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蘇堡村劉老漢家
作者:拉拉袖      更新:2021-10-04 15:32      字數:4271
  蘇堡村位於洪洞縣東北15公裏處,有幾十戶人家,屬於大村,洪安澗河從西往東流過,可是此地土地以旱地為主,水澆地隻是靠近河灘邊幾塊地,因為這裏的地貌是黃土丘陵,坡地多,劉老漢家就在一個坡地上,一家七口守著一大片的土地,因為連年幹旱,土地貧瘠,不要說畝產量,就說說這一個山坡地大約有一百多畝,才打小麥4千斤左右,這4千斤糧食還是每天劉老漢帶著全家起早摸黑,從洪安澗河取水得來的產量,看看這產量,產出快要趕不上種子了。可如果不去種糧了,全家得餓死,像現在這樣,好歹還能留下點口糧,這村上有些人家沒什麽勞力的,每到青黃不接時,就成群地出去要飯了。

  還好啊,劉老漢家有三個兒子,二個閨女,全是成年,加上老婆子操持,半饑半飽勉強活著。

  自從前年起,來了官府的人,把各家的田地丈量後,在村裏地頭靠近河邊山坡上打了二十一口井,說是讓大家種幾畝土豆、玉米、紅薯三種抗旱的糧食,說是在抽苗時澆點水,等抽穗時再澆點水後,產出的糧食能畝產上百斤,還在村裏選出個村長,大家把老族長選上去了,結果洪洞縣老爺說,當村長的人選年齡要40歲以下,還要能識文斷字,這不是便宜了我老漢家麽,我老漢命好,讓大兒阿大前幾年讀了幾年私塾,每月能領3元錢,在村裏又來了一個叫農技員小吳,這小夥子不錯,人勤快和善,還住在了我家,又帶來了種子,每家每戶都有,要求這三樣種子都種上,現在我老漢是村長家了,必須要帶頭種上,把最好的地給種上,還要去說服每家多種上幾畝,聽小吳說,每家最好能種上3畝地,這樣才能不用去逃荒要飯了,哎,小吳還年輕啊,說話不知輕重,癩蛤蟆打哈欠,口氣不小,老漢種了一輩子的地了,還說畝產,能給個飽肚,就燒高香了,可人家不聽勸啊,這不,這小夥跟我杠上了。

  小吳叫吳炳發,是黎城希望小學第一批正式結業出來的,在四年級後,就分科,學的就是農業技術,這也是在學校裏報名最多的學科,吳炳發的老家是左權縣人,在1642年時躲兵災逃到了黎城,後然父母全在黎城辦的工廠裏做工,當時吳炳發13歲就進了黎城希望小學讀書認字。現在被分配到了洪洞縣推廣高產糧食作物。

  吳炳發整天串東走西,幫助勞力不作的人家堆肥,號召全村把牛糞羊糞收集起來,跟一些枯草麥秸混合後說道等待發酵用作肥料。這就讓許多村民不解,以前村民直接把牛羊糞拉地頭作肥料了,這堆肥發酵還是第一次見到。後然的做法就更荒唐了,要求每家每戶,先在屋前地頭下種,把發酵後的肥料及燒飯後的草木灰等物,全部用在不到一畝的地上,混合黃泥土灑上種子,蓋上蘆席,每天澆上水。

  用劉老漢的說法,家裏的傻大個特別聽從吳技員的話,每天跟在屁股後麵,當了村長後把自家的地也不耕了,到了晚上數落他幾句,小女芳芳還幫著老大一起打岔,兒大不由爹,女大不由娘啊。

  也有許多家,不聽吳技員的話的,按著老一套,種小麥,在這種山坡地上種小麥,靠的就是老天能在發芽時能下點雨水,現在有了深井,就不用去河灘上取水了,隻直在井邊上挖溝引水,可是水往低處流,這些深井全在坡地下,自然灌溉有限,還得往上背水,不過也減輕了許多的勞累,隻要手動上下壓水,就能源源不斷地出水。

  此時的明代農民播種小麥還是揚灑的辦法,所以出來的小麥苗,一叢叢的,密布不勻,而吳炳發學到的技術是三樣高產作物的育苗,這樣就對犁地的深度,地溝的挖掘等有要求,等種上玉米苗後,還要有壟距、苗距都有要求,土豆苗跟紅薯苗要有土壟間距等,這些全是新的種糧技術,足足一個多月的育種、育苗教學,不知不覺中,劉老漢的二女芳芳跟吳炳發也育出了愛情的種子,在芳芳的眼中,吳炳發就是神授之人,什麽濕度啊、溫度啊、養分啊、光合作用、嫁插技術、葉形、株形。母本出苗、移栽聽著新鮮,卻處處有學問,比起那些讀書人不知強了多少倍,每一次看到吳技員,眼裏全是小星星。

  在這個時代,農民種地,缺少的不是別的,就是農具,不同的農具幹不同的活,可此時隻是一把鋤頭,犁地隻是一架木犁,有條件的用牛,大都是人拉,而犁頭就是幾個棗樹做的木尖子,這樣犁出的地,隻是在地麵上拉個花花,這就要說道明朝官府的鹽鐵專賣,鐵器價格很高,普通的農家賣不起,在江南還好,佃戶多,東家總能采辦這些鐵犁頭,可是在西北地區,特別是在山西,陝西等地,農民隻能用木犁頭。

  這就要吐槽一下後世電視劇裏的誤導了,好像鐵器不要錢似的,可以這樣說,大多數百姓家中,沒有鐵鍋的,如果誰家裏有一隻鐵鍋跟寶貝一樣,隻有那些大戶士紳人家才有,農民做飯燒菜用的全是瓦罐,想吃個炒菜,對大多數人來說很不容易,而普遍隻是篜、煮、烤就是因為鐵鍋金貴,炒菜在明代沒有普及的原因。

  這幾年來,黎城最忙的就是農具廠,生產加工的全是跟農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產品,比如:鐵楸、鎬子、犁頭、溝鏟、鐵耙、鐵鍋、鐵鏟,生產最多的就是犁頭和鐵鍋,因為黎城的犁頭用上好的鋼製成,而這種鐵犁跟以往的不同,是一種新式的曲犁,受力小,翻土容易,犁的深,一個人就能輕鬆駕馭。

  而鐵鍋的品種農具廠開發了許多式樣,有平底的,圓底的,桶型的,大大小小,全是衝壓而成,極大提高了生產力,鐵鍋的價格也隨之下降,最也不是奢侈品了,而是必需品,其它的鐵製品就放手給了地方上那些手工業者去做,比如:菜刀、鐮刀、釘粑、馬掌、鐵釘,砍刀、斧子等一些生活鐵製品。

  古代的農民是很保守的,麵對這種新的作物想推廣,需要時間去證明,所以黎城在這方麵為了更快地解決農民吃糧問題,在這些新的推廣區出台了許多的小恩小惠,比如:種上一畝紅薯就獎勵一隻鐵鍋,種上十畝玉米就獎勵一隻鐵犁等,就這樣許多人家才多多少少種上幾畝地,這些地大多全是貧瘠的山坡黃土地,好在玉米耐旱,紅薯不挑地,土豆隻要有鉀肥就能高產,對於這些吳炳發一清二楚,凡事開頭難,隻要等到產出,接下去的推廣就會很容易,到時在各種細節上再慢慢實施。

  好在老天爺給力,在關鍵的時候,下了幾場小雨,雖然旱情依舊,全村忙乎半年,到了收獲的時節,劉老漢家在吳炳發的鼓動下,種了10畝的玉米、2畝的紅薯、2畝的土豆,這半年來,吳炳發對這些新作物隻是鋤了一次草,追了一次肥,在旱情嚴重時,鼓動大家澆點水抗旱,隨後的二個月就一直沒動作。還別說,這玉米地裏的長勢喜人,能長一人頭高,等到長出了玉米後,全村人家對著這些作物就有了新的認識了,還有紅薯地、土豆地,雖然苗不大,聽吳技員說,就是缺肥,如果栽種時有底肥的話,就能畝產800斤以上,為了這句話,劉老漢又跟吳技員杠上了,還拉來了村裏幾位老人,什麽?能畝產800斤,這不是開玩笑嗎?自古以來沒見過有什麽糧能打800斤,能有400斤,某老漢就在祠堂前當著族中人,給吳技員下跪,某也下跪,也算我老漢一個。

  為了驗證吳技員的大話,劉老漢主動出擊,叫上了全家及村裏族長及幾位老漢一起見證奇跡的時候到了,先是丈量出一畝的玉米地,在劉阿大村長的帶領下,大家七手八腳地扳玉米棒子,眼看著地頭的棒子是越來越多,越堆越高,吳技員會心地露出了笑臉,邊上的芳芳時不時地為心愛的人兒擦擦臉上的汗水,自己的心兒甜的灌了蜜,紅樸樸的小臉、明亮的雙眼羞澀地望著。

  等大家把一畝的玉米收成完,望著地頭上堆起來的玉米棒子全發呆了,各人全沉默了,接下去就等劉阿大稱重了,隨著阿大喊出畝產460公斤,一石等於53公斤左右的話,換算成明朝的石,就是9石啊,地頭上的人全驚著了,此時吳技員說道,畝產能有9石,還要除去外皮跟裏麵的棒芯,實際也就5石左右。如果,土層深厚,質地疏鬆,通透性好,保水,保肥力較好的地塊,收成在15石是沒問題的,這一次沒人說不信了,劉老漢也不抬杠了,有了這麽好的收成,大家當然喜悅大於麵子,隻要能給全村人吃飽飯,做什麽都可以啊,隨著劉老漢地頭的音訊,全村人慢慢全來看熱鬧了,接下去就是紅薯地跟土豆了,許多村裏的壯漢也加入了挖紅薯、挖土豆的大軍,不到半個時辰,2畝紅薯、2畝土豆挖的精光,看著地頭上堆的跟小山似的紅薯土豆,全村人全懵了,經過阿大稱重後報出紅薯22石、土豆18石時,在場的所有人全目瞪口呆,突然就聽見老族長嗚嗚咽咽地哭了起來,說道:要是早幾年有這種高產糧食,老伴及小女就不會餓死了,隨著這話一說,整個地頭上哭聲一片,誰家沒有餓死過人啊。大家全趴在地頭上痛哭,這場麵有點怪,最後吳技員喊道:“從今往後,隻要大家全種上這種高產糧,最也不會有人餓死了,明天起,今年種上這三種糧食的人家,可以收割了,到時我會給大家演示這三種糧的吃法及用途。”

  這一天注定是全村最開心的時刻,吳炳發儼然成為了全村最受歡迎的人了,隨即煩惱也隨之而來,上門說媒的絡繹不絕,直急的小芳芳直跺腳,這跺腳的還有一批人,許多村民不願種上新糧後悔的也在跺腳,而老族長用拐杖在跺地,指著麵前的幾個老漢說道:必須得下跪,不光是你們,全村人都的給小吳技術員下跪。

  村中祠堂外搭起了幾口大鍋,吳技員手裏拿著大勺子,在指揮著一群大媽大嫂喊道:“先把土豆去皮,切成條,接下去油炸,這是一種吃法,劉嫂子,你把土豆洗一下,放在這罐裏煮熟,也是一種吃法。還有王大媽,你把這幾個土豆放在爐灰中讓它烤,又是一種吃法。最後拿幾個土豆來,我要切成細絲,準備好咱們山西的老陳醋,就等好吧!

  紅薯可以生吃,也能煮著吃,還能嗮成幹,又能做粉條,還能釀酒,這紅薯藤葉能喂牲畜,全身都是寶啊。

  這玉米掰下來後,可以磨成粉,跟小麥一樣,可烙餅子、做成饅頭,還能做成爆米花。一個字,香!”

  公元1647年春,一場自發的轟轟烈烈春耕在蘇堡村開始了,經過去年秋季的高產作物大豐收,村民對新的糧食有了進一步認識。去年開始就行動起來了,堆肥、挖溝、砌儲水窖等,劉老漢今年要種植50畝的玉米,10畝土豆、10畝紅薯,剩下的河灘地距水近種小麥,這是聽取女婿吳技員的話。經過去年的事,阿大,阿二、阿三全說到了婆姨,等著來年成婚,芳芳跟吳技員的婚事也定了下來,現在吳技員在村祠堂邊上掛了牌,蘇堡村村公署,由阿大成立了村民兵隊,吳炳發成立了農業科技所,辦了夜校掃盲學習班。為了支持蘇堡村的春耕生產,洪洞縣還運來了多種農具,縣裏下來的人說了,今年家家戶戶不光有餘糧,還要改善居住條件,到了明年把現在的土坯茅房,黃土洞子全改成磚瓦房,到時會有縣政府牽頭,帶領大家一起造房,這個叫做社會主義新農村,往後的日子會越過越好。

  以前家家戶戶各過各的活,現在不同了,就像有了主心骨,生活有奔頭了,村民積極性也提高了,各自忙著自家地頭。吃飽飯的人,跟以前吃不飽,區別很大,所以說,中國的農民要求最低,也是最勤勞的,真不明白是什麽樣的社會,才能把這些村民逼到拿起鋤頭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