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洪承疇微服私訪記(上)
作者:拉拉袖      更新:2021-10-04 15:32      字數:3475
  1647年時,洪承疇因父喪,回鄉守製。順治五年(1648年)四月奉召返京,前麵說道,洪承疇是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鎮良山村霞美)人,所以在返京途中,決定進入江浙黎城轄區看看,決定微服前行。

  從福建進入江西是清廷的地盤,從九江進入長江後,一路往南京而去,到安慶後洪承疇微服了,從這裏開始就是黎城的地盤了,在安慶黎城有駐兵,還有水師。

  自從進入黎城轄區後,江麵上船隻慢慢就多了起來,江邊也有了人煙,打漁的,運貨的,客運的,船隻也越來越新奇,特別是貨運船,往往是幾十隻拖運,最前頭就是燒煤的動力船了,船身上2個高大的煙囪冒出白白的煙氣,那種高大的客運船不時在邊上而過,掀起的浪花把洪承疇的硬帆小船直晃蕩,洪承疇暗想,自己的船也有200料,不算小,可比起這些船來,成了小不點,不日船行至大勝關進了夾江,然後就到了上新河,再到江東門。一路行來無一人盤查,直到停靠碼頭,現在的江東門碼頭擴大了好幾倍,分為貨運碼頭及客運碼頭,洪承疇的船打著是行商,所以停靠在了貨運碼頭處,這個貨運又分為二部分,散客碼頭往東,大貨碼頭往西,洪承疇從來沒見過這麽熱鬧的碼頭,岸上巨大的一片平地上堆滿了各種貨物,大貨碼頭邊整排的吊機不時地從船裏麵往上吊運,伴隨著隆隆的蒸汽機運轉的聲,而散客碼頭上也有吊機,比起西邊來,這吊機就小一號,洪承疇站在碼頭上,看著眼前的一幕很是吃驚,從船上裝載或是卸載全用這些鋼鐵塔架,看不到所熟悉的踏板,人力搬運,這要多少的鋼料啊,在碼頭邊上看到了平地上有二條二指寬的鐵條,一直延升往前,馬拖著一輛輛大車沿著鐵條往前拉,一匹馬就能拉動一輛很大裝滿貨物的車。洪承疇一邊看,一邊不時地點頭對隨行的幕府及護衛道,車的輪子卡在二條鐵軌上,一是為平穩,一是減少地麵阻力,隻要用很小的力氣就能拉動更多的貨物,妙哉。一行護衛也和聲道“妙哉”。

  觸動更多的是市麵上的人氣,目前已很難看到這種人丁興旺的集市了,而這裏還是南京的外城,秦淮河北岸,莫愁湖畔,如今的莫愁湖靠著江東門一側,停滿了各種大小船隻,這裏原先是各大戶官員的農地及徐家的封地,此時全被張天樂開發了一個集貿集散地,一直延續到了訓象門,這裏外通長江,內連秦淮河,儼然已成為南京新的人口集聚地,江東門大道直通內江邊,沿江大道往西直接通往馬鞍山,往東通往常州及蘇州,目前在這條官道邊上在修築鐵路,這裏就要說一說黎城目前的鐵路建設及技術,此鐵路不是後世的那種鐵路,黎城為了方便,定的軌距不是後世的標準軌距,大家都知道鐵路的標準軌距為1435毫米,而黎城在山西修的是米軌,就是一米,1000毫米,當初這樣做也是為了節省鋼鐵材料,最大的還是技術方麵,蒸汽機火車頭的建造難度,因為隻能造些小的,所以作功就小,動力也小,要造出那種後世的大型蒸汽機火車頭,還在摸索中,需要時間慢慢改進,雖然是米軌,小火車頭拉的車廂也少,速度很慢,客運車廂一般是拉5節,最快速度50公裏每小時,而貨運的裝載重,速度隻是20–30公裏每小時,不過在目前來說,屬於最快的交通工具了,而且運貨量大,一次的運貨,等於千輛馬拉車的運量。極大地節省人力物力,促進了生產生活的需求,特別是在山西這些船運不能達的地方,目前在礦區內的小火車軌道是700毫米的,在運城、長治、峰峰礦區等發揮主要作用,那些碼頭上的馬拉軌道就是700毫米的。 張天樂把內城區域內的聚寶門到東川門,沿街挖深修築排汙溝外,基本保持內城的原貌,要求垃圾集中地外,對內城的生活衛生做了各種規定,把一些年久失修的石板路麵修補完整,建造許多處公用廁所,大明時期的城鎮都有一個通病,就是路麵坑窪,像南京這種大城還好些,起碼主要街道上鋪著石板,可是一些小巷邊角地頭全是爛泥地,每個角落牆根下堆滿垃圾,很不衛生,疫病就是這樣傳播的,所以張天樂采取了許多後世的做法,雇傭人力定時清掃,各家門前衛生包幹等辦法,修補路麵硬化,邊角落種上一些花花草草。

  對於黎城來說,不缺錢,缺的是人,當初在建設擴大江東門時,張天樂就建了一條路,雙向四車道的水泥大道直通三山門及定淮門外,路兩邊的地塊劃分後,采用黎城營造框架構造,很快建起了一幢又一幢沿街商鋪,每幢房子有三層,也有四層,這種房子麵對街的一麵全是大玻璃格落地窗戶,透過這些窗格玻璃就能看到裏麵陳列的商品,整潔明亮,地麵上全是水泥硬化,這種從路麵到屋裏的地麵,因為沒有了土就沒有了揚塵,整條街也明亮起來,在明代的路麵,要麽用石板,在室內用一種專門的燒製的黑色地平磚,要麽把砌牆的磚鋪就,一般人家就用夯土敲平。

  而這些房子是賣的也可以租,這就讓許多商家、商號蜂擁而來,這地段距江東門碼頭5裏,距內城門5裏,眼看著黎城商貿公司的入駐,這些商鋪紛紛開了起來,人氣慢慢地聚集,南京本地的商人最也坐不住了,隻要一家買了,就會有第二家,第一期商鋪就賣完了,隨即張天樂建造第二期、第三期,直到整條路麵兩邊填滿。

  當洪承疇一行人,來到東江碼頭這條全新的商業街道後,也到了酉時,這一路震驚的麻目了,原因是前年離開時,這裏全是荒地小水潭,二年不到,就變了個樣,這讓洪承疇停下了腳步仔細觀望起來,這裏的商鋪統一而整齊,雖各家商鋪的招牌不一樣,給人一種大氣的感覺,目前所有城鎮上的街麵寬度不過一丈,可是這裏的街麵分為上行、下行,中間還有綠化廊隔開,單單一邊的路麵就有三丈之寬,路麵平整光滑,用的全是水泥而築,中間綠化廊每隔三丈就有一個燈柱,伸出橫杆掛著玻璃風燈,這比內宮裏的還要氣派,正在這時,遠遠看到路上有一輛驢車趕到燈柱下,用長杆取下風燈,點亮後又掛了上去,接著去點亮下一盞風燈,洪承疇吃驚地看著這一幕,整條街這一夜要燒掉多少油啊,可不管怎樣,這條街的人似乎越來越多,越發是熱鬧了,各種商家站在門口的吆喝聲此起彼伏,此刻洪承疇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仿佛到了異國他鄉。

  走了半天,也看了半天,幕僚說道找個客棧住下,吃點東西吧,領頭的護衛去找吃住的地方,這位大哥,這裏的客棧往哪裏走?好說,這位壯士,往前,看到嗎?最高的樓,五層全是綠色玻璃的那個,上麵寫著金陵賓館,就是你要得客棧。多謝大哥指點,雙方行禮作別。在古時,像這種作禮問路的禮儀很是看重,一曰,人口稀少,人與人之間,相對留幾分好印象,說不定什麽時候又會碰麵,或會有求與人。二曰,有人問路,就說明自身的價值,被人看重,就說明自身合乎社會規範。三曰,多個朋友多條路,在古時,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把最好的一麵,展示出來,顯出自身的價值及良好的家教,所以在古代,人與人之間這種表麵上的禮節,不能用現代人的思維去衡量,就像後世的小日本,雖然心裏還不知怎麽想的動不動,先對著你鞠一躬,此時的明末社會很重視禮節,在各種場合都有不同的行禮方式,這一點不論男女都需要遵守。文人之間相認的話,首先是雙方見禮,表示給對方尊重,女子在古代的生存範圍被局限在後宅,很多場合不需要女子出場,在行禮上的樣式要比男子少一些。大體有稽首、頓首、叩拜禮、肅拜、福禮幾種。而用的最多的是雙手交疊放在腰側,雙腿前後交叉微微下蹬鞠躬的動作就是福禮。而在此時的男權社會中,許多的禮儀在我們看來很是分不清,黎城穿越眾剛到時,最厭煩動不動就跪,兩膝跪地,雙手合抱放在地上,頭低下觸到手。再拜 :拜兩次叫再拜,是進一步表示敬意的行禮方式,對於古代人來說,這是給你最大的敬意,這種禮儀對於後世人來說,誰能受得了,特別是下跪的是老人的話,所以黎城這幫穿越眾,說什麽非要改掉,美其名曰:“我們人人平等,沒有等級觀念,跪拜隻對尊長等等”。

  稽首:它是跪拜禮的一種,後來行這種禮不限於君臣之間。行這種禮時,跪在地上,伸出頭在地上作較長時間停留。

  拱、拱手、作揖:這是三種相同的行禮方式。

  磕頭: 在《範進中舉》中是這樣描述的,他是舉人出身,做過一任知縣的,別號進齋,同範進讓了進來,到堂內平磕了頭,分賓主坐下。這個就是在官場中還有另一套禮節。意思是大家都一樣,你磕一個,我也磕一個,扯平,雙方又見了禮。 唱喏:古時男子行的禮。給人作揖,同時向人說致敬的話。 壽:以酒或以物向別人祝福。

  執手:表示親昵的行禮方式,和現在的握手相似。不過這種禮一般師生之間,在古時拜師等於是拜父母,一日為師,終生為父行執手之禮,表示親密。後又表示在兄弟之間,愛人之間,男女之間的親昵行為,執之子手,以之偕老說的就是執手行禮方式。

  一般的見禮方式拱手、作揖,或是唱喏,不用下跪,也不用磕頭,這就是此時與人交往必須要明白的。黎城一幫穿越眾剛來時,動不動想跟人握手,鬧出了許多的笑話,此話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