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 二十二章 吳香兒千裏尋夫(中)
作者:拉拉袖      更新:2021-10-04 15:32      字數:3291
  同樣是身在封丘任縣長的張之明就不樂意了,原因是張之明跟黃明養是同鄉,不過互不認識,直到發現手下水運總調碼頭黃明養發跡之事後,才重視起來,去查,查查這位同鄉哪裏來的錢財,剛查了一半,黃明養主動上門了,說是造房是因為族親看某在此為官,生活不易,就主動出錢造了房,好在自己的幾位族親在此行商,這幾年賺了許多,手中也有大筆銀錢,要是縣長大人也想建個住處,屬下可以讓族親們說說,營造一個江南之家雲雲,隨後的幾日,去查的匯報說,確是黃大人的族親幫建的房,這房的產權歸屬也不是黃大人的。

  麵對這樣的無頭哩,雖覺得很怪,說不通,卻拿不出反對的理由,此事就這樣焐著了,直到上個月梁清遠回家探親路經李莊,張之明說起此事後,梁清遠感覺問題嚴重性,梁清遠是何人?黎城第一屆開科二甲第一名,曲沃縣人,現任鎮江區主任及鎮江市長,用明朝的官製為正三品大員。梁清遠的政治覺悟經過這六年多來,自不必說,從起先的廣德縣長,後升任為衢州區長,直到鎮江市長一路升起來的,從七品升到了三品。對此事的看法是有原因的,這就要說說黎城官職的升遷,這些明代讀書人最關心的就是“前途”。

  黎城的官製在上任時如果是八品以下,很少有升遷,用費見深的話說,這是最基層的地方官,紮根在地方為好,原因是目前各地方發展擴大很快,比如今天是一個鎮,說不定幾年後成了縣,等建了縣製,這批人也會自動升為縣長一級,相應規製也會往上升一級,就因為這樣,當初任八品官職的,六年過去了,除了極少數人材調動外,基本還是留在了原地,這個水運總調的官職一般是不會動的,那麽在這個職位上就要立足當地考慮成家立業了。

  而黃明養38歲,早就成家,立業就是首位,這不明的財力硬說是族親的,這天下從沒聽說過,有族親出麵為其一人建房立業的事。如果反過來,由黃明養幫著族親還能說的過去,此事不難,隻要本官路過黎城述職時跟中央說一說,看看他們怎麽解決。

  不過十天,張之明就接到了黎城委員會的電令,調任黃明養為長治區長子煤礦任職,屬於平調,又派人接任黃明養現任職務,不出所料,幾天後,張之明就收到了幾家商戶的告發信,說是黃明養收錢不辦事,又告發了黃明養的幾個親戚利用手中職權,故意扣壓船貨不發等等。而此時的黃明養在回黎城述職中,這幾家商戶眼看著這一年來投入的巨大錢財,放了空炮,內心不憤而告之,卻不想自己同樣得了行賄罪,張之明不動聲色,把黃明養的受賄罪證錄下,利用手中職權按排親戚在碼頭得好處的事也調查清楚後,一紙電文上報黎城,中央黨校褚老的批示是,就地免職,財產充公,押回老家,終身不得錄用。費見深的批示又加了二條,凡是在水運總調碼頭黃明養的族親全部解雇免職。上告黃明養的5家行商自身也犯了行賄罪,所以往後也得不到黎城商品,重新招商大運河別家商隊。

  這個震動很大,在明人看來,黎城官員受賄怎麽處理是官府的事,而商家主動上告,受到這樣的處罰說不過去了,也沒有先例可查,按照明朝的觀念,沒獎勵,也不必追究,行賄就不是什麽罪,不受賄就沒有行賄?說道底,還是官府的問題。

  這就是理念上的衝突又一例子,在黎城看來受賄、行賄同罪,隨即在褚老、關穎連續熬了幾夜,出台下發了一個以中央的名義通知,以省級行政單位,組建國家《反貪汙賄賂局》,把職能職責,受案範圍,立案標準,全部列出,在《黎城周報》、《江南周報》、《太原周報》上刊出。

  反貪汙賄賂局歸屬黎城中央黨校內設機構,現在暫設江南省反貪局及黎城反貪局。反貪局的成立,對應的是各地的大商戶及目前黎城政權大小官員。

  這就要說說目前明末清初時期的日常生活方式,在清占區,等級觀念是主要一種,滿人為一等公民,其次為蒙八旗、漢八旗,再其次為士人,也就是有功名的讀書人,最後的排列為,各地無品官員,官府中辦差的人,士紳大戶,最底層為農戶、商人、手工業者、店戶、兵戶,匠人、教司坊官妓、妓舍。這些裏麵又會分出不同的等級,有了這些等級,就有了各種各樣行賄方式,從平常行為到真金白銀再到利益好處,上上下下無所不包,慢慢就延伸出了一種風氣,我要給你方便,那你要給我好處,不然我吃什麽?合情合理,買賣公平,成為了日常。

  有了黃明養的這樁案子,目前黎城官員做事很小心,特別是對錢財上,各地衙門不敢收什麽錢,比如上衙告狀收門子錢,衙役辦差收趕腳錢,各地士紳大戶為了辦事方便,給當地官府送“冰敬、碳敬”錢等等。

  在這幫歸化官員的一番騷操作下,吳小姐現在變成了“一品夫人”,首先是坐的馬車上有個區別,黎城出品光明牌四輪馬車上,頂棚的四腳,掛上一串小燈籠,又在馬脖子上係上紅帶帶,前後兩輛大轅車上,分別有服持的壯婦、腳夫候著,行到碼頭,連人帶車一起上300料內河船,獨占一艏船,夾在貨運船中間南下。

  吳又之一覺醒來,跟往常一樣,吳媽在樓下客廳早就準備好了早食,所不同的今天隻有他一人用飯,就問道,怎麽不見小女下來吃飯?,吳媽一聽,老爺是糊塗了,小姐不是去南京了嗎?哎!老爺還沒習慣,小姐不在身邊啊,好生安慰道:“老爺就安心吃完飯上衙去,家裏事有我一人足矣。”

  今日不同往日,吳又之一路走來,認識的不認識的全跟自個打招呼,哎呀喂,好久沒有這種感覺了,慢慢地,匆匆走路也變成了踏著方步了,滿臉微笑著向主動招呼的人唱喏。

  可是越接近府衙,發覺氣氛不對頭,直到府衙門口碰見辦事員王三,王三開口道:“恭喜吳老爺,賀喜吳老爺。”吳又之嗬嗬笑著道:“喜從何來啊。”王三回道:“哎呀喂!你就別拿小子開心了,這大喜之事,誰人不知?”

  吳又之道:“你說說,是什麽樣的大喜之事?”唉呀,吳老爺,你就別難為小子了,你家小女不是做了“一品夫人”嫁給一位中央首長了嗎?難道還有比這事更讓老爺開心的嗎?

  我去!吳又之一聽登時傻眼,轉念一想,白守恩嘴太快,八字還沒一僻,就嚷嚷開了,這不是把小女架在火上烤嗎?吳家的名聲算是完了。

  在明清時期的這條大運河,經過千年改道多次了,在南下入淮河時,要經過許多的船閘,而這些船閘的寬度決定船的寬度,而此時的通濟渠淤塞嚴重,黃河夾帶著大量的泥沙,水位會不斷提高,所在船在進入運河前,修築了大量的堤壩,這些堤壩是為了減緩黃河的水流,也是為了逐級調節水位,船隻進入堤壩地區的時候,就需要有專門的人去負責拉船,通過人力畜力的作用,讓船隻能順利通過堤壩區域。此外,為了防止河道出現問題,考慮到黃河夾雜的泥沙,還會專門設置一些攔砂堤壩,同時在河道淤泥,砂石累積的時候,就需要有專門的人去清理這些河道才行。

  這幾年來,黎城跟清廷達成了許多條件,為什麽說是許多,因為大多是跟地方上的協調,出黃河進入船閘後沿途就是清廷的轄區,而這一路南下過淮河時還有多道船閘經過,這些地方全有清廷駐兵把守,這些地方官雁過拔毛,那怕朝廷同意黎城旗號可以經過,也要有好處才行,所以黎城每月都會有這方麵的支出。

  先來說說明末時的黃河流經之地,前麵的章節已經說過在1855年銅瓦廂決堤改道,形成了後世的黃河入海口,在這之前,黃河入海口經徐州後,充入駱馬湖後,分散開來,行成了幾股濁流,最後在灌雲、灌南、響水奪淮入海。

  黎城在李莊轄區內建有客貨碼頭和造船廠,造了大量能在黃河內航運的船直達徐州,再有徐州閘口進入大運河。目前的李莊已成為鎮,成為了連接南北水路交通的要道。

  半個月後,吳小姐的船隊到達了鎮江碼頭,接下去的路程就要走陸路了,好在有光明牌馬車,作為“一品夫人”的規製,這半月來坐船還是很累的,活動不開,整天就在船艙內貓著,有時到了深夜,才能在眾人的簇擁下,上船甲板向外吐幾口新鮮空氣。

  目前鎮江沿著長江在原本的官道基礎上,把路麵加寬了三尺,路兩邊還種植了行道樹,大多數路段墊高用水泥硬化了,光明牌馬車行駛還算平穩,半道在寶華鎮住了一晚後,第二天早就有快馬通知南京城府衙做好接待工作,此時的南京市長是劉克家,一年前任溫州市長,因表現出色,轉任南京市長,同樣是市長,南京比之溫州等於是升了一級,按明朝官製是二品大員了,劉克家一看從黎城開州出具的文告說是“一品夫人”吳氏,前來跟中央曾首長完婚的,不緊皺眉了,荒唐、可笑,那有未婚稱做“一品夫人”的道理,這個白守恩是不是昏庸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