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一台手機的震撼
作者:拉拉袖      更新:2021-10-04 15:31      字數:3240
  王德發此時身在杭州,跟張煌言有一大攤子的事要處理,接到張天樂的來電說是堵胤錫委派的林清白及家眷來杭州躲避兵禍,也沒當回事,估算著船的行程今天上午可能會到餘杭,就帶著張煌言一起去餘杭碼頭迎一下,畢竟是永曆朝那邊過來的人,雖不是什麽大人物,看在堵胤錫的臉麵上,還是要客氣一番的。原因是目前浙東的地位很尷尬,魯王去了福建,而浙東不屬於魯王管轄,永曆也沒有冊封浙東官員,屬於浙東以王臣縉為首的原魯王舊臣為主。而魯王委派張煌言來聯絡舟山張名振的,目前張名振隻是參事,張煌言做了杭州主政,這些官職跟魯王沒一毛錢關係。

  王德發和張煌言把林清白按排在了杭州原知府的官邸住處,過了幾日後,張煌言讓林清白出任杭州市長,這是王德發批示的,協助張煌言的工作,林清白主政杭州城,而張煌言主政杭州地區,可謂是林清白的上司。

  不日王德發就在原知府衙門會同張煌言、吳勝兆、黃宗曦、王臣縉、陳函輝、徐孚遠、林清白、柯夏卿、沈廷揚、沈宸荃一起,召開一個很重要的會議。

  因為看到了李衛連打勝仗後,覺得南明朝還有希望,所以弘光朝瓦解後,有些人在故裏一直關注著浙東的抗清,對黃宗曦主張不敢苟同外,大勢卻在往有利的方向發展,所以這二年來一直在反思,除了對黎城方麵的理念有點激進外,別的作為很是讚同,比如這一次會議就是改革稅製,收商稅、免農稅,接下去聽到的就不樂意了,因為免農稅是免去20畝水田以下的農戶,而大戶、大家族,士紳卻不在範圍內,超過20畝田地的不但不免,還要多收稅,這樣就會得罪那些大戶、士紳支持,張煌言、柯夏卿、沈宸荃就反對了。

  王德發接著說道:“某些人隻看到自家的田地上百畝,上千畝要交稅就一心想反對,就是人心不足,那麽我想問一句,這些大地主,大田莊憑什麽不想交稅,因為這些人心裏隻有一家一姓,沒有民族國家,在坐的都是毀家紓難來支持抗清,卻為什麽要反對?目前,城外有大片的荒地,是因為全家被清兵殺沒了,所以這些無主之地全歸人民政府所有,同樣,家有上千畝、上百畝的田地不想交稅的話,人民政府就強製收回。說白了,新政府沒有人有特權可以免稅,不管是務農、務工、經商全部要交稅,這裏麵也包括在坐的各位,新政府的官可不好坐,沒有政績就換人,也沒有官員可免稅一說。

  得罪那些大戶、士紳總比留發不留頭要好,還有新的稅收政策會下達,總體上來說,會比以往收的少,這一點在黎城以全麵實施過,效果明顯,利大於弊。大家別總是盯著田地,往後啊,真正產出的不是來自田地,而是經商、海運及工業,什麽叫做工業?不是一家一戶開辦的作坊,而是成立公司,當然有實力的話也可以,合股、合資都可以,發放銀錢來招募工人做工,比如說,織布機,黎城已運來了新的織機,比傳統手工的織機快十幾倍,一個工人一個時辰可織出五六匹布,你們信不信?為什麽黎城到目前沒有推廣,是因為采用了這種工業化生產,會打擊傳統手工織機,這樣就會牽連到整個地區的百姓破產。要先解決百姓的吃飯問題,分給這些織戶田地,保障其基本生活,這些田地就從這些大戶、士紳讓出來,這些大戶、士紳有錢財的可以建廠,購買新織機,其中的利潤可抵失去的田地。如果不想賣出田地也可以,那就要交稅。”

  所有人全目瞪口呆地聽王德發在說,有許多的新的詞匯半知半解,不過總體大意還是聽的明白。

  在這裏林清白、黃宗曦、王臣縉能更明白王德發所說的是什麽,那種大生產、大廠區、大馬路、大火車、大市場所組成的為之“工業”。

  王德發繼續說道:“教學是重點,以後新政府不會招收隻讀“四書五經”的人做官,所以要盡快開辦新的學校,培養新的人材,這一點大家可以去問太衝,他知道什麽叫新學,先從各地的主政開始,蘇州、杭州、台州、寧波等地開辦希望小學及高等學院,三年後高等學院畢業學成考核後,就分配到各地任職,在這三年內,各主政區內的政府官員會從黎城調來赴任,這批人員是經過考核後,又集中上過中央黨校學習過的,在坐的各位除了年紀已老之外,以後還要專門去黎城黨校學習半年以上,才能分配新的工作,這就是升遷。

  我們可能理念上不同,不過大家心裏要明白一個道理,有國才有家,國家興亡、匹夫有者,這句話可不是我說的,是人稱亭林先生顧炎武說的,讓人驚醒啊,所以說,以往的理念大家可以堅持,最好有爭論,這樣國家才有發展,可不是以前那種人身攻擊,把誰誰批倒批臭,新政府可不興這一套,以後有什麽黨爭、派別、同年什麽的全沒有用,想要升遷就是要有政績,看百姓生活好不好,道路通不通、看在治下人民幸福不幸福,富不富裕,路上有沒有垃圾、城鎮建設好不好,而不是隻為一家一戶而忙。”

  足足三天的會議,這些人全是明末的大儒,大部全是進士出生,如果王德發去比文才的話,給他們提鞋也不配,好在王德發學問雜,有超前三百多年的理念,說出去的詞匯在這些大儒聽起來就是天書,經過他們相互理解補充後,會拍大腿,比如前麵說的培養新的人才,什麽是新人材,大家就會去問黃宗曦,黃宗曦就一一解釋道:“在黎城希望小學分為年級班,1-3年級為識字班,4年級以上就會有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又分別解說了什麽是數理化,高等學院裏的教學科目就不得了啦,不去學就不知道什麽是學問,連李天經李大人,還有那個洋人湯若望大人也在學,都2年了。”

  林清白道:“黎城的發展有些我是看不明白,身在黎城感覺不像是我朝治下,用他們的話來說,叫什麽科學,隻有科學強大,整個國家就會強大,而儒學隻能用來治身,而不能治國,所以大家看,黎城的那種火槍就是厲害,還有那個炮,這麽小的炮打出去卻很遠,威力比上萬斤的紅衣大炮還要大,還有那種在鐵路上跑的火車,許許多多我這輩子沒見過的東西,到處都是,哦對了,給大家看樣東西。”說著摸出了手機,這手機在銅陵給張天樂拿出來過,後然手機沒電了,張天樂又給充滿了後還給了林清白,說是盡量少開機,這個需要電,沒電就不會亮,現在正是拿出來給大家看看的時候了,林清白就把房門給關上,把手機放在桌前,後麵用茶杯擋住,打開手機,點開那個圖標,隻見這小畫框內人影閃動,還有聲音、樂曲。內容就是黎城的方方麵麵,林清白已看了幾十遍了,可在座的沒一個人見過這樣的東西,在震驚之外,內心的震撼度,隻能用神跡來描述了!正在大家驚詫之時,隻聽有人推門而入,正是王德發,一看一幫老少圍在一起,頭碰頭地湊著在看一台手機,播放的還是吳一拍攝的黎城記錄片,就說道:“大家繼續看,這就是黎城的樣子。”

  等播放完後,這幫人全傻掉了,張煌言、吳勝兆、陳函輝、徐孚遠、柯夏卿、沈廷揚、沈宸荃這幾位沒去過黎城的全是張嘴說不出話來了,這是、這是、這個、這個…… 。

  王德發拿起手機道:“這就是科學,也叫做科技,就是科學的技術,可不是什麽奇技淫巧之類,大家看,”說著就用手裏的手機對著這幫人拍了一張照片,翻出來就這樣讓大家再看,這一看不打緊,可要了這幫大儒的老命了,連淡定的林清白、黃宗曦、王臣縉這三位也不淡定了,唰地一下,個個臉色唰白。

  張煌言跟吳勝兆指著手機,這、這、這… … 就是說不出話來,王德發道:“大家別慌,這個就是照像功能,這個小東西有許多的功能,還可以錄音、照明、可以寫字記錄、還能計算、就是需要電,沒電了,這東西也就沒用了。

  電就是天上的閃電,隻是這小東西裏麵的電容量很小,不能跟天上的閃電比,這就是學問啊,新學就是學這些方麵的內容,光是電這一塊,分出了好多的學科。”

  這東西對古人的衝擊有多大,隻能想,不能說,細思極恐,何況這些人還是當今大儒,推翻了以前腦子裏許多常識。就像我們現代人,看到了一個無所不能外星人一樣。

  經過這樣一個小插曲後,各人的心思就不一樣了,看王德發的眼神也不一樣了。

  林清白顫巍巍地站起來,對著王德發一恭手道:“王大人,看你孜然一身,身邊也沒有個人服持,可有家眷?”

  王德發詫異地看著林清白道:“匈奴未滅,何以為家,怎麽問這個?”

  林清白眼睛一亮道:“好,好,好一個匈奴未滅,老朽就高攀一次,把小女許配給大人可好?”

  唉呀呀,王德發傻眼了,本想裝一裝B的,現在下不來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