戲班子隨便演,就是有一樣規定,一定要在舞台邊上立一條幅,寫上亢嗣鼎起家的“晉揚鹽業中秋文會”這幾個字,

  山西的戲曲自古非常豐富多彩,蒲州梆子、 山西梆子、北路戲”或“上路調” 、上黨梆子,雖為梆子,實則是合昆曲、梆子、羅羅腔、卷戲、皮黃等五種聲腔為一體的新劇種。

  山西地域南北狹長,各地語言千腔百調,民間藝術品種繁多。其中流傳至今的較古老的鑼鼓雜戲、晉北的“賽戲”和“耍孩兒”等,成為早期戲曲藝術原生形態的代表。此外還有十幾種地方說唱和地方道情及上黨落子、晉南眉戶等各種民間小戲種。廣泛流布於山西各地的秧歌戲是地域性極強、種類最多的戲曲家族。它們皆是清中葉以來由農村傳唱的小曲兒、歌舞等踩街秧歌演變為的戲曲劇種。

  晉中秧歌、太原秧歌、沁源秧歌、壺關秧歌、襄垣秧歌、武鄉秧歌、繁峙秧歌、介休幹板秧歌等,種類繁多。山西還有眾多的民間舞蹈。它們同樣源遠流長,具有濃鬱的地方色彩。其中鼓類舞有花鼓、轉身鼓、扇鼓、威風鑼鼓、牙鼓,以及獅子舞、龍舞等等。戲曲、歌舞藝術,是山西傳統文化中最有特色的、鄉土氣息最濃鬱、表達寓意最豐富的形式,因與生產、生活結合極為緊密,是山西百姓長期的農業生產生活過程中摸索和創造出來的。

  黎城在早期的廣播中,就播放這些戲曲,其中上黨梆子戲為最。目前太原還沒有開通廣播電台,卻引來了眾多的戲班子,文會未至,戲曲鬧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