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魯王來使(上)
作者:拉拉袖      更新:2021-10-04 15:30      字數:3124
  1645年9月22日,以王臣縉帶領60名水軍,喬裝行商船隊,一路曉行夜宿沿運河偷偷北上,錢肅遴、黃宗羲、萬泰、李文胤、張士塤、董允瑫,、黃宗炎等一大批浙東抗清年輕書生,隨同船隊慕名北上黎城。

  在濟寧為了躲避清軍關卡在微山湖耽擱了十幾天,這一天船隊終於橫渡了黃河在一個林樓村的地方上了岸,接下去就要走陸路了,沿黃河西去到達台前、過王麻口,經開州、安陽,就進入黎城解放區,這一路不好走,不是碰到什麽強盜山賊,而是一路荒無人煙,官道上茅草連天,沒處打尖雇車,就這樣逃逃蹋蹋,還沒到開州(濮陽)全成了一路流民狀。

  現來說說,這幫人是什麽樣的人,王臣縉被魯王為使,在崇禎十年登進士出身,受以錢塘知縣,崇禎十五年改任崇明知縣,弘光朝倒塌,魯王授予分巡史之職,現為魯王出使黎城。

  錢肅遴, 錢肅樂之弟,字兼三,浙江鄞縣人,明秀才,善書法,以參與甬城起義之功授官推官,不受。

  黃宗羲,浙江餘姚人,末獲取功名,字太衝,一字德冰,號南雷,別號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藍水漁人、魚澄洞主、雙瀑院長、古藏室史臣等,學者稱“梨洲先生”。被後人評為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曆算學家、教育家。“東林七君子”之一黃尊素長子。

  萬泰,崇禎九年中鄉試。舉人出身,師事劉中周,加入複社,以激揚名節自任,就是一狂生,清兵下浙,救援抗清義士尤力,以義聲著稱。 長於文學、兼精史善詩。他的兒子萬斯年、萬斯程、萬斯禎、萬斯昌、萬斯選、萬斯大、萬斯備、萬斯同各有成就,人稱“萬氏八龍”,以萬斯同最為著名。

  李文胤、 張士塤、董允瑫都是黃宗羲好友,黃宗羲身後留下的多種學術裏麵都有李文胤、 張士塤、董允瑫的觀點。

  黃宗炎,學者稱鷓鴣先生。黃尊素次子,黃宗羲弟。與兄黃宗羲、弟黃宗會號稱“浙東三黃”。

  一路上這些浙東江南才俊少不得拿出《黎城周報》上的文章指點江山,全新的思想萌芽慢慢在孕育中。

  一行人行至大王莊村,就被3個騎兵攔住了,王臣縉一看不是清兵,鬆了口氣,隻要不是清軍一切多好辦。

  為首的騎兵喝道:“你們是哪裏人,要到哪裏去?”

  王臣縉雙首一恭道:“我們是行商,從運河過來,想去山西收煤販運,途徑貴地,望行個方便。”

  為首的騎兵道:“這裏不能前行,路已封,改道馬莊橋吧。”

  王臣縉看著這幾個兵不是很凶,從穿著來看,一色綠色衣褲,腰間三指寬皮帶子,背著火槍,不是清兵,也不是明軍更不可能是農民軍,難道… … ?就問道:“請問貴地屬大 清還是大明。”

  騎兵回道:“什麽都不是,這裏屬於人民政府管轄,你等來做生意的我們歡迎,不過此地不能通行,請繞道。”

  王臣縉聽後一愣,人民政府不就是黎城麽?回頭對著後隊眾人大喊道:“我們到了,我們到黎城啦。”

  一大幫人明顯鬆垮了下來,有人道:“麻呀,不容易啊,這一路吃的苦把下輩子的也吃完了。”

  王臣縉趕緊拿出出使文書,對騎兵說道:“我們是魯王派來的使者,要見黎城主事的,請通報。”

  騎兵疑惑地接過文書,看了一眼道:“你等原地等待,容我回報。”另有2名騎兵看著,調轉馬頭飛奔而去。”

  大約一盞茶時間,回來說道:“這位使臣,請跟隨著我等前往,別亂跑… … 。”

  在濮陽城中接待是曾立超,在原來縣衙的門口廣場上搭了一個大帳篷,這是曾立超的臨時辦公點,新的保衛局正在建築中,地點就是吳又之的老宅,因為去年被清軍燒了,隻剩下正門的門樓,可地點不錯位置在城中間,出入方便,就重修一下保留門樓,改成中原油田保衛局,結果修了一半時,被吳又之告了,告到了縣長白守恩那裏,白守恩跟曾立超一碰頭,明白了,這城裏雖然破爛不堪,每一塊地卻是有主的,想到了這裏,白守恩也不含糊,立馬帖出告示,讓城中有房契的在政府裏重新登記,不登記的作無主處理,如果房契丟失,可以街坊互鄰作證,重新發房契,五天後到期。

  白守恩又派出幾人打著銅鑼沿街告知,今天就是第五天了,吳又之案也協商好了,白守恩先是把老宅斷給了吳又之,因為有房契,也不好瞎弄。後又問道:“吳又之,現在有二個方案,你拿個主意,其一,這老宅已被燒毀,政府想建辦公地也隻好作罷,把以建好的一半磚木等也拆去,盡量恢複原狀。不過三年後,這燒毀的地方你不重建或改造,也當無主處理。其二,政府在你老宅邊上重新給你建一個小院子,三間二層磚瓦房,產權歸你,以前老宅位置政府繼續重建,就跟你沒關係了,這樣做個交換,你可願意?”

  吳又之想了許久道:“願意,很願意,就是有個條件,某是崇禎四年舉人,要補缺,要做事,政府可否按排。”

  白守恩道:“可以啊,人民政府歡迎天下讀書人、有誌之士共同為人民服務,不過人民政府對以往的功名不認可,先去黎城黨校學習半年才能任職。如你願意,我可以為你開介紹信,就是推薦信。”

  吳又之又想了許久道:“故土難離,家有小女,罷了。”

  臨了, 白守恩問道:“你願意在濮陽政府裏做個書記員嗎?就是以前主簿的差事還有收發、值堂這些,跟以前的主簿又很不一樣,叫書記員,政府裏正缺人手,可以回去想想,如願可以來報名應征。”

  曾立超問道:“你們是來自南明魯王麾下?是來聯絡各地抗清的?可這件事還得去黎城,跟委員會談才行,這裏剛解放,在搞建設,不過可以在城裏休息住上一晚,明天我派人護送你們去黎城,可好?”

  王臣縉聽的一頭霧水,不得不問道:“這聯絡是什麽?這委員會又是什麽?解放是什麽意思?還有這建設又是什麽?

  曾立超就有點麻爪了,難道古人連小學也沒畢業?不得已派人去請白守恩來啊,在白守恩的解說釋義下,王臣縉總算是明白了。

  曾立超想著,普普通通的對話,相差300多年後,有太多的詞匯,在用詞方麵早就脫離了現在的理解能力,在表達上還得慢慢地適應啊。

  湯若望跟李天經天天往建築工地跑,原因是湯若望要求在黎城建一個教堂,傳播上帝的福音,找了委員會的所有人,不過全被推脫了,回複也很服氣,現階段是解放區搞基本民生最關鍵時期,建一坐教堂很容易,首先得優先考慮那些沒有房住的工人,冬天快要到了,所以建教堂隻好緩緩了。

  去工地的原因是解放區建房的方式完全跟以前的營造法所不同,有些完全顛覆了《天工開物》裏麵的記載。所以李天經要把這些記錄下來,而湯若望更加著迷已各種的建房流程。

  就像看一坐橋的營造一樣,一看2個月,看建房也一樣這股癡迷的勁頭上來了,誰也勸不住。

  李天經說道:“第一步,平整地麵後,在建牆的地方挖深一尺,放入碎石後,用更細小的碎石河沙、水泥攪拌成三合土灌之,跟地麵齊平,又開挖排水溝渠,用石板條鋪底,磚砌成二塊磚的高度跟寬度,上麵又鋪上石板條蓋之,在廁所、廚房位留有開口。而排水溝隱藏地下後,連通外麵更大的排水溝渠,每隔二十步造有一小井。

  第二步,在要砌牆的位置地麵,用鐵筋結成方形,用木板圍之,灌入粗河沙、水泥混合的漿泥,在房四角、中間承重的隔牆向上用鐵筋一樣結成方形,一樣用河沙、水泥灌之,等5-6天後,拆去木殼,這方形的漿泥結成比石頭更硬的柱子,以前是用木頭做成柱子,而現在用漿泥結成,堅如磐石,房基跟房子連成一體而不鬆。

  第三步,房子框架結成後,如營造二層,就會預先有漿泥做好的寬一尺半,厚三寸,長一丈三尺,中間5個圓孔的空心泥漿板鋪之,而一丈三尺正好是一間房的寬度。”

  湯若望接著應聲道:“正因為有這樣預先的製備,才能快速地建房,你看,這種門和窗,全是一模一樣的尺寸,隻要安裝上去就可以了,我著迷的就是這些,而不是在建房時,現做現裝,問過關建林部長,說是標準件預製,全有專門的工廠製做,門有外門,內門,窗有外窗、內窗之分,木匠不用在工地做,全部在工廠裏,你看,這窗分成四格,四塊玻璃鑲製,而外麵的窗框以在房子上了,因為尺寸一樣,等著安上去就可,啊,這是何等的聰明之法,而這水泥是關鍵,使得營造變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