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太原城變色(下)
作者:拉拉袖      更新:2021-10-04 15:32      字數:3386
  在祁縣,靠近黎城轄區的一河之隔的賈令鎮,目前是商貿繁榮,幾年下來,從祁縣到賈令鎮橫垮昌源河上,一座水泥大橋連接了兩地的陸路通道,原本清廷在賈令鎮有一營駐兵,目前不知接了什麽上級命令,這一營兵成了坐地戶,出租兵營原有的營房當倉庫,又在演武場搭建了許多的棚子,出租給當地商戶,沒法啊,現在整個賈令鎮就是一個貨物集散地,這一營兵拿著兵銄外,在原兵營四周經營起了各種商鋪,人人成了爆發戶,這小日子過的整天笑的見牙不見眼。隨著規模不斷擴大,生意日隆,全把家裏的、親戚啊、族親啊等帶來了,拖兒帶女,再也不用刀口舔血了,過上了心目中的幸福生活,這日子有奔頭啊。吃飽穿暖後,就有了精神上的需求,黎城廣播電台就成了主要娛樂節目,小孩子上學就去祁縣。

  徐清、修文、孟封眼紅的不得了,不知是誰天天在說道,想要富,先修路,通了大馬路,把賈令鎮上的貨物運送到自己這裏了嗎?沿途鄉民自發號召,自帶幹糧,有的村在族長的帶領下,每天修一點,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幾年下來,幾乎村村通了公路,直到太原城下。有黎城出品的四輪 大馬車,橡膠輪轂,鋼片承壓避震,比原來的大轅車裝載貨物多三倍。

  太原城內紅市街上的隆豐酒樓,今天迎來了各家著名大商家各大戶,還有太原府丞、太原縣令等級別朝廷官員,現在的丁三公子貌似紅人,也在列其中,酒過三巡後,一商家在眾多官員的簇擁下,開口道,由整個太原城內,眾多商家疇銀把從賈令鎮的昌源河大橋起,修一條直通到太原城下的鐵路,跟黎城那邊一樣,連接上,以後運送貨物一天內就能到達,所以這事要煩請丁三公子跑一趟黎城,解決修路的技術問題,購買各種鐵路材料,造價核算等,此事丁三公子已答應了,明天三公子將去往黎城,在此各大家送行。

  這修鐵路之事,丁家三兄弟策劃了好幾個月,在商家圈內訴說修一條鐵路的好處,各大商家當然知道鐵路是什麽,也有不知道的,比如太原城內一些小商戶,城內的官府老爺們啊等,不過修鐵路對商家來說,吸引力實在是太大,特別是有經營黎城商品的幾家大晉商就來勁了,就是沒有一位有能力之人牽頭,這不丁三公子橫空出世,一拍即合,才有了這一次官府商家大集合。儼然目前在太原城,人人把丁三公子當成了黎城的代表,發言人,丁三公子看來不去黎城是不行了,該攪的差不多了,就帶上二位姑爺出發了。

  回頭接著說丁三公子來到了黎城,一路上的震撼自不必說,被趙士俊安排住進了玻璃大廈客房,房間不大,卻處處實用,那些“機關”的精妙,住了二天後才明白過來,其中鬧出了許多笑話,直到三天後,費見深在大廈一間會議室內接見了丁三公子及生員劉三輔、張大塈。

  一見麵,費見深說道:“我們見過,你要找的王德發大人在杭州,不在黎城,有什麽事就跟我講,不用拘束,指著身邊的人道,這位是黎城縣長趙士俊,這位是黎城黨校張銘,這位是黎城宣傳部朱貴發,介紹完了大家落座,自然有人上茶。

  看得出丁三公子及劉三輔、張大塈很是拘束,這樣的安排根本不是這個時代的產物,不過也說不出有哪裏不敬,這幾天來,碰到的新鮮事特別多,把早就設想好的開場白忘了,隻有開門見山直說了。

  丁三公子道:“嗯,這個,這個有許多事,關於太原,另一件事是鐵路。”

  費見深起先猜想是丁三公子想來黎城為個人之事,無非是要官或是做生意什麽?所以陪同一起來的人也準備好了,要官,就讓張銘帶走,先去黨校學習半年再說。文人要做生意,無非是書店啊,宣傳方麵的,所以把朱貴發帶來了,可一聽一個是關於太原,另一個是關於鐵路,就認真起來了。

  費見深示意先喝口茶說道:“三公子慢慢說,先說鐵路。”原本三公子無從說起,先說那一麵好,聽了費見深的話後,就先說鐵路吧。就把目前太原幾家大商戶委托某來黎城,商討修一條從祁縣到太原的鐵路,用作貨運及客運的可能性,由太原商戶出資等等。

  這可是新鮮啊,費見深也沒想到,清廷會主動要求讓黎城修鐵路,細問之下才明白,隻是太原民間自發行為,跟朝廷沒關係,這就更奇怪了問道:“想不到啊,三公子也是其中大商戶?”

  三公子道:“家雖有幾畝薄田及幾家小商鋪,不瞞大家,目前連糊口也難維持,那有銀修鐵路,隻是某牽頭而已啊。”

  費見深知道,這個頭不好牽,這位丁三公子倒是讓人看輕了,那麽就說說太原城怎麽情況吧?

  三公子道:“幾年前自從學生跟王大人及眾位在太原城外一別後,家中一直事物不斷,現有老爺故世,後有分家立戶,直到前年,才想起臨別時,王大人的囑咐,學生就大膽策反了整個太原城中的大小官員二百多位,目前就剩下駐守太原府清八旗及巡撫、知府外,底下的官員基本心向黎城,這一次來主要是討一句準話,給學生支持。”

  費見深聽的是目瞪口呆,腦袋嗡嗡作響,哎吆麻愛,看不出啊,這位不著調的丁三公子,原來也是位猛人。

  費見深隻能說好,好,好,連說三個好後,這幾件都是大事,要通報給全體委員會再做決定,讓丁三公子再等幾天,黎城需要商量後續事宜,又讓趙縣長安排人,陪同三公子在黎城參觀遊玩幾天。

  丁三公子來到黎城的事,通過電報形式,分別發往杭州、南京,在杭州的王德發看後哈哈大笑,自己的一個無心插柳,冒芽了,不過思慮後,給出的建議是,江南省還在消化中,不宜再跟清廷節外生枝,對太原控製地下化為好,等待時機。而南京的張天樂卻是個鷹派,最好把大同也一起控製起來,理由是最過兩年大同被清軍屠城,為了防止曆史重演。張恒一道,明年清軍會有二場大屠殺,一場是南雄之屠,一場是廣州大屠殺,被屠百萬之巨,而廣東南雄之屠再過半個月就發生了。我們卻無能為力,隻能靜靜地看著,什麽也做不了。

  褚老的建議跟王德發相同,費見深聽了委員會所有人的建議後,給出了自己的方案,麵上不對太原易旗,可以架空,把駐防的八十名八旗及巡撫、府台等人圈禁起來,做這種事,不是一回二回了,由反正的官員裏麵推舉一個領導班子,接手管理太原及6個州,分別是平定州、忻州、代州、岢嵐州、永寧州與保德州。把原本來黎城這邊上任的官員,分別去往這些州衙擔任地方禦史,同知、縣丞等職,這些官員的薪俸由黎城發放,每月25元人民幣,足夠養活一大家子了。主要是監督各州官員出賣黎城,或是想腳踏兩隻船,出賣同僚等。凡是要跟清廷接觸的全有太原決斷。各州不得越級上表、上奏。這些禦史的直接上級就是黎城,丁家三位公子就不要為官了,可以在太原開辦一個希望小學,一份《太原周報》能不能把這份報辦好,就看能力了,前期的資金有黎城解決。

  關於建設鐵路的方案,不日會有前期勘測隊對沿途做一個路線勘測後,再出造價表,這個急也沒用,不過按目前地形看問題不太,全是平原地帶,築路會很快。

  公元1649年12月19日(永曆三年,順治六年),由好玉林師駐紮在平遙的王林團3000兵,加上12輛挖機改造的一個機械裝甲營,後勤輜重驢馬隊300輛四輪馬車,在三公子帶領反正的官員引導下,搶占了太原,把一些沒有反正名單上的官員就地免職,先軟禁起來,守城的一營清軍早就分成了二派,不願投誠的,被要投黎城給看管了起來,這裏不得不說丁三公子的組織能力很到位,不放一槍一彈,不死一人的情況下,就把整個太原城接管了過來,城中的老百姓還不知道啥情況,隻聽說,城裏來了一支軍隊,一半在城外駐紮著。

  這一天,對有些人來說就是天堂,對有些人來說就是地獄,那些被憋了整整四年而不能上任的大小文武官員全來了,真的是翻身農奴把歌唱啊,足足三百多人,個個臉色喜氣洋洋。那些沒有反正的幾十個太原城內大小官員個個垂頭喪氣,看得出有些人懊惱不已,八旗不是在城內築有滿城嗎?好啊,就讓這些清廷的巡撫、府台、督撫全進去,三天後,在王林的主持下,選出了一個三人政府,分別是,原派往長治的巡撫付寶慶、原太原知府紀霖,原太原按察使何文清,以後這三人就代表整個太原轄區行使職權,級別同級,直接為黎城負責,餘下把空缺的職位按照以前的職位高低相應安排,更多的官員分赴各州,同時帶去的是三人組上任文書。王林部隊把反正過來的營兵整編,從新任命了營官,留下二個排的兵力架設電台後,開赴寧武、代縣二處,掐住往北通道。

  隨即,好玉林師前移至晉中,把陽泉、孟縣、五台這些山區小道全封了起來,切斷了跟清廷在石家莊的聯係,接下去就是各關防綠營清軍的整編、退役安置、剿滅山賊、土匪、招安各路江湖豪傑加入各城鎮城管隊,地方官員配合土改分田地等,這些在山西早就深入人心,加上人口稀少,荒地多,對士紳大戶來說缺的不是地,而是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