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作者:拉拉袖      更新:2021-10-04 15:32      字數:2665
  江南書院第二期建設正熱火朝天進行中,目前以平整了主要場地,前期建設的完工,招收了780名學生,目前,學院由顧炎武出任第一任山長後,原浙東的有名望的文人基本招募而來,分了學科,像錢謙益、吳梅村這樣等量的文人,主要是做學問,黎城可不管你們是什麽浙東派還是複社成員,教書育人歡迎,想要出仕求官就要學科學,上黨校,而這些文人來學院主要目的是為了躲避清廷的招募,特別是江北泰州、揚州地區,江西、安徽等地在清廷占領區的文人,在半個江南省內,不用剃頭易服,就這樣來了許多文人墨客,慢慢地昆山不遠的陽澄湖畔在學院周圍形成了一小商業區。

  這日,天氣陰冷,吳一及黃宗羲來到學院查看第二期建設教學樓的進度,跟錢謙益碰上了,黃宗羲跟錢謙益很熟,一般這些大儒說什麽,吳一聽不太懂,話裏全是典故,你想聽明白,就要知道這些典故才行,說著說著,就到了圖書館外,圖書館是目前整個學院最高建築,一共五層,框架結構,外牆是大麵積玻璃窗,這樣有利采光,室內明亮,而房基底坐墊高三米,有台級拾級而上,就像一座宮殿,大家站定看了一會,就把話題轉到了錢謙益的藏書,吳一好奇就問道:“不知牧齋先生是怎麽保管眾多書籍,不怕被蟲蛀鼠咬及受潮嗎?”說起這個錢謙益就來勁了,回道:“把一些孤本好書,裝在木匣之中,再放些驅蟲之藥,重點保護,大部分書全裝在箱籠中可防潮,每隔一段時間,就要重新翻出整理,可不輕鬆啊… … 。”

  這一說,吳一就動起了歪主意,先是恭維錢謙益很了不起,把藏書上升到了民族傳承的高度,再提議是否可以把一些孤本抄錄備份後,讓學院圖書館也能收藏一份,這可是個大工程啊,要知道,目前錢謙益絳雲樓的藏書之豐富無出其右,而名本、孤本無數,吳一打定主意,這事就讓錢謙益主持,找能寫好字的人,組建一個修書局,吳一目前是專管宣傳的,修書局一切人員開銷費用有國家宣傳部,教育局下發。而黃宗羲就是管教育的,所以得到了黃宗羲的讚同。就這樣,把這位文宗以後的工作算是安排妥當。

  為什麽這些文人會替黎城做事,前麵以說了幾點原因,還有一個最大的原因自古文人多貧困,連目前的錢謙益也不得不找了這份事做,此時錢謙益為什麽清貧,是因為把錢財全換了藏書,又營造了絳雲樓,積蓄全無。其它一些文人也好不到哪裏去,所以吳一想出了一個辦法,讓這些有名望的文人可在江南書院領一份薪酬,不用做事,隻是掛一個江南書院名譽教授之職即可。表麵上看,是為了增強江南書院的名氣,其實深層的原因,用吳一的話說,這些人想反對黎城目前的政權,也不好開口,拿人手短嘛,這些文人不安排好,感受不到好處,就不會替你說話,如前陣子,殘明朱由榔派使南京,就被一些文人吵的沸沸揚揚,說什麽的都有。如果冒出幾個熱血青年,愣頭青出來起事,新政府就會在議論上吃虧,動搖政府的合法性。比如,冒辟疆就是一個例子,在崇禎年,陳貞慧、方以智、候朝宗,人稱“四公子”。

  冒襄,字辟疆,在1627年-1642年間,六次去南京鄉試,六次落第,僅兩次中副榜,連舉人也未撈到。他深感懷才不遇。當時這樣的文人很多,畢竟能中舉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文人就如冒辟疆之流如過江之鯽,可冒辟疆家學淵源,當時正是魏忠賢弄權時期,熱血青年冒辟疆為了挽救國家危亡,與同樣憤馬士英、阮大铖之流不服的浙江按察司照磨張明弼結盟,參加複社,同“四公子”一起,他們年齡相仿,意氣相投,或結伴同遊,或詩酒唱和,或抨擊閹黨,或議論朝政,或在董小宛處指點江山。

  大多數文人,當時能做的也就這些了,畢竟連舉人也沒中,全是落第書生,可咱們的冒辟疆與眾不同,由吳應箕起草、冒襄等複社140餘人具名的《留都防亂公揭》 ,大罵阮大铖等閹黨,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曰:“其惡愈甚,其焰愈張,歌兒舞女充溢後庭,廣廈高軒照耀街衢,日與南北在案諸逆交通不絕,恐嚇多端。 使得阮大铖之流如過街老鼠。還批駁《黎城周報》上的主張文章,說黎城的主張就是想另立,不直一睹爾。無兵無卒,又無大義可攀,占據方圓不過十裏之地,迂腐之極。

  清兵入關後,因弘光朝馬士英、阮大铖掌權,生怕阮大铖報複,畢竟在崇禎朝罵阮大铖罵的太狠,差點要了阮大铖的命,想到這裏,冒辟疆連夜逃往揚州,躲在史可法處,揚州兵敗,冒襄再次舉家逃往浙江鹽官。

  為了躲避清廷南下,吳應箕、侯方域發來在家鄉起兵抗清之邀,帶著一家老小從夏至冬,輾轉顛沛,是年秋末冬初,聽說吳應箕率義軍在貴池縣泥灣山口駐紮, 又趕去輾轉到了馬鞍山“遇兵痞,殺掠奇慘”,“仆婢殺掠者幾二十口,生平所蓄玩物及衣具,靡孑遺矣”。這一切的變故在冒襄思想上產生了強烈的變化,終於也成熟了,性格大變,年時輕狂的狂生狀,再也不是熱血青年了,冒襄的無狀還在於到處留情,有關係的各色女子不下二十位,這就要說道在1641年時,冒襄初會陳圓圓,冒襄憑著才子之名,耍得一副很溜的感情牌,很得陳圓圓青睞,遂有許嫁冒襄之意,並冒兵火之險至冒襄家所棲舟拜見冒襄之母。二人感情繾綣,申以盟誓。

  此後冒襄因喪亂屢失約期,實則冒襄又碰見了董小宛,陳圓圓很驚豔,屬於禦姐類型,而董小宛更有內味,屬於小家碧玉,冒襄就吃著鍋裏看著碗裏始終在權衡,因陳圓圓太過驚豔,明豔出眾,獨冠當時,“觀者為之魂斷”。這樣的禦姐幹放著,能不讓人惦記嗎,這不外戚田弘遇就把陳圓圓搶劫奪入京。 此話另說… … 。

  接著說冒襄第二年他從鹽官回歸故裏隱居,不想又遇變故黎城浙東軍解放江南。

  原本的曆史走向,冒襄攜董小宛回居泰州如皋,生活清苦潦倒,不想一場大病把董小宛拖累而死,直到晚年,隻能買字度日,自述道:“獻歲八十,十年來火焚刃接,慘極古今!墓田丙舍,豪豪盡踞,以致四世一家,不能團聚。兩子罄竭,亦不能供犬馬之養;乃鬻宅移居,陋巷獨處,仍手不釋卷,笑傲自娛。每夜燈下寫繩頭小楷數千,朝易米酒。”表達了他不事二姓的遺民心態,這一點是冒襄一生中最為閃光的地方。

  現在不同了,冒襄 、董小宛雙雙入主江南書院任教職,最大的原因就是為了生計,又有當今幾位文壇泰鬥背書,杭州的一紙招令,把此時迫於生計的冒襄招募到了書院,美其名曰:“此一時彼一時也,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昔日的秦淮八豔,聚集了三位,柳如是、卞玉京、董小宛。

  那麽接下去就不得不說另一位“四公子”侯方域,字朝宗,其父侯恂,明末戶部尚書、總督保定等七鎮軍務。妥妥的官二代,複社主要成員,要說侯方域就不得不說另一位“秦淮八豔”李香君,要說李香君就不得不說《桃花扇》,關於侯方域跟李香君的愛情故事,在後世的小說、電影電視、網文中為了點擊率,早就改的麵目全非,而侯方域跟李香君的愛情故事確實很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