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最後的營地(下)
作者:拉拉袖      更新:2021-10-04 15:29      字數:2999
  傍晚時分,伐了十幾棵樹,這些樹,樹木高大。以鬆樹,杉樹為主,屬原始林樹木,光去枝丫很費人工,最大的樹根部有30及40公分直徑,河岸邊也有樹,為了防河岸水土流失,還是在距3裏地外砍伐。王德發還是老辦法,用米麵鹽折價支付民工工錢,今天招收的民壯不多,隻有十幾人,說好明天繼續。

  晚上,基地指導小組成員聽取王德發了解的情況後,全在大虎的掛車內商討怎麽建橋,建橋的事大家全是外行,不過關建林和馬明霞在農村幹過施工隊,建過自家樓房,這事問問他們怎麽看。

  一幫人全部集中在營地中央,聽著關建林說的頭頭是道說:”下午我閑著沒什麽事,就去看木橋,在橋上發現這橋不是很穩,就下河床去看了下,發現原因是中間幾根橋柱引起的,橋柱就在河床上,有幾根底下不著底,下麵是空的,所以人在橋上走動,感覺有起伏,隻有幾根是撐住的,這空的部分估計是被河水流速大而掏空,不過這不是主要原因,像這種橋,河水一大就會被衝垮的,最好是用混凝土澆築幾個橋墩,做成重力橋墩,底部挖深3米以上,現澆一體成型,這樣,最大的洪水也不怕。“

  張天樂道:“建林啊,這樣吧,我們全聽你的,建橋墩的事就拜托你了,你讓大家怎麽做,大家就怎麽去做,決不偷懶。”

  關建林用手摸了摸鼻子,傻嗬嗬地道:“可是此地沒有鋼筋水泥啊。”

  張天樂氣樂了,說道:“你才知道啊。”

  底下一幫人全哄地大笑。

  “唉呀!建林啊,昨晚跟明霞是不是太累了,還沒緩過來吧!”

  “建林啊,你還當在社會主義新農村,樣樣有啊!”

  關建林大喊:“等等,我在施工隊打工時,搭過一座便橋,上麵可以開卡車,載重40噸也沒事。”

  張天樂接口道:“你說說,是怎麽搭建的。”

  關建林說道:“這個不好說,怕又被大家笑話,不過我想橋是一樣的,就是用的材料不同,那時用的全是鋼結構架的便橋,現在沒鋼啊也沒電焊什麽的。”

  費見深實在是聽不下去了,就說道:“建林啊,現在沒有你說的這些,隻有一樣東西,木頭,長長短短的圓木頭,主要工具是斧頭,你說要搭一座橋怎麽個搭法,還要牢固。”

  關建林自言自語地說道:“讓我想想哦,對了,我們在建房時村東頭有條溪水,水流也很大,就搭了坐便橋,也是全用木頭,不過橋麵隻有50公分,剛好一個人行走,這橋還有點長,為了不讓溪水衝垮,就在橋的兩麵用長木斜撐著橋兩邊,特別是橋下遊部份撐的很密,迎麵部份要少,主要起到穩定作用,這樣,橋被水流衝擊的力道就分散給了下遊部撐木上。”

  費見深跟張天樂相互看了一眼,會心地笑道:“就這樣建,造橋墩時,盡量挖深點,把圓木埋下去,四周找大石填上,隻要中間三個橋墩不垮,這橋就不會塌。”

  最後,大家齊聲大喊道:“因為我們有挖機,哈哈哈!”

  有挖機,做這些事就變的簡單化,比如,前幾天砍下來的樹,全在3裏外,要運到河邊,隻需開著挖機一頭拖著2棵或是3棵樹木,很輕鬆地運到了河灘工地,王員外找來的工匠全看的目瞪口呆,瞠目結舌,這是妖法啊。關建林此時就是技術員,“還得挖深,起碼要3米深,你看這塊大石頭,一會就拖過去埋在坑裏,四麵全要大石頭,撐木下麵也要挖深,撐木埋的越深越好,也要用大石壓住,免的被水流掏空。”

  架橫梁時,也是挖機當成吊機用,幾根40公分粗的大木吊著豎起來也是挖機,河灘中的大石頭,也是挖機慢慢地推著運到橋下坑裏埋起來。

  每天,沿河兩岸全是人,看熱鬧的人,雖沒有人山人海,卻很熱鬧非凡。

  工匠們慢慢也習慣了這個怪物,在別人麵前還亦有榮焉,下工後,周圍鄰居就會問,趙師傅啊,聽說你也在工地啊,工地上那怪物到底是什麽樣的,裏麵有沒有人在拉,有沒有牲口在轉。

  這一邊,王德發正學著古人,跟王員外,趙員外打酸腔,二位大戶今天全來了。

  王德發說道:“經過幾天來,眼看著橋快要建好,修橋鋪路本是造福後代,為國為民之計,二位員外何不出點力,比如這民工的工錢,這些積攢的木料,還有鐵釘是不是也讚助一二啊,就說這木料銀,是不是你兩位出一半,我出一半,這也是給家鄉留下好名聲之時啊,要是這橋明年不塌,許你們在橋邊立碑敘功。”

  “大人啊,我們本是小門小戶,這次用料太大,怕是分擔不起啊,這樣吧,工匠銀,民工銀我們兩家出了,這木料銀怕是出不起,擔待一二。”

  王德發道:“民工銀我們每天結清,你們怎麽再出。”

  趙員外說道:“這個好辦,我們再算付大人銀子就成。”

  王德發一想,水夠深的啊,這是要賄賂我,給我好處,明朝人辦事轉的彎現代人跟不上。

  足足五天,橋建好了,橋麵中間一米是空的,沒法最後木料用完,為了趕時間,也懶的再去伐樹,就把橋麵中間漏空,以後讓當地人去補,反正車輪正好壓兩邊,一上午全隊在整理物品中,等著又一次排排隊出發。

  先過的是挖機,等挖機到對岸後,第一輛軍卡,等軍卡上岸後,第二兩軍卡,反正不能急,一輛一輛地過。

  張天樂站在車外看著,跟老費說道:“幸虧那些工匠,在中間跨度大的幾個橋墩底部,順著橋的走向,加了斜撐,一頭頂在橋麵底部,一麵斜插入橋墩中,把橋麵承載分散開來,看著能過20噸,我就怕重卡,現在看來沒問題了,8X8軍卡能過,這重卡就能過,上車出發吧,快輪到我們了。”

  李衛一隊早早就去了對岸,一馬平地,行進10裏,前方有幾座小山包,有馬道車道,能過車隊,這裏的路麵在平地上,那怕一隻輪壓在路上,一輪壓在路外也沒問題。

  褚老在手台中說道:“大家可以從窗外看看,周圍植皮很豐富,雖屬黃土高原地帶,黎城就是在一個四麵大山盆地中,自成小氣候,風也溫和許多,這裏原來有個車站叫水羊站,鐵路就是沿著我們現在的路直到黎城,青蘭高速也是從這邊而過。”

  接著又道:“現在的黎城古城跟我們時候的不在一個地方,還要向北10公裏左右,哪裏有坐城隍廟很有名,就在我們那時代的黎城紮營安家,守住從古城方向來的出口,先封鎖起來,再過幾個月,農民軍就要來了,我們接下去的任務很重,挖壕溝,建炮樓,城牆就不建了,也沒什麽用處,四麵建幾處炮樓足夠用了。”

  下午3點時分就到了最後的目的地,靠著一條河,這河是流入濁章河的,距河三公裏後建營地,首先挑了塊地勢高一點的地方安放車輛,周圍200米處挖溝,把重卡上另一輛挖機也開了下來,這樣就有了2台挖機,老田和王嫂一人一台忙開了,

  老田去北麵,王嫂去西麵挖,先挖3米深,2米寬,今天能挖多少就多少,不急。其它人跟以前一樣搭建營地,卡車放外圈,裏麵房車和小車對麵停放,車尾相連停成2排,中間空出一塊場地,像一條街道,用作平時開會和休息用,軍用大帳篷也搭建在中間,等壕溝挖好後,可以搭建在外圍了,組成另一個兵營。

  聽褚老說:“距營地南麵一公裏處有個村落叫東窪村,後麵是西窪村,我們現在的位置在南橋溝的地方,前麵的低矮房及窯洞就是南橋溝村子,過這條小河就是原來黎城縣人民政府所在地。

  以後王德發先做商人,專門負責各種買賣,關建林負責造炮樓建營房,醫療組人員以救護為中心,搭建一個大帳篷,負責全隊防疫衛生,保障組、後勤組人員,負責每天整理福利,還有就是做全營的飯,李衛部除外,讓他們自己做,特別是外出人員回來要有熱飯吃,李衛部的駐地先放在東麵的丁字口小河邊,那邊以後也要建兵營,先讓他們去打前站。”

  費見深道:“我們好好規劃一下,先把營地建設好,重要是先建廁所、食堂、醫療所,接下去建兵營炮樓,先搭建帳篷,這一次帳篷周圍要挖溝,物資要有存放的地方,物資存放點是重中之重,以後全要改成房屋,有專人守衛,特別是軍火跟民用的分開。”