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李香君與桃花扇(下)
作者:拉拉袖      更新:2021-10-13 14:08      字數:4289
  在弘光朝時,有這麽一位大臣叫田仰,時任兵部右侍郎、副都禦使,早就對李香君垂涎三尺,苦於身份不能明著來,此事被阮大铖得知後,就幫著田仰出主意,田仰得到阮大铖慫恿,膽子就大了,以官壓人,何況還是青樓女子 ,就托媒人上門說親,結果屢屢碰壁而歸,阮大铖想出一個主意,明麵上明媒正娶,實則強搶。這種娶親方式在明時,還是一種民間的習俗,往往針對富戶和貧戶之間,要麽是地位上的差別,民間謂之”奪門“,雙方約定好時日,來搶親的一路會被層層攔阻,索要奪門錢,等被搶的那家,錢收夠了才成其好事,顯然,這一次跟李香君不搭界,可人家就是用此法而來。

  阮大铖這麽做就是為了泄憤,為了當初出錢給侯方域,不想反被羞辱,所以把侯方域的女人弄成別人家的小妾,想想當侯方域知道此事後的酸爽,心裏就無比痛快。

  在這裏要說道一位著名小人物蘇昆生,後世評為明末歌唱家,人稱“南曲天下第一”。蘇昆生與複社候方域等交往甚密,吳綺 、陳維崧等均有詩曲稱譽。吳傳業還為其和柳敬亭並立傳。蘇昆生弟子有庭柏上人,得其唱法正傳的還有太倉顧子惠、施雲章等。

  蘇昆生以善歌出入公卿府邸和青樓妓院,受太倉王時敏之聘,為其家班授曲,轉道南京為名妓李香君用琴合拍《玉茗堂四夢》等譜曲。

  時日,弘光皇朝的大紅人田仰吹吹打打地來迎接李香君做妾。那邊迎娶的花轎已經來到了媚香樓下,這便是阮大鉞訂下的強娶之計。娶親的隊伍人多勢眾,李貞麗阻攔不住,已直衝進樓裏,大有不抬走人決不罷休的勁頭。李香君被逼得無路可走,隻好佯裝答應下來。聲言先回屋打扮,妝成立即上轎。李香君被逼急了,幹脆一頭撞在欄杆上,碰的頭破血流,斑斑鮮血濺在侯方域送她的扇子上。娶親的人見鬧出了人命案,隻好灰溜溜地抬著花轎溜回去了,就此一場鬧劇收場。李貞麗與媚香樓的姐妹將李香君抬回屋中,又急忙打發人找郎中。住在附近的楊龍友聞訊趕過來,院中已空寂無人,隻有那把帶血的絹扇孤零零地落在地上。楊龍友拾起絹扇,端視良久,深為李香君的貞烈所慨噓啼,過後”畫中九友之一“的楊文驄利用血點在扇中畫出一樹桃花。

  時至南明弘光帝廣宣秀女,招募歌姬,做為戲曲大家的阮大铖主動挑起給皇帝選秀班歌姬的重任, 為弘光帝親自執筆撰寫歌詞劇本,等李香君傷愈後,阮大铖立即打著聖諭的幌子,將她征入宮中充當歌姬。

  李香君著實無法抵抗,被逼無奈,一個青樓女子,哪裏敢違抗聖旨,宮門一入深似海,何時能再見到日夜思念的侯郎呢?

  此處煽情安排不能少,使勁地表達出來,比如,李香君滿含雙目的淚眼,一步三回頭地進入宮門,天空中的魚雁捎封信給遠方的情郎。摘一片紅葉寫上一首思念之詞,讓他回來見上自己一麵。畫麵回轉到那日的夜裏,天空中掛著明月,跟情郎站在窗前,一起對著月亮許願。極遠處寺廟的鍾聲驚起了飛鳥,在這黑沉沉的暮空,飛越到了皇宮深處,何時才能自由地翱翔藍天啊。最後的畫麵,李香君依偎在情郎的懷中,天空中一輪明月映襯著,慢慢把兩人置入月亮中,成為一個剪影,此處應該有詩,隨即候郎輕吟道,瑟瑟西風淨遠天,江山如畫鏡中懸。不知何處煙波叟,日出呼兒泛釣船。李香君發髻上的絲帶隨著船兒飄啊飄啊地… ...。可此時戰事正緊,交通全部斷絕,書信根本無法送去。帶著無限的眷念和遺憾,隨著此起彼伏的太監吆喝聲,李香君進了皇宮,懷裏緊緊抱著那把鮮血寫成的桃花扇… … 。

  上麵是劇情,接下去進入正題,此時的候大公子在做什麽呢?崇禎十四年,侯恂出獄而侯執蒲病故。這年李自成破南陽,圍開封,侯方域奉父避難金陵。下一年歸德淪陷,開封被圍益急。其時在河南的官兵,以左良玉的實力比較雄厚,但跋扈不聽節製,特起侯恂以兵部侍郎總管援汴官軍,結果很不理想 。明朝到了這個時期急病亂投醫了。此時的候方域正在左良玉營中,後聽聞老家歸德淪陷,又急急趕去老家探望,隨後清兵打來,進入弘光朝時代,在這段時間裏候方域在老家成立“雪苑社”。此後又來到江南,躲進史可法營下抗清,揚州兵敗後去往宜興,躲在陳貞慧家中。

  揚州兵敗,清兵還沒打過來前,弘光帝出逃了 ,登時南京城內的官紳軍民聽說皇帝和首席大學士已經逃走,立即亂成一團,但現在前線的數十萬大軍不戰而降,南京也要丟了,上至達官權貴下至販夫走卒都清楚認識到大明國這回恐怕是真的要亡了。 紛紛舉家逃亡,皇宮也是宮門四開,李香君隨著一些宮人趁夜色逃出了宮門,此時市街上已是一片混亂,逃兵燒殺搶掠,難民四處逃竄。像李香君這樣的女子都是小腳,好不容易逃出宮門,慢慢地向秦淮河畔逃去,隻見到處火光衝天,夜空映得一片血紅。好不容易來到長板橋上,站在橋頭,向媚香樓方向望去,卻發現媚香樓也已隱入一片火海之中。李香君心急如焚,腳下發軟,一下子跌坐在橋麵上,腦子裏一片空白。

  在孔尚任筆下寫的情節是清兵入城,到處燒殺放火,其實不然,弘光帝出逃時,清兵還在江對麵,隻是無兵卒抵抗了,所以那晚,城內大亂,有兵卒縱火,全是亂兵而為,當然也不乏清軍細作乘機而為之。

  正巧,這時當年為李香君教曲的師傅蘇昆生路過長板橋,無意中發現了坐在地上發傻的李香君,連忙將她扶起,才知她已無處可去,便帶著她隨逃難的人流,奔往蘇州。其實,這天夜裏侯方域也正在南京城裏,他是在揚州兵敗後脫身逃回宜興,昨天聽說弘光出逃南京,就和陳貞慧一起連夜趕路而來,一天一夜到了南京。到達時正逢亂兵肆虐縱火搶奪,他心裏焦急地掛牽著李香君的安危,火燒火燎地趕到秦淮河邊,卻看到媚香樓燃成一團烈焰,熟悉的人一個也沒見著。同樣火急火撩的還有陳貞慧,尋找老相好李貞麗,二人在媚香樓附近徘徊尋找了整整一夜,卻沒能見到李香君的影子,其實那時李香君就坐在離媚香樓僅有一箭之遙的長板橋上,無奈老天戲弄人,偏偏沒讓他倆相遇。

  1645年(清順治二年),李香君在蘇昆生的照顧下來到蘇州,由於一路顛波勞苦,精神上又極度悲傷,她已身染重病。蘇州情況還比較平靜,幾經周折,李香君找到了昔日好友卞玉京,躲進棲霞山葆真庵,與卞玉京相伴為尼。卞玉京熱情收留了李香君在小院住下,並請來名醫為她診治。幾經診察,才知李香君患的是肺癆,這種病在當時是無藥根治的,隻能滋養調理,勉強延續著生命。 病中的李香君深深地思念著侯郎,她日夜捧著那把血染的桃花扇,回憶著侯郎的音容笑貌,淚水浸透了衣襟。

  蘇昆生是個古道熱腸的人,見李香君痛不欲生,他等局勢稍微平靜一些,就返回南京打聽侯方域的消息。經多方探問,證實了侯方域曾在南京尋找過李香君,了無結果之後,失望地回老家商丘去了。

  關於李香君得結局,後世記載有三個版本,第一個版本是蘇昆生得到消息後立刻趕到蘇州告訴了李香君,李香君倦臥病榻,一副憔悴虛弱的可憐模樣。見此情景,蘇昆生心中痛惜之極,自願提出要北上商丘,為一對有情人傳遞消息。

  在蘇昆生北上不久,李香君開始咯血,病情一日重於一日,終於氣息難繼。彌留之際,她掙紮著讓卞玉京為自己剪下一綹青絲,小心翼翼地用紅綾包好,再把它綁在比生命還珍貴的桃花扇上,然後交給卞玉京,請她轉交給侯方域,並留下遺言說:“公子當為大明守節,勿事異族,妾於九泉之下銘記公子厚愛。”

  侯方域得到蘇昆生送來的消息,立刻啟程,趕往蘇州。可惜,當他來到卞玉京的小院,李香君已於前夜咽下了最後一口氣,隻給他留下一片摯情,令他心傷欲絕。

  這個版本又是孔尚任筆下寫的情節,最為催人淚下,把情節推向高潮,而讓人唏噓不已。

  第二個版本,經過商議,二人攜手渡江北上,前往老家商丘。李香君隱瞞歌伎身份,以吳氏女子妾的身份住進西園翡翠樓。在這裏,她與公婆和睦相處;與侯方域元配夫人常氏相敬如賓,姐妹相稱;與侯方域魚水情深,琴瑟和諧。從1645年到1652年這八年時間裏,李香君生活得平安、舒適,也可以說是她一生中最為幸福美滿的時期。可天有不測風雨,人有旦夕禍福。就在侯方域去南京為香君求子、尋親的時候,她經常擔驚受怕的身份問題終於暴露了。公公候恂知道李香君是秦淮歌伎的真實身份後,當即令李香君滾出翡翠樓,後經人講情,才心不甘情不願地讓她住到離城十五裏的侯氏柴草園——打雞園。 最後寂寥而死。

  第一種則兩個人連最後一麵都沒有見著,李香君就留下一柄桃花扇懨懨地死去。臨去之前留下一句話:“公子當為大明守節,勿事異族,妾於九泉之下銘記公子厚愛。”可惜,她的侯公子連玩世的犬儒主義者都做不成了,白白汙了香君的名聲。

  第三個版本終於在蘇州與侯方域重逢了,被一個老頭當頭棒喝,兩人拔劍四顧心茫然,勘破塵緣,隻好出家了事。

  第三種的說法很江湖,有點古龍筆下的味道,可真實的情況是因為黎城的加入,讓原本所發生的事件,變的更加撲朔迷離起來。

  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李香君找到了昔日好友卞玉京,躲進棲霞山葆真庵,與卞玉京相伴為尼。此時李香君已身染重病“肺癆”,就是肺結核病,在當時就是一個富貴病,無藥可醫,不能勞作隻能在庵內靜養,隨後卞玉京隨柳如是跟隨錢謙益密秘出使黎城,而李香君要等情郎,生怕離開再也難尋,不忍離去就留了下來,蘇昆生來探望時不忍看到李香君這頓模樣決定北上送信給侯方域,李香君為自己剪下一綹青絲,小心翼翼地用紅綾包好,再把它綁在比生命還珍貴的桃花扇上,然後交給蘇昆生,請她轉交給侯方域,並留下遺言說:“公子當為大明守節,勿事異族,妾於九泉之下銘記公子厚愛。”

  侯方域得到蘇昆生送來的消息,立刻啟程,趕往蘇州。經過商議,二人攜手渡江北上,前往老家商丘。正好碰見錢謙益已回南京交差,受卞玉京所托特來棲霞山葆真庵探望,而此時李香君病情反複不止,讓錢謙益大為震驚,說道,此病有一個地方能治,你倆北上,何不去往黎城一試。

  直到1652年李香君有孕後才去往黎城醫病,此事後話。

  清軍入關,侯方域避世不出,這也是絕大多數明朝文人麵對這個新的滿族政權的方式。後來,不知侯方域是想通了,還是想不通,又去參加了清朝的科舉。作為曾經的複社領袖人物,人們對他的道德抱有更高的期待。卻沒想到他就這樣用文人的方式投降了。當時的人寫詩嘲笑他,"兩朝應舉侯公子,忍對桃花說李香”。

  在秦淮八豔中,不論是容顏還是才氣,李香君都排不到首位,但是她卻高居秦淮八豔榜首。在街頭隨便找個市民問問秦淮八豔,大家可能說不全,但是李香君卻是眾人熟知的。李香君之所以如此聲名遠播,主要還是她對愛情的忠貞以及高尚的情操,雖出身汙泥,卻自潔不讓某些須眉。

  孔尚任在寫作時特意將《桃花扇》的第一男主人公設計成一位在家國危難之際不顧個人安危、積極奔走國事、卻於門戶黨爭並不積極的人物。而阮大铖正好寫成一個大奸大惡之人,從《桃花扇》側麵坐實了阮大铖的小人行徑。其實不然,是孔尚任的一家之言,為了情節而塑造,怎麽能當真呢?對於這些黎城不作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