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李衛浙東記(一)
作者:拉拉袖      更新:2021-10-04 15:31      字數:3042
  李衛行動組共4人,在1月隨著浙東魯王派出的海船,來到了錢塘江口,進入曹娥江,在下官渡碼頭上了岸,隨後被安排在義橋組建火槍營,隸屬南明守將潘茂斌管製,這個火槍營一共213人,李衛是教官,擔任營官的的是潘茂斌把兄弟曹五六,此人沒什麽本事,因為跟潘茂斌是同村又是把兄弟,所以才擔任了此次火槍營的營官,李衛第一次操練集合全營後發現軍紀散漫,才明白在黎城時,張恒一的感受,當時自己不也是這樣嗎?

  看看,列隊個個東倒西歪,那就先練習站姿,站姿是火槍兵最基本的要求,而且要保持不動,站一個時辰為限,就這點基本要求,沒到盞茶功夫,許多人就支持不住了,有的坐地上,有的鬆垮地站著,有的蹬著,整整五天,用了許多的辦法,包括站不好,不許吃飯等等處罰,可是一點用也沒有,最後這200兵集體抗拒操練,李衛不得已,向潘茂斌匯報,要求把裏麵的幾個刺頭開除出去,可是潘茂斌隻是打哈哈,某一天,曹五六帶著5、6個刺頭,偷拿了營裏的火槍,進山打野豬去了,李衛拱火了,顯然在黎城這一套訓練辦法和獎罰條列在這裏行不通,直接找到了王臣縉說道:“這火槍營建不起來,還是散了吧,要我看,浙東的這些號稱20萬抗清精兵也散了吧,看看潘茂斌部隊士兵貪生怕死,毫無戰力,肯定會輸,白白送命,還不如投降保命。”

  這可把王臣縉氣得,王臣縉是見過黎城兵營操練的,站著就有一股子殺氣,個個不動如山,眼光裏全是藐視一切地存在。可看看這些兵,連地頭的農民都不如,還一臉地嬉笑不在乎。給人就是在說:“老子就是來湊數的”。

  最後,李衛提出3個建議1個要求,第一,全部換人,火器營的人由自己去挑選。第二,提高火器營部隊的夥食標準,要有足夠的糧食、肉類、蛋類。第三,在新一批火槍運到前,建議先期訓練600人的部隊編製。要求魯王給自己封個官位,顯然按目前的教官職位,士兵不明白是什麽,上下級沒有定位,所以在官威上不作以壓人,為了管理好部隊,不要在營裏另派營官。

  這下可難住了王臣縉,聽著李衛的話,感覺很有道理,答應吧,王臣縉官位太小,不能裁決,隻能上報,這份折子最後落到了錢肅樂手裏,一看是王臣縉的折子,打開一看原來不是王臣縉的,是新來的教官李衛的褶子,一看3個建議,1個要求,首先想到的是黎城要在浙東擴軍,用我們的銀子,我們的人馬,為黎城作嫁衣。這可不行,堅決不能應。

  不過那個要求還是能給的,許一個官位也可拉攏這位黎城來的教官為魯王出力,所以在早朝時,錢肅樂奏請魯王,就這樣,李衛為鎮東侯方國安手下的一個獨立火槍營,可是,武寧侯王之仁不樂意,北上連雲港運火槍,是我王之仁派的船,憑什麽火槍營給了方國安?

  這2個人就在大殿上爭執起來,鎮東侯方國安道:“為了這個火槍營,我是出了三萬兩銀子的,是我買的火器,當然歸屬我部了。可是武寧侯王之仁卻道,下個月,就要進攻杭州,我部擔任的是進攻第一線,首攻富陽,所以這火槍營要在麾下,好作助力之用,一戰而勝之,士氣極大提升,為往後的爭戰起到不戰而屈人之兵。

  翰林修撰張煌言出來勸道:“大戰在即,兩位將軍不必相爭,還是請王臣縉及黎城教官李衛上殿來,讓他自己選擇,如何。”

  李衛被召見,來到大殿中,也不向魯王行跪拜禮,隻是行了一個標準的軍禮後,站著不動了。

  大殿中的十幾位大臣,一起望著李衛莫名詫異狀,最後王臣縉跨前一步奏道:“這是黎城的新學,不興跪拜,除父母天地外,除非對死者。所以軍人以軍禮為最高,這才釋然。

  張煌言道:“李衛,這位是鎮東侯方國安,這位是武寧侯王之仁,火槍營,你想選在誰的部下?”

  此時的李衛可不是3年前在邊牆上的李衛了,可以說“跑過了三關六碼頭,”見識了許多大場麵,接受了新思想的熏陶,也是最早的歸化民,他就知道,跟著黎城委員會,不光自己能過上好日子,在解放區的所有人,都會有一個全新的未來,政治覺悟蹭蹭地提高不少,現在看看這些明人的小家子氣,相互勾心鬥角,全不為全局考慮,隻想著自己能“光宗耀祖”,內心裏很是看不起。這就是一個人的格局,接觸黎城的人多了,格局心胸就會變大,更何況在來之前,朱康大人單獨召見了自己,那一夜,可是李衛這輩子最難忘的一刻。

  朱康說道:“李衛,此去浙東是抗清,委員會的目的是讓你去增強魯王的實力,盡量拖延清軍進逼紹興政權,讓清軍不能分兵增強別處的兵力。不過你在浙東會碰上一些難於決斷的時候,以下之言你一定要保密,入你耳聽之,出我口否之。

  三月,王之仁率舟師於錢塘揚帆,大敗清軍,乘勝進圍杭州,不克,遂還。

  五月二十日,清征南大將軍貝勒愽洛率部抵抗州,陳兵錢塘江北岸。此時魯王諸軍綿亙200餘裏,艤舟江上以待。清軍未具舟楫,不能渡。

  二十七日,清軍攻富陽,北蜂山南明守將潘茂斌等敗走,清軍遂以數百騎尾後,策馬渡江。

  是夜,方國安擁兵10萬,不戰而退,拔營走紹興,與馬士英、阮大铖攜朱以海南行。

  五月三十日大清征南大將軍貝勒愽洛乘虛突破錢塘江,紹興、杭州、義烏、金華等城相繼失守,南明宗室樂安郡王、楚親王、晉平郡王在金華殉國。魯王則在石浦守將張名振護衛下自台州出海到達舟山,但舟山總兵、隆武帝所封肅虜侯黃斌卿卻拒絕接納,魯王隻得逃往福建長垣。

  黎城共賣給魯王火槍600枝,先期200枝隨你而行,三月隨後會有400枝火槍運至,你的任務就是訓練一個火槍營,人數為七百左右,一定要把這支火槍營保存下來,在五月,大清征南大將軍貝勒愽洛會大舉進攻時,你部就在蕭山阻擊之,如果失敗也不要慌,退守四明山就可,到時黎城會派人前來接應。

  這是你們此去4人的裝備,每人一把手槍,彈24發,各人2枚手雷,這一把是狙擊步槍,配40發子彈,你隊中黃受之接受過狙擊訓練,記住槍在人在,槍毀人亡。”

  在臨別時,朱康大人還擁抱了我,並在耳邊說道:“此時起,我們就是戰友,就是兄弟,”還用手拍了拍我的背後又說道:“我腳下的包裏是特地給你的東西,是幾張魚網,這魚網叫做沾網,在部隊訓練時要補充蛋白質,沒有肉食時,你就用這些網可捕魚。”當時我的眼淚就止不住啊,我又跪下了,可朱康大人卻發火了,罵我是養不大的家仔,可我不在乎。

  李衛每每想到朱康大人臨別時對自己說的話,除了感覺不可思議外,更多的隻是敬仰和崇拜了,能把今後2–3個月之間所發生的事情了如指掌,也就隻有黎城能辦到,所以越發地嚴格要求自己,這是一種敬畏,古人對不可明知的事,都會用神袛思維去考慮而生出的敬畏之心。

  想到了這裏,李衛不慌不忙地把自己的3個建議,1個要求重新敘說了一遍後,就閉口不語了。

  魯王朱以海聽了卻啞口無語,錢肅樂出班道:“臣以為3個建議不可為之,這個要求合情合理應之。”眾人陷入深思狀。

  王臣縉跨前一步道:“李大人的建議我附議,在黎城時,某特地看了黎城的火器營,紀律嚴整,站立時不動如山,射擊時聽從號令,隻有這樣的軍隊才是不可戰勝的,回觀我部,雖有30萬大軍,卻不如黎城一營。”

  鎮東侯方國安聽不下去了,出聲打斷了王臣縉的話說道:“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大戰在即此等言語動搖軍心。望魯王辦之。

  李衛一看,到了五月就是這個擁兵十萬,不戰而退的方國安,心裏就有氣了。

  最後張國維說道:“李大人的建議我看可行,可以先期組成600人的火槍營,人員就在二位將軍營裏挑選,這火槍營成立後,駐守蕭山,歸屬先不要定下來,因為還要訓練,等以後再說。”

  就這樣,打了個太極,才平息了爭吵。

  接下去就是李衛的官職,錢肅樂道:“就任衛指揮史簽事,正四品武職。

  反正這些對李衛來說無所謂,隻要能自己調動這支火槍營,別的全是雞毛蒜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